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軍事實力強於英國麼?其實並不是

2022-06-20   烽火俊赫

原標題:二戰中,日本軍事實力強於英國麼?其實並不是

【話說軍世】在二戰中,義大利軍隊的表現很「亮眼」,留下了不少的「段子」流傳,而軸心國中的德日軍隊給盟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二者也都負隅頑抗到了最後,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與美軍戰鬥的也是有來有回,甚至壓制住了美國海軍一段時間,在東南亞將英國軍隊也打的很慘,那麼日軍實力就要整體強於英軍麼?這並不一定。

二戰中,日軍實力強於英軍麼?其實並不是

二戰初期,德軍在歐洲肆虐,法軍早早失敗,英國成了西歐「單抗」德軍的主心骨,幾乎全部實力都用於對抗當時的德國海空軍,而在亞洲地區,日本憑藉偷襲珍珠港後的戰場優勢,迅速突擊東南亞地區,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弱勢兵力打敗英軍,而海軍方面,舊日本海軍在二戰前期的實力也非常強勁,憑藉更多的航母展現了巨大的實力,不過如果說此時舊日本軍隊的整體實力要高於英軍,多少還是有些不客觀的。

1、軍隊的戰鬥表現,日軍確實更強

就二戰的發展過程中,日本軍隊表現出的戰鬥意志、在陸戰方面表現出來的作戰能力,以及此時舊日本海軍的整體實力,確實日軍很強,雖然二戰開始之前,英國海軍的總噸位仍然是世界第一,美國海軍比英軍少了11萬噸為世界第二,舊日本海軍為第三,不過舊日本海軍更早的重視了航母的作用,建造了更多的航母,在二戰開始之前就有10艘航母,顯得強勢了許多。

依靠航母數量以及重型航母更多的優勢,在1941年偷襲美軍珍珠港後,舊日本海軍進入了其實力巔峰時期,同時期的英國海軍航母數量少不少,且航母的噸位和艦載機數量也都有限,還被德國海軍取得了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擊沉航母的戰績,在東南亞,1941年12月10日,英國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一同被擊沉。

另外,舊日本陸軍雖然在戰略上一直被詬病,不過其步兵部隊作戰能力和作戰意志確實很頑強,在太平洋的島嶼作戰中,擁有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也吃過不少的虧,付出了相當大的傷亡,這一點比起被德軍「攆著打」的英國陸軍,日軍的表現也確實更強。

2、持續戰爭的重要影響因素:英國更強

不過,在持續了近6年(1939-1945)的二戰中,軍隊在部分時期的戰鬥表現和國家的整體實力都是是決定戰爭走向的重要因素,後者是對於軍隊後勤能力的長期考驗,在這一點上,舊日本軍隊是完全處於下風的。

在重要的經濟、工業和資源能力對比上,英國在一戰前就被美國所超越,不過仍然是一流強國,二戰前,英國的工業產量占世界總份額的9.2%,僅次於美國和前蘇聯,而日本只占3.8%,落後於同時期的法國,具體以粗鋼產量來說,1937年,日本粗鋼為580萬噸,而已經歷經兩年戰爭後,被德國潛艇嚴重限制資源的英國,1941年的粗鋼產量也有1251萬噸,是日本的一倍多。

工業能力直接影響的就是軍隊的重型裝備建造,雖然二戰初日本航母有優勢,但是從二戰前到二戰結束的整個過程中,日本累計只開工建造了29艘航母,其中服役了25艘,只有10艘是專門建造的,15艘則是改建而成,就是因為建造大型艦艇的工業能力和原料不足導致的,即便是舊日本海軍的巔峰時期,其總噸位也有同時期英國的70%。

對比之下,雖然英國當時首先選擇的是租用美國航母和軍艦,不過,英國海軍方面的實際建造能力還是要遠高於與日本的,在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建造數量上是日本的4倍,護衛艦則是日本的10倍以上,這是因為當時英國實際需要更多的艦艇來保衛重要且被德國潛艇頻頻騷擾的海上航線。

二戰中,世界各國累計建造了194艘航母,其中除去日本建造的25艘,其餘大部分是美國和英國建造的,美國建造的數量多達100多艘,而英國在二戰中實際也建造了50餘艘航母,其中多數為噸位較小的護航航母,同樣是針對德國潛艇。

在資源和人口方面,日本的劣勢同樣明顯,雖然英國本土不算大,不過整個大英國協就要打得多了,這還不算美法的幫忙,二戰期間日本累計動員兵力為890萬人(其中420萬人陷在了中國戰場),而大英國協累計動員兵力則高達1450萬人。

日本打完珍珠港後,立刻重兵拿下東南亞,就是因為資源能力的短缺而不得不做出的戰略選擇,在重要的海軍總規模和背後的工業實力上,英國完全占據上風,其艦船損失後的補充能力遠高於日本,以大規模的長久戰爭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戰爭潛力。

3、面對的對手不同,海軍發展方向也有著很大的差距

在二戰中,英國皇家海軍並沒有像舊日本海軍那樣大量集中地使用航空母艦作戰,航母的噸位也偏小,艦載機的性能也看似一般,因此航母編隊表現出來的戰力較弱,似乎與日軍一戰處於下風,其實這是英國根據競爭對手的發展方向不同而導致的。

自一戰到二戰,英國海軍的主要對手就是德國海軍,更多的是集中於戰列艦火炮與裝甲的對比,到二戰前,英國都沒有特別急於更強大的戰列艦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二戰中德國水面艦隊的相對弱小,雖然俾斯麥級戰列艦很強大,但是僅有2艘,德國的航母也沒有最終完成建造,英國海軍戰列艦的數量更多,「海戰群架」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

在航母方面,英國、美國和日本是最早發展航母的三個國家,但是二戰中英國航母並不算強大,原因也與當時德國、法國、義大利都沒有著重發展航母有關,大家之間沒有競爭,英國當時自然也就沒有發展重型航母和性能更好的艦載機的需要。

而當時的日本則不同,大和號戰列艦耗費巨資且性能異常強大,就是因為其對手是美國,日本在戰列艦總體數量規模弱勢的情況下,不得不強調單艦性能以占據優勢,重視發展重型航母的原因也在於,當時日本在太平洋上沒有美國那麼多的基地,艦隊必須遠離本土到太平洋中間去與美國海軍作戰,航母必須要強大。

對比之下,當時英國海軍發展的側重點則是護航與反潛作戰,應對的就是德國海軍的「狼群戰術」,所以,英國海軍在擊沉德國幾艘主力水面戰艦後,重要發展的是驅逐艦、護衛艦和護航航母。

因此,二戰中日本和英國在海軍的重點發展方向上存在著不足,日本在艦隊航母的發展與應用上表現強大也在情理之中,並非是當時英國航母技術不足,而是因為不重點發展大型航母而已,要知道二戰結束時,最早發展現代航母所特有的斜角甲板和蒸汽彈射器實際上都是英國研製成功的。

4、二戰後期,英國海軍大幅擴增,仍是世界第二

另外,雖然說二戰時舊日本海軍表現出了很強的實力,規模也不錯,但是在經曆數年戰爭後,和英國海軍的規模差距還真不是一星半點;對比日本在二戰中累計只服役25艘航母,英國海軍的發展規模雖然不如美國,但是仍然是穩妥的當時第二。

二戰結束時,英國有航母96艘(含護航航母及租用美國的護航航母),僅僅是1944年的英國太平洋艦隊就已經與舊日本海軍實力相當了,此時英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有航母21艘,含6艘重型航母,就海軍規模上來說,並不弱於巔峰時期的舊日本海軍,只是太平洋上大規模海戰都是美國海軍打的,因此英國航母戰績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