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泉之戰:最早的大一統戰爭中炎帝敗了,為何依然成為華夏共祖

2022-06-09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阪泉之戰:最早的大一統戰爭中炎帝敗了,為何依然成為華夏共祖

這是歷史記載最早的大一統戰爭,主角分別是黃帝和炎帝,地點在阪泉之野。

對於這場戰爭,《史記 五帝本紀》里有詳細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大體翻譯一下:軒轅氏執政時,神農氏的後人已衰敗了,各部落互相攻打,百姓受到暴力虐待,神農氏沒有能力征討和改變這一切。軒轅氏就開始練兵,征伐不來朝貢的部落,各部落就歸服於軒轅氏。其中,蚩尤在各部落里最凶暴,誰也不敢招惹他。此時,炎帝想攻打各部落,各部落依舊願意歸附軒轅氏。軒轅氏就修德行整軍旅,研究節氣,植五穀,撫民眾,丈量四方土地,訓練熊、羆、貔、貅、貙、虎等,同炎帝在阪泉郊野大戰,數仗之後征服炎帝。蚩尤叛亂,不歸順於軒轅氏。軒轅氏徵調各部落,與蚩尤在涿鹿郊野大戰,擒獲殺死了他。最終,各部落都尊奉軒轅氏為天子,取代神農氏,這就是黃帝。

現在問題來了:阪泉之戰中炎帝是失敗者,為何依然成為華夏共祖?同時,按照勝者為王的習慣,華夏後人的自稱應該是「黃炎子孫」,為何卻自稱為「炎黃子孫」?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1、炎帝心懷蒼生之念,用百草救治戰爭中受傷害的百姓。炎帝神農氏嘗百草是華夏的「草藥之神」,熟知各種草藥的藥性。阪泉之戰、涿鹿之戰後哀鴻遍野,百姓中又流傳瘟疫疾病,各部落均陷入困苦之中。

炎帝雖然戰敗,但對百姓的疾苦依舊放在心上,主動要求用百草解蒼生之困……此舉贏得百姓的愛戴和擁護,同時也加大了黃帝對炎帝的信任,兩大部落結成了最堅實的同盟。

2、炎帝教會各部落五穀農業的種植技術,使百姓能有穩定的食糧保障。炎帝神農氏是華夏的「農業之神」,他通過觀察鳥兒銜種的過程,發明了五穀農業種植。

與黃帝結盟後,炎帝把五穀農業的種植技術通過黃帝部落,更廣泛地向其他部落傳播,使百姓能吃上飯、吃飽飯……這樣的貢獻,使兩大部落贏得了人心。

那麼,第二個問題是怎麼回事呢?其實,作為勝利方的黃帝,長久以來確實排在炎帝之前,也就是說華夏民族一直被稱作「黃炎子孫」。對此《國語》中有明確記載,稱華夏民族的子孫是「黃炎之後」。而且在數千年來的各種史料中,提到黃帝和炎帝時,均是黃帝在前,炎帝在後,從無例外。這一切,是在晚清時發生了變化——

1、晚清時的仁人志士為了啟民智、開民心,通過宣傳黃帝、炎帝來激發人們的民族自豪心,尤其是在「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正式提出來後,關於黃帝、炎帝的歷史故事和傳說更是廣為傳播。

2、在熱火朝天的傳播中,有關人士發現,炎帝的農業之神、草藥之神的形象屬性,更能夠使民智未開的大多數人容易理解,因此就把千百年來的「黃炎子孫」改稱為「炎黃子孫」。

其實,無論是誰在前、在後都不重要,黃帝、炎帝是華夏民族的共祖,作為他們的子孫,我們應該心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立自強,不負先人的輝煌與榮光,在新時代里開創一番新的功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23949be26e78f5d289102b3ce78ef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