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剛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人民日報》原駐聯合國記者.
立陶宛成了歐洲最牛X的小國。
該國政府近日宣布,為了執行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決定停止通過其領土向加里寧格勒地區運輸被禁運的貨物。
加里寧克勒是夾在波蘭與立陶宛之間的俄羅斯的一塊飛地,它與俄羅斯聯邦的直線距離超過370公里,中間隔著三個北約成員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
這塊飛地與俄羅斯的哥們白俄羅斯之間也有一段大約60多公里的距離,需要經過另一個北約成員國波蘭。
加里寧格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於擁有天然的不凍港,俄羅斯的波羅的海艦隊就駐紮在這裡。
一個只有280萬人的小國立陶宛敢斷了俄羅斯軍需的重要供應線,膽兒的確夠肥。
它的底氣從何而來?
就是站在背後的美國和北約!
1
立陶宛是北約成員國。
如果俄羅斯進攻立陶宛,北約就有義務根據其憲章的集體防禦條款(即第五款)保護任何成員。俄烏戰爭就有可能變成俄與北約之間的戰爭。
上周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內德·普賴斯在談到俄羅斯對立陶宛的威脅時,特意強調華盛頓對該條款的「鐵定」承諾,將其描述為北約的「基石」原則。
這件事讓我們看到了北約集體防禦原則的本質,以及這個原則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
最近,兩位歐美前高官向北約提出一項建議,要搞一個」以對抗獨裁主義脅迫的經濟第五款「。
這兩位一個是前北約秘書長安諾斯-福格-拉斯穆森,另一個是前美國駐北約大使伊沃-達爾德。
這事也與立陶宛相關。
這兩位官員稱,這一建議針對威權政府而採取的強制性經濟行動。他們聲稱,」民主世界需要一種從實力地位——其固有的經濟實力——與威權行為者打交道的方式「。
這兩位前政客說他們提出建議的理由是,專制國家正越來越多地使用經濟脅迫來對付民主國家。他們還拿中國近年來對立陶宛和澳大利亞的所謂」經濟脅迫「為例,說明採取」集體反擊「的必要性。
在建議的最後,他們惡狠狠地說:」是時候告訴惡霸了,如果他們戳我們一個人的眼睛,我們都會戳回去。「
兩位西方政客大概是看多了穿越劇,以為現在還是他們可以開著炮艦,四處耀武揚威的時代吧。有了這個第五條,他們就可以更像黑幫老大一樣,鼓動馬仔們去衝鋒陷陣了。
2
先說說《北大西洋公約》的第五條款。
北約是個軍事組織,它有個」集體防禦「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即第五條款,只要一個或幾個北約成員國受到外部軍事力量的攻擊或入侵,就可以被視為對所有成員國的攻擊或侵略,其他成員國有義務幫助它們進行反擊。
這個條款中有一個基本條件,即只有當一個成員國受到外部敵人的攻擊時,其他成員國才能提供軍事支持,而不是當該成員國主動入侵或攻擊其他國家時。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成員國反對美國在2003年發起的伊拉克戰爭。
但是,北約冷戰後的不斷擴張,實際上已經開始越過」防禦「的界線,比如對前南斯拉夫的大轟炸。當然,北約不會將這種」越界「稱為」進攻「,而是給了個更好聽的名字:」人道主義干預「。
由此,北約開始打著人權、人道主義的旗幟「越界」,它成了美國和西方以民主、自由為旗幟,在全球推進其意識形態的軍事工具。
按照這兩位前高官的建議,現在它們想把這種「越界」或「干預」擴大到經濟、金融和貿易領域,這樣就可以使他們今後發起的制裁「有規可循」。
北約經濟第五款的建議,是要把軍事反擊擴大為經濟反擊。也就是說,當一個成員國受到外部力量的經濟打擊時,其他成員國有義務幫助它反擊。
它顯然不是用來管束成員國遵紀守法的,而是要鼓勵某些成員國去挑釁別國的利益:你就這麼干,有我給你撐腰呢!
像不像惡霸?
3
這兩位前高官說中國對立陶宛實施了所謂的「經濟打擊」,也是惡霸慣用的伎倆——倒打一耙。
這事兒壓根就不是中國先動手「打」了立陶宛。中國跟立陶宛隔著千山萬水,又沒有什麼根本的利害衝突,「打」它幹嗎。
那是因為立陶宛先動的手,它在台灣問題上越過了中國國家主權的紅線,損害了中國的核心利益,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
他們迴避的一個基本事實是,立陶宛政府允許設立的是「台灣代表處」。這是台灣當局在歐洲國家設立的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其他國家,包括美國,都是「駐X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台灣」相比「台北」有台獨含義。這個名字是處心積慮的政治設計。立陶宛政府並非不知道此事的嚴重性,而且這根本就不是他們發展與台灣地區經貿關係的一個理由。
立陶宛動了手,總是標榜自己有統一外交政策歐盟,沒有糾正和管束,這已經嚴重損害了歐盟對華外交政策中的一個中國的原則。現在有人還想借立陶宛來「試水」,看看能不能推動與台灣當局進一步提升關係。
走到這一步,中國還能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地與立陶宛開展正常的外交和經貿關係嗎?
4
立陶宛的背後還站著北約的首領美國。
華盛頓一直有人在試圖將同樣的改變寫進法案,要求美國國務院將「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
中國外交部去年9月明確表示,美方應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以實際行動履行美方有關承諾,停止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來和提升實質關係,包括不得將台「駐美經文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停止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錯誤信號。
現在,北約前高官又提議搞北約「經濟第五款」,顯然不只是「試水」,等於是鼓勵所有北約成員國來幫著立陶宛挑釁中國。
這遠遠超出了北約規定的軍事防禦範圍,絕不是擴大北約的地盤那麼簡單了。
北約有30個成員國,這些國家與全球其他國家有著非常複雜的利益交織,由此存在不同程度的非軍事的矛盾,包括在意識形態、政治、外交、人權、民族、文化、宗教和經濟貿易等各個領域,都不是北約的標準能決定誰對誰錯的,因此存在著各種不同程度的衝突、摩擦的可能。一旦北約有了「經濟第五條」,可想而知,整個世界會陷入怎樣的混亂。
5
冷戰的結束加固了西方意識形態的優越感,又一次激發了西方文明全球擴張的衝動。
在某些新歐洲國家,一些政治勢力表現出意識形態極端化的傾向。有的迫切想在人權、民主等問題上表現出自己的西方」屬性「,動不動就想有所作為。另一方面,他們又因安全的擔心更需要得到美國的軍事保護,因此而加強了與美的協調。美國視誰為對手,誰就是他們的對手。這成為北約東擴的一個重要動因,也順應了美國和西方政治家對北約未來戰略轉型的設計。
「經濟第五款」雖然現在還不會馬上出台,它是否能得到更多支持也不確定。但是,這個建議的提出表明,北約會把經濟、貿易和金融制裁等手段一個接一個地裝進「武器庫」,從而逐漸演變成為一個更具進攻性並可在更多領域出擊的政治、軍事集團。
某些勢力會因受到鼓勵,更起勁地跳出來找茬,製造意識形態的衝突和對立。不斷地在中歐關係中埋入一顆顆政治、外交地雷。
這些地雷有的雖然不會馬上爆炸,但它們在不斷地消磨雙方迴旋和解決問題的空間和時間,不斷地損壞著雙方的互信,致使越來越多的雙邊和多邊關係都無法推進。
這大概就是提出經濟第五款建議的那些人想要追求的戰略效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