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年,終於又一次能在大銀幕上看到超級英雄電影。
感慨之餘,更多的是驚喜。
超級英雄電影發展了這麼多年,還能拍出什麼新意?
DC用它的王牌IP重啟,告訴了我們答案——
《新蝙蝠俠》
北美首周末票房達到1.34億美元,開畫成績僅次於《蜘蛛俠:英雄無歸》。
目前,電影全球票房即將突破6億美元大關。
電影在內地上映的首個周末,在全國多個地區影院關閉的情況下,仍然取得了超5000萬票房的成績。
實屬難得。
電影評分沒有像隔壁《蜘蛛俠:英雄無歸》那樣,國內國外兩極分化。
大部分人給予了《新蝙蝠俠》肯定的評價。
驚喜主要來自於,它顛覆了你以往對於蝙蝠俠的固有認知。
01 名偵探蝙蝠俠
對於新時代的觀眾而言,蝙蝠俠最大的能力是:
鈔能力。
白天,他是哥譚首富,美女趨之若鶩的花花公子。
晚上,他是穿著高科技制服,令犯罪分子聞風喪膽的哥譚陰影。
這一次的《新蝙蝠俠》不再繼續沿用這樣的人設。
而是回歸DC最原始的設定。
現在很多人應該不知道,DC這兩個字母其實是DetectiveComics(偵探漫畫)的縮寫。
蝙蝠俠最早的設定,就是一名偵探。
電影的靈感,來源於《蝙蝠俠:自我》《蝙蝠俠:第一年》《蝙蝠俠:漫長的復活節》這三本漫畫。
《新蝙蝠俠》的故事,發生在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第二年。
這個時候的蝙蝠俠(羅伯特·帕丁森 飾),還是一個初出茅廬,打擊犯罪的新星。
這個時候的警察戈登(傑弗里·懷特 飾),還沒有成為局長。
一連串的命案,讓蝙蝠俠和戈登合作,組成偵探搭檔,在陰鬱、壓抑、黑暗的哥譚市遊走。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蝙蝠俠始終被謎語人牽著鼻子走。
在調查的過程中,他一邊要深入哥譚市的陰暗面,一邊要面對接受父母死亡真相造成的價值觀崩塌。
作為唯一一個沒有超能力的超級英雄。
在以往的蝙蝠俠電影里,為觀眾呈現眼花繚亂的黑科技裝備,是一個保留環節。
以往作為一大賣點的蝙蝠車,到了這一部,只是一輛稍加改裝的肌肉車。
唯一一處展現高科技的地方,是蝙蝠俠的披風變成滑翔翼。
但是,飛得有多帥,跌得就有多慘。
他的「鈔能力」,在查案面前毫無用處。
沒有高科技監察手段,只能靠雙腿勤勤懇懇跑現場。
被酒吧保安看不起,被抓進警察局還得靠戈登配合才能逃走,被持槍暴徒用槍管指著腦袋差點沒命……
說是史上最弱的蝙蝠俠,一點也不誇張。
DC這麼做,其實是挺冒險的。
因為這麼拍,對於觀眾而言,不夠娛樂,不夠刺激。
再加上近三個小時的片長,能勸退一部分只想看熱鬧超英電影的觀眾。
但也慶幸DC有這樣的魄力,才能讓我們看到,面具之下的蝙蝠俠,作為人的一面。
02 愛情向左,信念向右
在《新蝙蝠俠》中,布魯斯·韋恩還未能適應哥譚首富和蝙蝠俠的雙重身份。
發現沒有。
他在打擊犯罪的時候,從未說過自己是「蝙蝠俠」,只稱自己為「復仇者」。
這個時候的布魯斯韋恩,還沒能從父母雙亡的陰影中走出。
他復仇,並不是什麼正義感的驅使,而是對於哥譚的憤怒。
哥譚市的犯罪分子,成為了他宣洩怒火的對象。
罪犯的恐懼成為了他對抗恐懼的解藥。
在這個城市裡,他還沒有找到屬於他的定位。
謎語人的出現,是義警蝙蝠俠面臨的第一次嚴峻考驗。
他不得不深入腐敗的政要名流關係網中。
此時他才發現,哥譚市比他想像中的還要更加墮落。
當權者,沒有一個是乾淨的。
底層,沒有因為蝙蝠俠的出現減少犯罪,反而更加目無法紀。
蝙蝠俠開始迷茫,開始糾結。
在一個爛到骨子裡的城市行俠仗義,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能為哥譚市帶來安定嗎?
這樣的反思,已經很久沒在一部超英電影中看到了。
既然是人,就少不了七情六慾。
貓女的出現,驚艷了觀眾,也慌亂了蝙蝠俠的年華。
他跟貓女的互動,是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其中一個點。
不像《黑暗騎士的崛起》那樣,跟貓女之間的感情來得突兀,沒來由地就好上了。
這一次的貓女,除了曼妙的身姿,還有一個悲慘的身世。
讓蝙蝠俠產生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
蝙蝠俠對貓女的動心,就順理成章很多。
電影最後的那一個分岔路口,是蝙蝠俠的一次艱難的選擇。
向左,大抵可以過上一個神仙眷侶的生活。
向右,就要像孤勇者一樣,繼續負重前行。
最後,蝙蝠俠做出了他的選擇。
作為布魯斯·韋恩,可以擁有愛情。
作為蝙蝠俠,只能擁抱信念。
父母不堪的過去,讓蝙蝠俠堅持的信念隨之坍塌。
他一直對父親深信不疑,父親死後,他選擇繼承父親的意志。
謎語人說出的真相,讓蝙蝠俠的堅守,成了笑話。
他開始反思:
我到底為何而戰?
電影的結尾,蝙蝠俠找到了答案。
謎語人計劃得逞,引爆炸彈,水漫哥譚市。
蝙蝠俠吊在半空,看著被洪水圍困的人。
他切掉電纜,墜入水中。
手持紅光,帶領眾人尋找出路。
個人認為這是全片最有意境的一場戲。
周圍一片黑暗,宛如地獄。
蝙蝠俠高舉紅光,步步向前。
光,象徵著希望。
儘管這個希望現在看來依然微弱。
但這個光,點亮了就不會熄滅。
這一刻,蝙蝠俠迎來了他第二次成長。
復仇不能拯救哥譚。
而是要讓哥譚相信希望。
這一刻,復仇者終於成長為萬人敬仰的英雄。
漫長的黑夜終於迎來黎明。
但這個黎明卻像黃昏般的黑暗。
哥譚市即將迎來新秩序,新秩序又會導致新的混亂。
阿卡姆瘋人院裡的對話,暗示一切並沒有變好,反而變得更壞。
如果哥譚已經沒有未來,那為什麼還要拯救它?
蝙蝠俠不止一次被問到這個問題。
貓女問他為什麼不跟她一起離開。
蝙蝠俠沒有回答。
他沒有辦法回答。
路漫漫其修遠兮,只能上下而求索。
此時的蝙蝠俠並不知道應該這麼做,但他沒有放棄去嘗試。
有些事不是有希望才去做,而是做了才有希望。
誰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蝙蝠俠為了讓哥譚市走向光明,不惜化身陰影隱匿於黑夜。
這種被困於悲劇的矛盾和宿命,正是蝙蝠俠最迷人的地方。
03 超級英雄的新出路
繼《小丑》全球斬獲10億美元之後,這一次的《新蝙蝠俠》也迎來票房口碑雙炸。
這兩部電影都脫離了原先的DCEU,不再受DCEU的影響,獨立成章。
華納兄弟總裁托比·艾默里奇表示:未來的DC電影將會像《新蝙蝠俠》一樣由導演主導:
「電影質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影響電影質量的最大因素就是你聘請的電影製作人。」
看來DC已經看清了形勢,不再盲目去抄漫威作業了。
繼續深耕多獨立系列的漫改電影,把主動權還給導演。
讓不同風格的導演發揮各自的想像力,這對觀眾而言,是好事。
反觀漫威這邊。
所有項目都由製片人凱文費奇把控,大方向是已經確定了的,每一部電影就像一個螺絲釘,是為服務於整個電影宇宙而存在。
很多人都說漫威電影看多了都是一個味,原因就在於這。
你很難從一部電影里看到導演更多的作者表達。
起初,這一招真的很管用。
讓漫威在短短十年間起死回生,走向巔峰。
隨著漫威粉絲的日漸壯大,漫威電影跟普通觀眾的距離反而越來越遠。
劇本創作讓位於粉絲情結。
找彩蛋成了粉絲的尋寶活動,但路人觀眾完全不明所以。
漫威電影出得越多,它的觀影門檻就越高。
這一部電影的某一個角色的行為,可能在之前某部電影里做過鋪墊。
你如果沒有看過,你就無法理解。
MCU還有個別電影,完全是為了引出片尾彩蛋而存在,本身質量乏善可陳。
《蜘蛛俠:英雄無歸》全球票房大爆,更像是漫威電影的一塊遮羞布。
用情懷包裝掩蓋薄弱的劇本。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討論漫威電影,不再就劇情上的某一個點展開討論,而是討論誰誰誰的電影,會出現幾個超英客串。
在今後的漫威電影中,多英雄同框成為了它的新財富密碼。
所以,馬丁·斯科塞斯才會說漫威電影不像電影,是主題公園。
這樣一對比,《新蝙蝠俠》選擇專注服務影迷,回歸經典路線,反而變得純粹起來。
雖然DC走過不少彎路,但它至少不甘心落入俗套,依然在不斷嘗試,屢敗屢戰。
好看的超英電影不應該千篇一律。
這一次,DC值得擁有觀眾的掌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e4f3b17c9a48057ebd2ac3608aa73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