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于謙曾互不相識,是什麼機緣讓他們開始搭檔並一舉成名

2019-06-27     娛文娛視

如今喜歡相聲的人都知道,郭德綱與于謙是相聲界的一對頂級黃金搭檔。然而,當年仿佛是一夜之間,這對名不見經傳的人突然成為了電視、報紙、網絡之中的一線明星。

那麼,曾經互不相識的一對相聲人,遇到什麼樣的機緣幾乎一夜成名的?

于謙,1969年1月24日出生於北京,祖籍陝西藍田。1982年,從小喜歡曲藝的于謙考入北京市戲曲學校相聲班學藝,在校期間跟隨王世臣、羅榮壽、高鳳山、趙世忠等老師學習。剛開始的時候,于謙的專業成績並不好,老師認為他表演天賦一般,差點被趕出校門。好在,他是一個知恥後勇的年輕人,經過自己刻苦努力,成績開始突飛猛進。

1985年,于謙拜師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石富寬,畢業後加入了北京曲藝團,有正式的編制,但後來曲藝團解散,他又轉入了鐵路文工團。本想在相聲方面做出些成就的于謙恰遇相聲衰落期,生活過得很是拮据。

儘管一百個不願意離開相聲,可不可能餓著肚子說相聲啊。為了生存,于謙不得不另尋他路,於是拍電視、演電影、當編導、做主持等等,涉足演藝圈多個領域,但主要還是跑龍套,演小角色。

為了更系統專業的學習表演知識,于謙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95年畢業後又繼續學業。對於那段日子,于謙介紹過:「我曾經遠離相聲十幾年,我稱它為寂寞期,以為就這樣要結束了相聲生涯,直到我遇見郭德綱,原來我還能說相聲,原來我還愛說相聲。」

一個意想不到的機緣改變了于謙的命運。

也就是說,于謙假如不曾遇到郭德綱,他很可能會像電影演員牛犇老師一樣,演一輩子小角色。但此時,鐵路文工團十分紅火,隨著演出的越來越多,演員也十分緊缺,團里開始從外面借調演員,郭德綱就是這個時候來到的文工團。

體制外的演員都來參加演出了,體制內的于謙豈能總在外面自己賺錢?既然人手不夠,團里便希望他回來幫忙。于謙推託不過,只得答應。人是回來了,但過去的搭檔卻去了日本發展,於是,團里臨時安排體制外的郭德綱和他合作。

不過,兩人雖在1997年就已經認識,但並沒有深交,台下也沒有聯繫。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是這麼神奇,你永遠都不知道眼前的他是不是與你合適。

2000年,于謙第一次與郭德綱合作,兩人簡單對詞後就直奔郊縣去了。他們第一次演出的作品是《拴娃娃》,這次機緣巧合讓兩人彼此生出強烈地共鳴和欣賞。

隨著演出次數的增多,兩個人開始互相感念對方,同時也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後來,即便團里不再安排他們搭檔,兩人有機會便邀請對方一起演出,這個時期,也是他們最初的「鬆散型合作」模式。直到現在,每當他們回想起曾經的這段日子,常常笑稱自己是「郊縣天王」。

2004年,德雲社開始由衰轉盛,早已回來的郭德綱才敢正式向于謙發出邀約,于謙欣然答應,正式加盟了德雲社。2005年底,德雲社開始大火,媒體瘋狂報道,觀眾踏破門檻……

在遇到于謙之前,郭德綱曾搭檔過好幾個人,比如徐永剛、王玥波、李菁、張文順、范振鈺、張永久、王世勇、楊進明等,但不管是舞台效果還是演出效果,均與于謙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郭德綱曾經說過一句話:遇到謙哥是祖師爺賞飯。

言外之意,郭德綱認為如果遇不到于謙的話,自己很可能紅不了,也確實,與郭德綱的酣嬉淋漓、裝傻充愣相比,于謙颱風沉穩,自然從容,捧哏功力極佳,觀眾普遍反映「只有于謙才能捧住郭德綱」。

甚至也可以這麼說,假如郭德綱是「段子手」,那麼于謙就是「神回復」。

您喜歡郭德綱、于謙這對相聲搭檔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eWqC2wBmyVoG_1ZTx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