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諜」建國前夕,美國在中國東北經營的最大情報網被中共連根鏟

2019-06-19     半杯餿茶

美國情報機關,被譽為世界頂級情報機構。在世界近代史現代史中,幾乎每一次重大政治事件背後,都有其身影。在中國,僅就抗戰時期及中共解放戰爭期間,美國情報機關曾秘密對中共及其根據地進行一系列滲透活動,其中還糾纏了中國國民黨當局乃至蘇聯,也是神秘莫測,各種用間。

美國情報機構遠東任務目標

從清末民初開始,美方情報人員便以「使館武官」身份在中國各地進行情報搜集工作。 ​

1942年6月13日,為提升情報搜集和分析能力,在羅斯福的要求下,美國情報協調局更名為「戰略情報局」(OSS),專門從事敵後作戰和情報搜集,它在遠東戰區的主要工作是搜集日軍信息並進行研究,同時在日占區進行破壞活動。 當時羅斯福總統曾指派陸軍上校多諾萬領導獨立的情報協調局,負責研究與中國聯合對抗日本侵略的可能性。這一工作少不了中國國民黨情報機關軍統的協助,它在全國有300多個工作站,美國有意利用蔣介石現有的情報網從事對日工作。

威廉約瑟夫多諾萬

​1943年,美中簽署「特殊技術合作協議」,在34個項目內進行合作,共同對抗日本侵略,根據該協議,「中美技術合作所」(SACO)正式成立。

中美合作所副主任梅樂思

此後,美國戰略情報局便開始在中國各地廣布情報網,1944年10月魏德邁被任命為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後,美國在華情報工作取得極其迅猛的發展,起初美國在華特工僅106人,而到了1945年便猛增至1891人。

魏德邁

​1944年10月至1945年9月,美國在華情報工作由陸軍上校理察.赫普勒直接指揮。

美國戰略情報局在華總部設在雲南昆明,當時由陳納德指揮的美國陸軍航空隊第14航空隊也駐紮於此,因此戰略情報局就在該航空隊參謀處情報科的基礎上成立了獨立的情報中國分支機構,並在美中合作協議之外自由行動,不受軍統領導人戴笠的制約。

神秘的延安觀察團( 「迪克西使團」 )

在美國一方面與重慶國民政府往來,另一方面卻認為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對美國對日作戰更有幫助,因此美方也與中共建立聯繫。在羅斯福總統的強烈要求下,蔣介石不得不同意美方在中共邊區設立機構。1944年7月,美國向中共首腦機關所在地延安派去軍事觀察小組,這就是著名的的「迪克西使團」(Mission Dixie),它由16人組成,組長為包瑞德上校(也是中共建國後美在華情報特工的總首腦),另有包括羅慕雷中校在內的五名戰略情報局軍士官,以及謝偉思、盧登等兩名外交人員。

謝偉思

​迪克西使團的任務是調查中共武裝的戰鬥力、中共對日情報工作、中共領導人背景、中共領導人後續步驟以及評估蘇聯對中共抗日根據地的影響力等。該使團從1944年起就與中共高層進行秘密會談,討論雙方軍事和政治合作,美國代表曾與中共領袖舉行過多次會談。根據美方1944-1945年的情報評估,得出的結論是,當時中共最大的戰略目標是在中國東北展開對日游擊戰,並與南下的蘇聯紅軍合作解放這塊黑土地。

二戰期間,美國在華情報機構中出現了強烈主張與中共合作的呼籲者,除上面提到的謝偉思和盧登外,還有在華工作多年的老外交官艾奇遜、戴維斯及華盛頓的范宣德等人。但白宮對華政策無疑仍傾向於支持當時的法統政府,即蔣介石政權。據稱,美方之所以將駐延安代表團稱為「Mission Dixie」,其實具有特別含義,原來「Dixie」是指美國內戰期間脫離聯邦的南方各州,就此可窺,華盛頓對中共控制地區的看法。

謝偉思被當做共產黨的同情分子,從45年開始被懷疑偵查,到50年代成為麥卡錫政策的受害者。

抗戰勝利後的中國

1945年初,史達林、羅斯福、邱吉爾在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達舉行會議,當蘇聯同意對日宣戰後,美國在遠東的作戰計劃便作出重大修正,美國與中共交往的軍事需要也可有可無,因為此時華盛頓的當務之急是準備進行登陸日本本土作戰。因此,美國在華情報人員均就美軍未來登陸日本而加強相關配合工作。

雅爾達會議三巨頭

1945年,美國戰略情報局在華工作範圍因戰爭需要擴大,美軍在浙江省和陝西省均設立分處,前者負責對華南日占區進行情報活動,後者則負責搜集盤踞華北的日軍的情況。遠在華盛頓的戰略情報局長多諾萬高度重視在華秘密行動,為此他曾三度來華視察。

1945年,整個戰略情報局全年預算也不過5700萬美元,多諾萬竟然撥出3700萬美元作為在華人員的活動經費。然而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時,還是出乎美國戰略情報局之前的預判,赫普勒上校在拍往華盛頓之密電中竟表示:「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我)甚至來不及穿上褲子。」

1945年9月20日,美國新總統杜魯門下令解散戰略情報局,並將該局情報處理及分析人員並人國務院,超過9000名的海外特工則併入國防部,並進一步縮編為「國防部戰略情報組」。而美國駐華情報單位也隨之相應做了調整,其工作對象逐漸改變。

1945年11月,這個新機構的駐華總部也隨著魏德邁領導的參謀部從昆明遷往上海。為擴大其工作範圍,美方另在北平(今北京)、天津、青島、南京、廣州、香港、漢口等地設立分處。赫普勒上校離職後,改由戴蘭尼中校接替其在華工作。

1946年1月22日,因情報搜集和分析的必要性,杜魯門總統再次指示將戰略情報組等特殊單位並人中央情報調查組中央情報調查組這便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前身,它的主要工作不僅是搜集1946年5月3日前駐紮在中國東北的蘇聯紅軍的活動情況及蘇聯在亞洲的軍隊部署,同時也負責監視中共武裝的動向。當時該機構奉令對中共內部進行滲透,同時也對英法等盟國在亞洲的情報網進行滲透,例如美國就曾在香港活動對英國軍情6處(MI6)下屬情報分支機構進行秘密調查。

今日CIA大廳

「多諾萬鳥」行動

早在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後不久,美國戰略情報局駐華負責人赫普勒就要求魏德邁提供飛機,向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緊急空降特工,赫普勒強調此舉必須在蘇軍抵達前完成,空降的美國特工必須立即滲入日本關東軍指揮部,先行建立一些永久性的情報工作站,奪取各種重要文件,同時敦促日軍及偽滿高級將領和官員向國民政府投降,而這項行動的藉口卻是「搶救囚禁在中國東北的盟軍戰俘」。當然,並非完全是藉口,實際上也是其任務之一。由於該行動的每個特遣支隊均以「鳥」為代號,所以這次空投行動也被稱為「多諾萬鳥」行動

1945年8月16日,一支由七人組成的美國戰略情報局特遣支隊空降在中國東北最大城市奉天(今瀋陽)附近,同年9月中旬,他們在完成解救當地盟軍戰俘的任務後卻絲毫沒有撤退返防的意思。當時蘇軍奉天警備司令科夫通.斯坦科維奇少將對他們的行蹤了如指掌,因為這些美國特工在當地的活動威脅到蘇聯的利益,於是斯坦科維奇向其發出必須在48小時內離境的最後通牒,該支隊遂被迫於10月5日搭專機返回北平。

1945至1949年,也即中國內戰如火如荼地進行之際,美國政府決定全面支持蔣介石,因而將過去其所搜集有關中共的各種情報和信息無條件地交予國民黨當局。此時剛剛成立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受到蔣介石的委託,在中國各地戰場上從事空中偵察和攝影,協助國民黨軍作戰。至於由陳納德所領導的第14航空隊,最後卻變為中情局在華的特別空運部隊,專門負責為國民黨軍從事空運工作,並多次在中共解放區空投特工及從事情報和顛覆人員。

陳納德第14航空隊一景

1946年4月,蘇聯紅軍退出奉天(今瀋陽)後,美國情報單位終於有機會在中國東北建立情報網,像瀋陽的美國情報站系由辛洛伯領導,其代號為「海外研究第44分隊」,設在城內一家美國公司宿舍里,外面卻懸掛著美國陸軍聯絡組的招牌。後來美國在瀋陽重新設立領事館,各種秘密情報行動便在領事館掩護下展開,例如1947年美國派駐瀋陽的總領事哈伯德就是一名中情局官員,中情局還在長春、安東(今丹東)等東北城市設有分處。這一時期,中情局在華大部分工作站均以「美軍聯絡組」為化名,依靠來自美國第7艦隊的補給和支援,這些工作人員後來有不少擠進中情局總部,成為重要幹部。

被中共驅逐出境的瀋陽美領館人員合影

​然而,當時中情局的駐華一線特工們已經沒有了當年前輩的工作經驗,他們中一半是從美國本土「空降」的官員,另一半是剛從大學畢業的青年,遇到內衛制度極為嚴密的中共人民政權時很容易暴露。1948年底解放軍奪取東北全境後,通過發動群眾檢舉,中情局在當地的特工無一漏網。1949年底,所有被捕的美國特工在瀋陽接受了公審。

著名的『華德事件』中,美國駐瀋陽領事華德

​中共建國後,首先是一邊倒的政策,站在了前蘇聯一方,對美國進行了決絕的政治抵制和鬥爭。其次,韓戰的很快爆發,讓中共加速了極其細密的反諜運動,將反諜意識深入到每一個真心擁護中共政權的民眾心裡。在最快的時間裡,美國在中國大陸的諜報網幾乎蕩然無存。在與中共的較量中,中情局完全低估了這個對手,中共極具活力的情報網和內衛細胞,不僅打進了國民黨的各級情報機關,甚至多數美國駐華機構乃至中情局在華工作站里都有中共地下黨。回顧中共地下黨前往國民政府和美國在華情報機關潛伏的歷史,典型人物就有後來名噪一時的金無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3WFWwBmyVoG_1ZxV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