舉人不願做省長,辭官回鄉後研究書法35年,一手楷書堪比歐陽詢

2022-02-21   生活幸福

原標題:舉人不願做省長,辭官回鄉後研究書法35年,一手楷書堪比歐陽詢

武則天曾言:"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於家者蓋寡矣,而況於天下乎。"心懷天下之人,必定是道德高尚之人;心有蒼生之人,必定是嫉惡如仇之人。偌大的世界,追名逐利的人在此迷失,卻總有人意志堅定,如同天上的明星,一如從前。

有這樣一個人,他曾經擔任地位極高的省長,因痛恨官場的勾心鬥角與貪污腐敗,他決定離開。憤然辭官後,他歸隱鄉野,過著躬耕南陽的生活。然而,潛心修習的他卻有著意外收穫,勤加練習書法之後,他終於成為了一代名家,一手楷書堪比歐陽詢。

這個人,就是一代書法大家潘齡皋。

年少成名

家庭是一個人最早的課堂,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至關重要。1867年,潘齡皋出生,年少的他便擁有著顯赫的家世,生活在書香氣之中。潘齡皋祖父名叫潘祖望,是清朝的生員,而潘齡皋父親潘曾希也是清朝的庠生,因此很小的時候,潘齡皋就始終與書籍、知識為伴。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正是這樣的百分之百才造就了一個人的成功。年少的潘齡皋在讀書方面十分有天賦,不僅如此,他還經常挑燈夜讀,十分勤奮。在潘齡皋的努力之下,他很快便在青年一輩中嶄露頭角。

15歲時,潘齡皋參加了考試,年紀輕輕的他成為了秀才,潘齡皋也因此而一戰成名。因為潘齡皋淵博的知識,人們便聘請他做自己孩子的老師。在教書之餘,潘齡皋依舊沒有荒廢讀書,他在夜晚借著昏暗的燈光學習,不停地練習著書法。

瀟洒恣意

冥冥之中自有天定,所有的努力都將得到回報。1894年,潘齡皋參加考試,一舉成為舉人。在翰林院供職3年之後,潘齡皋被調任到甘肅,在那裡的小縣城當知縣。

潘齡皋不僅精通經史子集,在治理地方上也頗有天賦。在職期間,潘齡皋愛民如子,將縣城打理地井井有條,百姓們都讚不絕口。此後,潘齡皋一直在各地遊走,所到之處百姓無不尊敬愛戴,潘齡皋也因此頗負盛名。1906年,潘齡皋辭官回鄉,開始了避世不出的生活。

中華民國建立之後,潘齡皋再次出山,在甘肅省任提學史一職。此後潘齡皋的官職不斷變化,潘齡皋為官的心情也逐漸矛盾,他渴望為百姓盡綿薄之力,卻並不願沾染官場的惡習,於是在入世、出世之間徘徊不定。1919年,潘齡皋再度辭職。

星辰總會散發出耀眼奪目的光芒,即便刻意躲避,依舊能迎來眾星捧月的生活。1921年,潘齡皋接管禁煙監察的工作,同年10月,潘齡皋出任甘肅省的省長。在其他人看來,甘肅省省長位高權重,是一份別人求之不得的工作,然而潘齡皋卻不以為然。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固然重要,可總有人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在政期間,潘齡皋見證了軍閥林立、割據爭霸、天下疲敝的慘狀,對於官場上的勾心鬥角、腐敗貪污,潘齡皋自知無力改變,卻十分痛恨。

他不願意自己被腐敗貪污侵染,不願再做省長,於是再次退居二線。1921年7月,潘齡皋辭官回鄉,選擇成為一名隱士。

隱士大家

世間之物都存在著兩面性,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另一扇窗已經悄然打開。賦閒在家期間,潘齡皋一直潛心研究書法,漸漸有所領悟,書法技術上也突飛猛進。潘齡皋在書法研習上頗有心得,書法體系自成一派。

潘齡皋擅長楷書、行書,尤其擅長書寫小字。在外界看來,潘齡皋的字體形態勻稱,筆觸圓滑,風格清秀,實在是大家之作。書法專業人士評價到:"輕柔中包含剛勁,簡樸中蘊含深沉。" 潘齡皋的書法多變,意蘊深刻。民國時期,潘齡皋與著名書法家譚延闓齊名,南譚北潘成為一代傳說。

高尚的品質是一個人重要的組成部分,寧死不屈的人格更是國家與民族之幸。潘齡皋不僅擁有著藝術家的技術,還擁有著屬於藝術家的傲骨。

事變之後,潘齡皋曾經在安新縣任職。1938年,敵軍攻占安州,為了維繫自己在當地的統治,敵軍將目標放在了頗有聲望的潘齡皋的身上。

他們曾經多次邀請潘齡皋出任維持會會長一職,但潘齡皋不願意自己成為敵軍的傀儡,便拒絕了敵軍的邀請。為了逃離敵軍的掌控,潘齡皋甚至背井離鄉,來到了北京。

正直的人永遠將正義當作最高的信仰,即便明知前路艱難,卻從不妥協。儘管潘齡皋已經逃離,但是敵軍依舊窮追不捨,他們再次將河北省省長當作誘餌拋出,逼迫潘齡皋就範。潘齡皋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原則,絕不妥協退讓,即便敵軍派遣各方人士前去遊說,潘齡皋依舊不為所動。

多次進攻卻一無所獲,敵軍最終惱羞成怒,將潘齡皋抓捕起來,關進大牢。潘齡皋自知死期將至,卻絲毫不懼怕退讓,被抓之時,潘齡皋將壽衣穿戴整齊,從容赴死。壽衣代表著死亡,亦代表著潘齡皋視死如歸的精神。

十年之後,在好友的幫助之下,潘齡皋北保釋出獄。落魄的潘齡皋只能依靠賣書法作品為生,即便如此,潘齡皋卻依舊不向敵軍低頭。

潘齡皋的一生是偉大的,儘管在勾心鬥角的官場生活,潘齡皋卻依舊沒有沾染上貪污腐敗之氣絲毫;潘齡皋一生是桀驁的,儘管在入世、出世之間徘徊,他卻依舊心向人民;潘齡皋的一生是幸運的,他選擇成為隱士,回鄉後潛心研究書法35年,成為一代名家。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每個人的心中都曾經充滿著希望,也正因為有了希望,人們才會孜孜不倦,不斷追求,成為更好的自己。願天下的人都能夠保持本心、充滿希望,不求顯赫成功,但求無愧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