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年前,武俠劇場中有一種很厲害的功夫,被稱之為「三分歸元氣」;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在中醫世界裡有一種很厲害的治法,被稱之為「還五成陽氣」。說到「還五成陽氣」,可能很多人已經猜到了,它就是清代名醫王清任創立的一種治療中風的治法,將人體已經虧虛的一半陽氣(又稱真氣、元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補起來。
既然講到了補陽還五的治法,那就不得不提到補陽還五湯了。補陽還五湯是清代名醫王清任用來治療中風癱痿的一個奇效良方。按照王清任的說法是,元氣已經虧損了五成,還剩下五成的元氣周流一身,這種情況肯定就會出現氣虧的各種病態,而此時忽然元氣歸併于山半身,不能歸於下半身,於是兩腿就癱痿了。而補陽還五湯的妙處在於,還你虧損的五成元氣,讓你全身都陽氣滿滿。
那麼,這個補陽還五湯究竟是由哪些中藥組成的呢?據《醫林改錯》記載,補陽還五湯全方由「生黃芪四兩,當歸尾二錢,赤芍藥一錢半,地龍一錢,川芎一錢,紅花一錢,桃仁一錢」等7味中藥組成。藥味不多,僅僅七味,方藥不貴,平平無奇。「驚喜不驚喜,意外不意外」?不管你是怎麼想,補陽還五湯都會雲淡風輕地說一聲,「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當我們看到補陽還五湯的配伍組成後,是不是表示不敢相信,這是啥情況?全方一共七味中藥,黃芪一味中藥的藥量比剩餘六味中藥加起來的總劑量的五倍還要多。而且,黃芪與當歸的配伍,當歸補血湯的配伍是5∶1,但是補陽還五湯中的黃芪與當歸的配伍比例是20∶1。不得不說,清代名醫王清任的創方思維,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即便張仲景也未曾有此突破。倘若王清任不是因為一本毀譽參半的《醫林改錯》,就憑他所創之方,完全可以在中醫界封神。
那麼,補陽還五湯為什麼要這樣配伍?它的配伍秘訣究竟又是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全方的君臣佐使。毫無疑問,補陽還五湯全方以黃芪為君藥,主要發揮著補益元氣的作用,暗藏著「氣旺則血行,瘀去則絡通」的玄機;以當歸為臣藥,主要發揮著補血活血的作用,且暗藏「通絡不傷血」的玄機;以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為佐藥,主要發揮活血祛瘀的作用。對於補陽還五湯,常規的方解中沒有使藥,那麼,補陽還五湯中究竟有沒有使藥呢?有!它就是地龍。補陽還五湯以地龍為使藥,不過是兼以為使,主要發揮通經活絡的作用,由於「力專而善走,能周行全身」,不僅可以增強全方活血之力,還能引藥直達病所。
地龍這味中藥,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不過主要是「主蛇瘕,去三蟲伏屍,鬼注,蠱毒,殺長蟲」這方面的作用,而這些作用,在後世醫家的解說中也比較多。但是《本草綱目》指出,地龍「性寒故能解諸熱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經絡」,將地龍「通經絡」的作用展現了出來。王清任在補陽還五湯的方歌里明確寫道,「歸尾通經佐地龍」,充分表明當歸尾與地龍都屬於「通經絡」的良藥。所以,地龍在補陽還五湯中的意義也是非常重大的,而且不可替代。
補陽還五湯的組方,可謂是頗具特色,比如全方大量補氣藥與少量活血通絡藥的配伍,就是全方的一大亮點。早些年也有相關的學者對此做過研究,認為王清任所創補陽還五湯將補氣藥與活血通絡藥通用的主要作用有兩點,第一個是活血通絡,開啟因元氣不足而閉阻的經脈,使氣血暢行無礙;第二個是調和氣血,使峻補之元氣附載於血中,這樣可以令血與氣固、氣血相裹,氣得血配則靜謐,血得氣融則恢復運行生機[1]。
對於補陽還五湯的配伍,也有學者認為,方中大量黃芪與少量活血藥 ( 當歸尾、地龍、川芎、赤芍、桃仁、紅花) 相伍,能使元氣充盛而行血以「治本」,祛瘀通絡以「治標」,從而實現標本兼治; 而且「補氣而不壅滯,活血又不傷正」,諸藥合用,「氣得旺、瘀得消、絡得通」,因此可使諸症痊癒[2]。無論是從氣血相裹解析,還是從標本兼治解析,都不可否認補陽還五湯的配伍嚴謹,用藥精當,堪稱組方用藥的經典。
對於全方黃芪的用量,王清任還做過一段頗為有趣的解說。他指出,如果患者聽到這麼大劑量的黃芪而感到害怕,那也不要緊,先「遷就人情」,用它個一至二兩,然後逐漸增加至四兩。另外,王清任告誡,如果服用補陽還五湯痊癒後,不要著急停藥,還需要繼續服藥一段時間,「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因為突然斷藥,「恐將來得氣厥之症」。這些都是良醫良言,無論醫患,需當謹記。
補陽還五湯所治中風證的病機是氣虛血滯,因虛致瘀,瘀阻腦絡,氣虛為本,血瘀為標,屬於本虛標實證。臨床見證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尿遺不禁,舌黯淡,舌苔白,脈緩等。隨著現代臨床對補陽還五湯的研究,發現補陽還五湯可用於治療頸性眩暈,癲癇,重症肌無力,腦梗死,腦出血,中風後遺症,冠心病,血管性痴呆,頭痛,多發性根神經炎,坐骨神經痛,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面神經麻痹,糖尿病,高脂血症,系統性紅斑狼瘡,產後身痛,腰椎管狹窄症,腰椎術後下肢麻痹,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椎動脈型頸椎病,肋軟骨炎,耳鳴,耳聾,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雷諾病,黃褐斑,斑禿,慢性蕁麻疹等疾病[3]。
現代臨床醫家對於補陽還五湯的研究,可謂是不遺餘力,在臨床中的探索也日益增生,發現它的臨床應用範圍實在太廣,可用於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偏癱,顱腦損傷後遺症,腦萎縮,搖頭病,偏頭痛,瘀血頭痛,帕金森病,病毒性心肌炎,擴張型心肌病,心衰,病竇綜合徵,低血壓,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腓總神經損傷,藥物所致的末梢神經炎,不安腿綜合徵,閉塞性動脈硬化症,面癱,腦外傷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脊髓空洞症,脊髓震盪傷,急性脊髓炎,腎炎蛋白尿,慢性腎衰竭,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症,糖尿病腎病,IgA腎病,痛風,類風濕關節炎,過敏性紫癜,特異性血小板增多症,哮喘,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肺膿瘍,脂肪肝,肝纖維化,慢性活動性B型肝炎,戊型肝炎,糖尿病胃輕癱,萎縮性胃炎,老年性便秘,宮外孕,繼發性子宮閉經,慢性盆腔炎,不孕症,肩周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骨折後腫脹,腰椎退行性關節炎,足跟痛,腰椎側隱窩狹窄症,局限性硬皮病,瘀積性皮炎,扁平疣,老年性皮膚瘙癢症,聲帶結節,單純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麻痹性斜視,烏頭鹼中毒後遺症,外傷腰痛,精液不液化症等疾病[4]。
就目前的文獻研究來看,補陽還五湯及其加減方,已經可以妥妥的治療100多種疾病,且屢用屢效。而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補陽還五湯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及血流動力學,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抗氧化,調節免疫和抗感染,保護血腦屏障,修復神經組織,抑制細胞凋亡,促進骨折癒合等藥理作用[5]。通過現代藥理以及中醫古典理論體系,可以探索出補陽還五湯的更多臨床用途,以便於更好的發揮補陽還五湯的臨證實力。不過需要記住的是,補陽還五湯雖好,也有它的適應證,而陰虛血熱的患者則當忌用。
參考文獻
[1]齊向華,胡志強.補陽還五湯用藥及配伍特點[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5,19(5):311.
[2]周永華.試論補陽還五湯中黃芪與活血藥組的配伍意義[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11):113-114.
[3]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4]張冬梅.王清任傳世名方[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
[5]付振,張念平,時曉東,等.補陽還五湯的藥理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0,7(6):178-179.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