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領域最高獎揭曉,中國科幻未來有望
時光撰稿人 | 杜娟
第八十三屆世界科幻大會正在成都舉辦,昨晚科幻領域最高雨果獎在大會上頒發。
最受關注的最佳長篇小說獎,頒發給了美國科幻作家T.金費舍的作品《蕁麻和骨頭》。
在這份獲獎名單中,有不少的中國身影:
科幻作家海漄憑藉《時空畫師》獲得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趙恩哲獲得了雨果獎「最佳職業藝術家」獎;河流、零始真等人創辦的《零重力報》獲得了「最佳粉絲雜誌」獎。
這些無不說明中國科幻在近些年來的努力耕耘。
那麼雨果獎作為科幻創作者們夢寐以求的獎項,究竟又有什麼魔力呢?
雨果獎的全名是「科幻成就獎」(The Science Fiction Achievement Award),雨果獎作為科幻/奇幻界最重要獎項。
區別於另一重要的科幻類獎項星雲獎的地方在於它是由「科幻迷」們投票評選的,而星雲獎則是由專業的科幻作家和編輯們評選的獎項。
雨果獎的獎項設置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最核心的獎項——最佳長篇小說獎從來都是雨果獎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能代表雨果獎選拔水準的作品。
雨果獎設計之初便是為了選出科幻粉絲心目中最佳的科幻作品,因此獲獎的作品並不需要富有哲理或是極具深度,「科幻迷」們最大程度的認可與喜愛才是獲獎的關鍵。
美國奇幻作家Brandon Sanderson曾說雨果獎應該是受歡迎程度的競爭,並且這個受歡迎只是就作品而言,作家的聞名與否不應該成為考慮的因素。
獨特的評選方式
歸根結底,雨果獎是一個「大眾人氣獎」,每一個「科幻迷」只要掏出50美元的會員費就可以取得提名每個獎項的資格,看起來成為雨果獎的評委並沒有什麼太高的門檻。
評委們的門檻不高,那為什麼它還能夠成為讀者心中衡量最佳科幻/奇幻作品的權威獎項呢?
這還在於它繁瑣且嚴謹的評選過程。
要知道即便歷年來獲得雨果獎的作品所獲票數都不算多,對於一些商業組織而言不足以構成刷票的障礙,但資本要想介入評選結果也是相當困難的。
這首先體現在對具有提名資格的會員有著嚴格的註冊和提名時間限制。
就本屆雨果獎評選而言,有資格提名和最終投票的「科幻迷」必須是本屆抑或上一屆世界科幻大會的會員,會員的註冊時間截止於2023年2月1日,而提名啟動是在3月1日。
時間上的錯位讓愛得不深的路粉們都有可能錯過註冊會員時間,更別提那些並非是「科幻迷」的水軍了。
其次,每個獎項下入圍的六部作品(或六名作家)將經過三個階段(計算階段——選拔階段——淘汰階段)角逐出最終獲獎的名額。
這中間的複雜程度是反覆翻閱《世界科幻協會章程》都沒辦法弄明白的,可見嚴謹度還是相當有保障的。
值得一提的是,雨果獎看起來是一個只要擁有強大粉絲群便可以獲勝的科幻類獎項,但最為炙手可熱的作品很少得到雨果獎的青睞,反而是那些在當時較為小眾的作品獲得了雨果獎的重要獎項。
經由雨果獎的推介,這些不為人知的作品才獲得了更廣大的讀者群體。
如何獲得雨果獎?
以往雨果獎面向的是英文出版的作品,但是本屆評選並不限制語種,只要符合對應獎項的申請要求就可以參與提名。
想要成為雨果獎的獲得者(或作品),不僅意味著作品有著忠實的粉絲基礎,作品出版的年限也有著嚴格的規定。
就今年的科幻大會而言,參評的作品必須是首次發表於上一年,也就是2022年,如果是非英語作品那麼在2022年首次出版了英文版翻譯本也是具備提名資格的。
比如劉慈欣於2015年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的《三體》,這是「三體」系列的第一部,出版於2008年,但是到了2014年才被翻譯成英文走進海外「科幻迷」的視野,如此《三體》才有機會獲得2015年的雨果獎。
沒有獎金的雨果獎
雨果獎並不像其他富有影響力的獎項一樣會授予獲獎者一筆豐厚的獎金。
獲得雨果獎的作家們除了能夠在獲獎作品上添加一個「榮獲雨果獎」的腰封,一個雨果獎獎盃,以及聚會時向人炫耀的功績以外,並不能收穫物質上的獎勵。
沒有雨果獎的雨果獎
雨果獎最終角逐階段要求每個獎項下都必須列出「No award」這一選項,如果「No award」的選票數高於其他候選人(或作品),那麼「No award」就會獲勝,則該類別沒有候選人被授予雨果獎。
由於「悲傷小狗」運動的影響,2015年雨果獎決選階段「No award」出現的次數是史無前例的,其中最佳長中篇小說和最佳短篇小說類別都沒有授予雨果獎。
雨果獎獎盃
每一屆雨果獎獎盃的主體——帶鰭狀翼的火箭總是維持不變,但是底座的設計往往都會融入當屆主辦城市的地方特色。
在18日晚上舉行的世界科幻大會開幕儀式上,雨果獎評選組組長戴夫·麥卡蒂揭曉了本屆雨果獎獎盃的設計,獎盃的主體仍是一個銀色的火箭,底座上是一隻穿越蟲洞的熊貓,這是中國元素首次出現在雨果獎獎盃的底座上。
悲傷小狗運動
2014年,一個自稱「悲傷小狗」的團體出現了。
他們的領導人包括沃克斯·戴(Vox Day)和布拉德·托格森(Brad Torgerson),提出了一份由政治保守派創作者創作的作品名單,以便讓更多白人男性獲獎。
該團體認為近年來雨果獎獲得者的生長環境和身份過於多樣,這一現象的背後是基於政治正確的考量。
在他們看來雨果獎已然成為了一種政治工具,而非對科幻文學本身價值的評審。
這一團體也被認為是宣揚性別歧視、種族主義的頑固分子。
拒絕露面的獲獎者
有什麼比一位匿名的天才作家更吸引人呢?
澳大利亞作家格雷格·伊根(Greg Egan)是硬科幻的代表,其創作的《祈禱之海》在1999年獲得雨果獎最佳中長篇小說獎,但其本人並沒有出席領獎儀式。
他所創作的科幻小說常常涉及數學、量子物理、計算機等抽象學科,因而是讀者心中「最為難讀」的科幻小說創作者。
早在2008年,他就發表了討論人工智慧的短篇小說《水晶之夜》。
伊根在其中預言了OpenAI這樣的人工智慧企業在商業上獲得的巨大成功,成為當下的真實寫照。
而且他不參加科幻大會,不為書籍簽名,並表示他不會出現在網絡上的照片中,儘管科幻粉絲網站和谷歌搜索有時會錯誤地將其他人的照片標記成格雷格·伊根。
獲雨果獎次數大於4次的作家盤點
如果說獲得一次雨果獎有運氣的成分,那以下兩位獲得雨果獎四次的作家們毋庸置疑是殿堂級別的大佬。
他們的作品不僅引領了科幻文學的潮流,更是推動了整個文學界的發展。
羅伯特·海因萊恩是20世紀科幻小說的巨擘,至今保持著雨果獎獲獎4次和提名11次的記錄。
其1961年出版的代表作《異鄉異客》描寫了一個在火星長大後返回地球的人類,通過他獨特的視角,探討了宗教、性和道德等深奧主題,對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
1966年出版的《嚴厲的月亮》通過描繪月球殖民地居民反抗地球的故事,討論了革命、獨立和個人自由等命題。
洛伊斯·莫瑪絲特·布約德也不遑多讓,獲得了4次雨果獎,10次提名,是當代最重要的女性科幻小說作家之一。
她那富有女性視角與感性智慧的作品為科幻文學注入了嶄新視野。
例如1986年出版的《阿索斯的伊桑》中,她以同性戀為常態的全男性世界作為敘事背景,展示了人類目前如何定義「女性的工作」,包括撫養孩子、家庭的維護、情感的維繫等,極具女性主義色彩。
其代表作《沃科西根傳奇》系列小說自1988年問世以來更是廣受好評。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科幻迷,那麼這些大師的作品絕對不容錯過。
我們也為大家盤點了雨果獎的一些經典獲獎作品,有興趣的幻迷朋友可以碼上了解一下。
-END-
年度第一史詩大片,內地觀眾還能等到嗎?
比《疾速追殺》還狠的爽片,竟然完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