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農民起義屢見不鮮,導致許多王朝的崩潰,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受農民起義的影響。例如,東漢雖未在黃巾起義中崩潰,但因壓制該起義而被迫下放權力,最終導致軍閥混戰,最後由曹操之子曹丕推翻。而明朝和元朝則直接因農民起義而覆滅。那麼,為什麼古代中國的農民起義如此頻繁呢?這與「耕地和人口的天然矛盾」有何關聯呢?
「耕地和人口的天然矛盾」指的是一個國家的耕地面積增長緩慢而有限,而人口增長卻迅速且無限。例如,一個家庭有4個孩子,每個孩子再生4個孩子,人口就呈幾何級數增長。這樣的增長速度令人憂慮。古代中國的避孕手段有限,生育率居高不下。然而,耕地是有限的,無法滿足人口迅速增長的需求。一旦耕地增長跟不上人口增長,就會發生饑荒。特別是在遭受水旱、蝗災等災害時,大量農田歉收,或者遭遇瘟疫導致人口大量死亡,使農田荒廢,糧食減產,百姓飢餓,從而引發反抗,這在元朝和明朝就是典型的案例。
在中國有很多可開墾的土地,但歷代中國人為何不去開墾荒地呢?實際上,他們一直在進行墾荒,將荒地改為耕地。然而,墾荒面臨兩個問題。首先,墾荒需要耕牛和鐵器,這對貧困的農民來說是奢侈品,難以負擔。因此,官府通常要組織和促進墾荒,通過減免賦稅來鼓勵人們。其次,墾荒需要水利設施的配套,有些地方缺乏水源,墾荒價值有限。
然而,人口的增長是幾何級別的,而耕地增長的速度有限。農民墾荒的速度永遠趕不上人口的生育速度,這是農業帝國不可持續的原因。歷代的皇帝了解到這個問題嗎?是的,他們一直了解。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自然淘汰,即朝廷在財政所能承受的範圍內進行救災,無法救助的地方任其自生自滅。第二種是通過內戰,即派兵剿殺發生饑荒的地方的農民起義。這兩種方法在古代基本上都在使用。
總體而言,古代社會無論是誰統治,只要不能解決耕地和人口的矛盾,就會陷入「農民起義」和「王朝更替」的怪圈。這個怪圈的演示如下:新王朝建立減免稅賦、休養生息出現盛世人口增加人口超過耕地供養的極限災難發生饑荒爆發農民起義王朝滅亡新王朝建立……不解決耕地和人口的矛盾,就永遠無法走出「農民起義」的怪圈和「王朝更替」的宿命。這一定律在清朝反覆爆發各種農民起義時得到了驗證,進一步證明了其持續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f966b816bfd350d24f66416ffef5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