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歐洲航天局發言人:預計未來幾個月太陽活動更加活躍

2024-05-16     新京報

上周末,20年以來最強地磁暴來襲,全球多地上演震撼「極光秀」,從德國到英國,從澳大利亞再到中國,極光現象引起世界各地人們的極大關注。

歐洲航天局發言人、空間氣象服務協調員亞歷克西·格洛弗(Alexi Glover)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極光是太陽活動引發的最為壯觀的景象之一。隨著太陽活動接近當前周期的最大值,太陽活動將會更加頻繁,我們邂逅更多絢麗極光的幾率將更大。

歐洲航天局(ESA)是一個致力於探索太空的政府間組織,也包括監測空間天氣事件。格洛弗表示,在空間天氣事件中,包括耀斑在內的太陽活動會影響太空飛行器運行、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服務等,因此全球都在為提高空間天氣預測的準確度而努力。

「全球的科學家正在分享數據和預測信息。我們也參與了許多國際合作,例如加入國際空間環境服務組織。」格洛弗說。

歐洲航天局發言人、空間氣象服務協調員亞歷克西·格洛弗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

太陽活動更加活躍,極光出現的幾率增加

新京報:近日,位於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空間天氣預報中心的科學家馬克·米施說,此次太陽活動高峰比往常更令人興奮,因為上一次太陽活動高峰期,即2014年,是一個世紀以來最弱的一次。這是否意味著2024 年將會出現20年以來最美的極光?

格洛弗:我們當然期待2024年能出現20年來最美的極光。本輪太陽活動周期的最大值預計在2024年至2025年到來。至少(未來)幾個月,我們可以預計,太陽上更活躍的區域將產生更強烈的耀斑。除了耀斑以外,更多太陽活動也有可能發生。

極光是太陽活動引發的最為壯觀的景象之一。在過去幾天裡,我們非常幸運地看到北半球出現非常壯觀、如畫般的極光。極光是日冕物質拋射攜帶大量帶電粒子以及磁化等離子體,穿過太空抵達地球而產生的現象。當日冕物質到達地球,帶電粒子等與地球高層大氣相互作用,從而呈現出極光特徵。

我們在北半球觀察到的極光是北極光,在南半球觀察到的極光稱南極光,像澳大利亞多地出現了南極光。上周末,20年以來最強地磁暴來襲,全球多地上演震撼「極光秀」。我們也很幸運能夠看到極光景象。極光出現的時候,歐洲大部分時間都是好天氣,而沒有被多雲天氣遮擋。

當我們處於太陽活動極大期,出現極光的幾率會高很多。因此,隨著太陽活動更加頻繁,我們可能會幸運地邂逅更多絢麗極光。

歐洲航天局發言人、空間氣象服務協調員亞歷克西·格洛弗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

新京報:自5月以來的幾天裡已發生多起X級太陽耀斑,這種現象並不常見,但今年出現了,原因為何?

格洛弗:太陽活動大約以11年為周期變化,目前正接近當前周期的最大值。我們已經觀察到,太陽一個非常活躍的區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活動。尤其是在上周,太陽產生了15個耀斑,並伴隨著另一種形式的太陽活動——日冕物質拋射。

太陽正處於非常活躍的時期。隨著太陽活動接近當前周期的最大值,太陽活動將會更加頻繁。

新京報:太陽耀斑等太陽活動對人們的生活或健康有影響嗎?

格洛弗:太陽耀斑往往伴隨著日冕物質拋射。日冕物質拋射是帶電粒子和磁化等離子體的拋射。如果拋射的物質飛抵地球,會引起地磁暴(地球磁場的劇烈擾動現象),並有可能引發極光。太陽耀斑是電磁輻射的爆發,會引起向陽面地球高層大氣的擾動,在短時間內影響我們的通信等。

在空間天氣事件中,太陽風暴和地磁暴尤其會影響我們地球上的許多技術。我們可以看到太空中的輻射環境變得非常紊亂和充滿能量,這會影響太空飛行器的運行。

我們日常生活涉及的一些技術,比如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服務、地面通信服務、長導電線路也會受到我們所說的地磁感應電流的影響。也就是說,地磁環境遭到干擾後能在地面上產生感應電流。如果地磁擾動非常強烈,電流感應也會有所增強。

當地時間2024年5月10日,德國Sieversdorf,受特大地磁暴影響,當地現絕美極光。圖/IC photo

全球都為空間天氣監測而努力

新京報:世界氣象組織5月13日發布公報說,地球近日出現幾十年來最強地磁暴之一,全球多地可見極光,凸顯了預測具有潛在破壞性的空間天氣事件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空間天氣預測的準確度?

格洛弗:這是我們不斷努力改進的地方。空間天氣預報中心一直在監測太陽活動,現在像守夜這樣的任務與先進的建模和測量相結合,從日地第五拉格朗日點進行觀測將非常有助於提高空間天氣預測的準確度,使非常準確的預測成為可能。

新京報:在空間天氣事件監測方面,歐洲航天局參與了哪些國際合作項目?

格洛弗:歐洲航天局正在進行空間天氣監測,這確實是全球都在努力的事情,因此,全球的科學家正在分享數據和預測信息。我們也參與了許多國際合作,例如加入國際空間環境服務組織。國際空間環境服務組織在全球範圍內共同努力,為不同部門的用戶提供可靠的信息,國際空間環境服務組織也有區域預警中心。

(註:據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網站消息稱,1月3日,國際空間環境服務組織中國區域警報中心在位於北京懷柔科學城的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掛牌運行。國際空間環境服務組織中國區域警報中心於1992年成立,旨在開展空間天氣研究與預報,與國際其他區域警報中心進行快速的數據和預報產品交換,以獲得全球空間天氣預報產品,並為中國本地區服務。通過進一步整合四個分中心相關力量,中國區域警報中心遷移至北京懷柔科學城。)

新京報:據英國媒體2月初報道,歐洲航天局(ESA)計劃發射新太空飛行器,監測可能導致地球通信癱瘓的巨大太陽風暴,該太空飛行器可在具有破壞性的太陽風暴爆發前數天發出預警。現在這一計劃進展如何?

格洛弗:在歐洲航天局的空間安全計劃框架下,我們正採取監測空間天氣的系統方法,開發和設計空間天氣的系統原型,提升空間天氣預報的服務能力,以及開闢獲得空間天氣重要數據的新來源。

歐洲航天局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守夜」任務(Vigil),旨在通過發射新太空飛行器監測太陽活動。我們預計,新太空飛行器將於2031年發射,並飛往日地第五拉格朗日點。拉格朗日點可以讓我們看到太陽活動,這樣可以提前了解到更多關於空間天氣條件以及太陽活動活躍程度的情況等。

隨著新太空飛行器進入太空,我們會有更全面、更準確的預測,這樣可以提前通知電力傳輸、電網、太空飛行器等受影響的運營主體,幫助他們為可能發生的非常嚴重的(空間天氣)事件做好準備。

新京報記者 朱月紅 陳超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fc0c8b716bfd439dda0ca059d8b1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