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四歲幼兒園園長婆婆姍姍來遲,進門一句話讓兒媳婦頻頻點頭

2023-04-10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孫子四歲幼兒園園長婆婆姍姍來遲,進門一句話讓兒媳婦頻頻點頭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被樓上住的小孩吵得休息不好,或者自己家裡有個調皮的小寶貝,被樓下投訴。

豆媽家的樓上就住的是一對年輕夫妻,有了兒子四歲了,小名叫淘氣。淘氣還真是挺淘氣的,經常都晚上十點多了,還在客廳拍皮球,這是豆媽推測的,因為聲音很像,具體不知道小孩子在玩什麼。

每次豆媽在電梯上遇見淘氣的媽媽,想和媽媽溝通一下噪音問題,可是這位媽媽總是左顧而言他,說得最多的就是她的婆婆不幫她帶淘氣。她說,婆婆還是幼兒園的老師,後來還當了園長,可就是不來帶孫子,天天忙幼兒園的事。

孩子製造噪音的問題,就這樣在媽媽的吐槽中淹沒地無影無蹤。

豆媽也很是鬱悶,不過這兩天還不錯,晚上安靜了,是淘氣媽媽自己察覺了?還是孩子改變了玩的方式?

都不是,是因為淘氣的奶奶來了,沒錯就是淘氣媽媽總吐槽的那位園長婆婆。

豆媽再次在電梯上遇到淘氣媽媽,發現她不再吐槽這位園長婆婆了。細聊才知道,別看淘氣只有四歲,根本不聽大人說話,尤其是不讓淘氣幹什麼,淘氣要麼把耳朵丟了裝聽不見,要麼就人來瘋更要去干。

尤其是到了晚上,在客廳里跑來跑去一刻都不安靜,就算媽媽不斷地提醒輕一點輕一點,淘氣製造的聲音還是很大,甚至會故意更大聲。豆媽這才明白,不是淘氣媽媽不制止淘氣製造噪音,是她的教育很無力,一點效果都沒有。

前段時間,婆婆辦理了退休手續,也是他們強烈要求,所以打算和他們住一段時間,幫著照顧淘氣。

淘氣媽媽說,我這婆婆不愧是當了多年的幼兒園園長,進門沒多久就發現了淘氣的不對勁。園長婆婆並沒有指責淘氣,只是先拉住淘氣,再問淘氣能不能一起玩,淘氣自然很高興,但是園長婆婆會和淘氣約定一些規則,然後才開始做遊戲。

園長婆婆告訴兒媳婦,淘氣之所以如此頑皮,最大的問題是秩序感沒有培養出來。秩序感一旦被打亂,孩子便是混亂的,這種混亂會表現在很多方面,最直接的就是我們看到一個讓人頭疼的孩子。

不得不說,這位婆婆的教育經驗還是很豐富的,可以一眼就看到孩子的本質問題,對於四歲孩子來說,現在矯正還是來得及的。

著名教育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的敏感期》里說:「兒童最基本和最初的秩序感,這一步將深刻地影響孩子未來的命運。」

我們都知道,對於0-6歲的孩子來說,孩子有各種能力發展的敏感期,這六年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非常關鍵,如果在這期間沒有發展出來,那麼接下來的6-12歲還是可以再次修復發展的,只是需要父母花更多時間和耐心用愛去陪伴。

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孩子在0-6歲抓住敏感期,那麼孩子幼兒園的生活會相對順利一些,抓住了幼兒園的培養,小學階段就不太會出問題,然後到了初高中,孩子才能發展出學習能力,應對中考和高考。

兒童的敏感期也不是非常絕對的時間段,只是一個年齡段之內容易出現,孩子的差異性也會有的早有的晚,並且有些能力也不是只有一次敏感期的。這個發展過程,豆媽更願意形容為螺旋式的階梯。

就拿園長婆婆提到的秩序感,最初是在孩子0-2歲時候就會發展的。也就是說,我們在面對嬰兒時候,已經在幫助他們建立秩序感了。

等到2歲半-3歲會讓這種秩序感繼續發展。比如,兩歲多的孩子會喜歡擺放家裡的鞋子,所有鞋子都必須擺放統一,不能有一絲一毫地打亂,這就是孩子的秩序感。

這個時候的秩序感還是處於萌芽階段的,更傾向於環境和父母在互動中形成的具體事物的規則順序。

只要有一定的秩序感,孩子就會安全感滿滿。

等到孩子3歲-4歲這個階段的時候,秩序感開始延續,會從具體的事物開始在內心形成規則意識,也可以說是心理秩序。

這種心理秩序會關係到以後孩子堅持底線思維的程度和能力。在這個年齡段,如果孩子還不能分清楚自己和別人東西的區別,自己不能拿別人的東西這些事情,那麼孩子的秩序感就是有一定混亂的,要引起重視。

孩子大概在5歲-6歲之間,會把秩序感進一步發展出交往的規則,不再是一對一的互動相處,而變成了幾個人之間的社交,開始知道了一些社交規則,有了合作意識。

就像園長婆婆,為什麼可以一眼就看出孫子的問題,是因為她非常熟悉孩子在各個年齡段的敏感期是什麼,並且多年的教育經驗讓她知道,孩子發展的滯後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需要及時干預。

豆媽想說,淘氣是非常幸運的,因為這位奶奶有著豐富的教育經驗,孩子才4歲,行為出現偏差問題,及時干預引導還是很快就有效果的,淘氣的媽媽也有福氣,遇到這樣一位園長婆婆,她也明白如果不是婆婆來幫忙帶孩子,在很多時候,她都感覺對淘氣是無計可施的,不知道該如何引導孩子糾正,更不知道行為背後的問題所在。

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你對老人帶孩子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