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培樹
編輯 | 孫大聖
2019年,在北電同學聚會上,張小斐曾這樣形容剛畢業時的自己。
「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屜熱氣騰騰的包子,打開,接著馬上就涼了」。
彼時的她不會想到,這句話用在如今的她身上也十分貼切。
兩年前的春節檔,她憑藉與好姐妹賈玲合作的《你好,李煥英》一舉躍升為一線女星,一時間風頭無兩。
不僅片約、代言接到手軟,還順帶來了把彎道超車,成為85花里第一個拿影后的女明星,就連以前背刺她的袁姍姍也連忙跑出來道歉蹭她熱度。
那段時間,當媒體提起張小斐的名字時,也總不忘捎帶上「紅氣養人」這四個大字。
可惜的是,這紅氣來得快,去得更快,今年春節檔由張小斐主演的《交換人生》的撲街票房便是最好的例證。
毫無疑問,現在的張小斐已然啞火。
她就像火柴一樣,咻地亮了起來,然後很快便黯淡下去,只留下一點餘溫。
不過草灰蛇線,伏脈千里,回首她37年的人生路,我們會發現,她會落到如今這個尷尬境地,其實並非無跡可循。
01.個人性格的局限
工人家庭出身的張小斐,直到19歲考北電時才第一次自己做決定,拿主意。
在此之前,她從不敢反駁和質疑母親的權威,母親讓她從小學舞蹈,她就學,雖然她並沒有多喜歡;讓她去文工團,她就去,雖然她很想去北電。
長期的壓抑雖然讓她成了長輩眼裡乖巧懂事的好孩子,但也養成了她看似淡泊佛系實則逆來順受的性格。
這不僅讓她淪為別人眼裡好欺負的對象,還使得她錯失了抓住《李煥英》紅利的機會。
先說前者。
我們能看到的結果是,2018年當張小斐與袁姍姍一起錄《青春同學會》時,袁姍姍一直將張小斐打呼嚕的事情掛在嘴邊,即便張小斐明確地否認了這件事,她還要不斷地就此事發問。
這還沒完,當張小斐事後特意發文澄清自己不打呼嚕後,袁姍姍又跑過來強調說打呼嚕沒事,以後找個比你呼嚕聲更大的男朋友就好了,這架勢是鐵了心要把張小斐打呼嚕這事蓋章定性。
不過話說回來,袁姍姍為什麼敢在節目裡公然嘲諷張小斐?又為什麼一直揪著這事不放?
答案很明顯,因為在她們做舍友的那四年里,她早已經摸准了張小斐的脾氣,而且她很有可能已經做過很多次類似的事情了。
可能會有人覺得,袁姍姍之所以不把張小斐當回事,是因為她咖位更大,與張小斐的性格無關,只可惜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一切與咖位並沒有多大關係。
2021年的愛奇藝尖叫之夜上,眾明星圍坐在大圓桌邊一邊吃著小火鍋,一邊其樂融融地交談著,而張小斐卻連個凳子也沒有,只能尷尬地站在一旁。
好在賈玲很快注意到了這一點,並讓工作人員為張小斐搬個凳子,很快凳子搬來了,不過卻是個沒有靠背的凳子,與圓桌旁一水的靠背凳格格不入。
那一刻,相信張小斐狠狠地理解了什麼叫做雞立鶴群。
更尷尬的是,除了凳子與別人的不一樣,張小斐面前擺的東西也別出一格,人人面前都有鍋,她面前卻只有空氣,而且直到用餐結束,也沒有人為她添置。
見微知著,凳子和鍋雖小,卻能憑此窺見工作人員對她赤裸裸的歧視態度。
而張小斐在面對歧視時消極被動的反應,也很好地解釋了一部分她之所以會被如此對待的原因。
當她總是順從地接受一切時,當她空有善良卻毫無鋒芒時,那麼對某些人而言,她和螞蟻並沒有什麼區別,因為兩者都既弱小,又毫無攻擊性,簡直是天選獵物。
再說後者。
2021年2月,憑藉《李煥英》爆紅後,張小斐的世界一下子柳暗花明。
如果她能趁這個機會把雪球做大做強,那麼如今的她必定早已在一線站穩了腳跟,只可惜她沒能接住這張命運塞來的大餅。
轉眼兩年過去,她不僅退居到了二線,代表作還依舊是《李煥英》,不進反退。
2021年底接受採訪時,張小斐曾表示2022年她可能會先參加一部綜藝,之後再聊一部電影和一部電視劇,而且這個綜藝可能還跟她的家鄉有一些聯繫。
雖然她出於謹慎,用詞有些模糊,但綜藝這事聽起來已經是板上釘釘了,然而一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看到這部綜藝。
因此合理推測,這綜藝已經涼了。
涼的原因也並不難猜,娛樂圈的蛋糕就那麼大,你與世無爭,不主動進攻,自然就被別人拿了去。
能搶才會贏,這是在娛樂圈生存的不二準則。
上行下效,既然正主都如此淡泊,打工人做事自然也不會多上心。
這不,張小斐前腳才紅,她的後援會後腳就解散了。
解散的原因十分之離譜,竟然是因為後援會管理員多次向張小斐經紀人詢問如何進行數據支持、現場活動和粉絲活動而均沒有得到回應。
可能有人會覺得,沒了後援會並沒什麼大不了,不搞飯圈那套說明張小斐人品好。
但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更何況張小斐近來才剛入壇?
在最該放酵母的時間選擇了加水,實在是令人惋惜。
02.女喜劇演員的桎梏
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娛樂圈的鄙視鏈一直存在,那就是悲劇>正劇>喜劇,電影>電視劇>小品。
顯而易見,演喜劇小品的張小斐正好處在這鄙視鏈的最底端。
在女性身份限制下,她的地位就又低了一等,想出頭簡直難如登天。
但難並不等於不可能。
在《圓桌派》上,導演王晶一語中的,他說:
「只有放棄一些女性優勢的演員,才有可能成為成功的女笑將」。
賈玲的想法與王晶不謀而合,為了能被人記住,她不僅經常自黑,年齡、長相、身材都拿出來調侃,還常常自毀形象,把劉歡、騰格爾、阿寶等人都模仿了個遍。
而張小斐不僅沒有放棄,還成了小品中與賈玲形成完美對照的綠葉。
也因此,在《李煥英》之前,儘管她上過多次春晚,人們對她的印象也非常模糊,始終是叫不上名字的花瓶角色。
而《李煥英》雖然讓人們記住了張小斐這個名字,卻不能讓她搖身一變成為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女喜劇演員。
她離成為女笑將,還差了大半個銀河系。
所以爆紅之後,她最應該做的就是脫掉喜劇演員這個殼子,往正劇方向發展,但這也不是一條康莊大道。
關於這一點,林永健、葛優、郭德綱等人已經先行為她驗證過了。
轉型成功的也有,但寥寥無幾,比如白客和范偉,但那是因為他們演技過硬,且經受住了較長時間的考驗。
而張小斐呢,演技在喜劇里是夠看的,可放到正劇里就顯得平平無奇了。
所以張小斐想要破局,還是得多從演技上下功夫。
03.賈玲不「靈」了
縱覽張小斐的職業生涯,不難發現,她的起與落都和賈玲脫不了干係。
2006年,也就是張小斐考入北電的第二年,是她最初的高光時刻——她出演了抗日劇《烽火歲月》的女主角。
初涉演藝圈,便拿到了一番,這起點不可謂不高,可惜的是,這部劇並沒有激起半點波瀾。
這之後,更是演一個撲一個,當舍友楊冪和袁姍姍已經憑藉古偶飛升一線小花時,她卻還在主旋律劇中鑲邊。
那段時間她的日子非常艱難,有時甚至連基本的溫飽需求都滿足不了,餓得連上一頓飯是什麼時候吃的都記不住了。
更可怕的是,除了吃不飽,張小斐還要忍受精神上的打壓。
跑劇組的時候,經常會有人對她的長相指指點點,這讓她一度萌生了退圈的想法。
好在張小斐的老師在知道她的情況後,為她解開了心結,並建議她考中國廣播藝術團,因為那裡既能為她提供一份穩定的收入,也能幫她磨鍊演技。
2009年,張小斐順利考入中國廣播藝術團,在那裡,她與馮鞏結緣,並在馮鞏的介紹下與她的貴人賈玲相識。
在合作小品《女人N次方》的過程中,她和賈玲因為志趣相投,漸漸成了好姐妹。
惺惺惜惺惺,為了打開張小斐的知名度,賈玲先是帶她上了《歡樂喜劇人》《喜劇總動員》等多部綜藝,後來又領著她邁上了春晚的舞台,並讓她出演了《李煥英》中的女主角。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張小斐能從娛樂圈裡的小透明蛻變成一線女星,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於賈玲的提攜。
但賈玲並不是萬能的,張小斐飛升之後的路,她縱是有心卻也無力。
《李煥英》的成功具有偶然性,這一點她心知肚明,而這意味著她無法用另一部《李煥英》穩固張小斐的地位。
因此她只能放開手,將張小斐的商務板塊簽到和頌傳媒旗下,讓看上去更具實力的團隊接手張小斐的後續發展。
可惜賈玲的期待落空了,和頌傳媒不僅沒把張小斐的熱度穩住,還讓她越來越涼,綜藝、廣告、影視全面拉胯。
要不是還有百花獎和各大紅毯還在為張小斐提供曝光,娛樂圈都快查無此人了。
回首張小斐的經歷,我們能很直觀地明白這樣一個道理。
那就是無論身處哪個圈,有貴人相助總能走得更自在,更安穩,要是太過依賴貴人,那麼到了不得不分道揚鑣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你早已失去了獨立行走的能力。
說到底,靠自己才能真正走花路。
結語
張小斐已經37歲,留給她的時間已經不多。
如果她還不抓緊做出改變,那麼離她隱入塵煙的日子就真的不遠了。
而這樣的結局,無論是對她,還是對觀眾,都會是莫大的損失。
但只要找准方向,用對力,她重回巔峰也並不是沒有可能。
畢竟包子雖然現在冷了,又不代表以後都熱不回來了。
最後希望她的下一部作品,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