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陳新代——普潤寺的來歷

2023-06-20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陳新代——普潤寺的來歷

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九江文史專家的研究文章,以使他們的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采自2020年出版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軼聞》。

九江原有能仁、舍利、龍池、海天四座大寺,經時光和戰火的磨礪,至清初,這四大寺均沒落下來了。海天寺已泯滅,龍池寺毀於火,舍利寺雜草叢生,能仁寺則成為軍隊放馬的場所。

原文配圖

順治年間,從杭州過來一位和尚,和尚以「朽木不可雕也」其中的朽木為自己的法名。他見到九江佛寺如此敗落,心生感嘆。雖然朽木和尚自己「門無鎖鑰,居無床蓆,自夏徂冬,布納一、蒲團一」,但仍下定決心,要創建一個寺院以宏揚佛法。他一面不論風雨,走出去四處向善男信女化緣,一面在城外湖北山邊選了一塊荒丘地,抽空就帶了鏟鋤、畚箕等工具來挖土平丘。前後經歷了八個寒暑,最後在順治十八年(1661),終於建成了一座不算大的寺院,起名普潤庵。意思是用法雨普潤眾生。在開工掘地之時,挖得一個古陶缽,上有二龍捧「法王子「二字。認為很吉利,成為庵里的珍器。

庵雖小,但卻是叢林,讓「雲水遊蹤,得依憩息「,並且向來往的行人供應茶水,老百姓將此呼為「茶庵「。當年,九江府推官(正七品)胡宗虞對朽木和尚的堅毅作為很欣賞,特為其撰寫了一篇《九江普潤庵接眾碑記》,刻成石碑,置放在庵內。後庵幾經毀建,碑失文存。

清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占九江,普潤庵被毀,直到數年後清軍重新占領九江才於重建,並改名普潤寺。

原文配圖

民國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九江市區各道路統一命名,因該庵寺在當時有一定的影響,所以把該寺旁通甘棠湖的一條路命名為普潤路。普潤路長 100 米,寬 7 米。1938 年,一法名宏修的女尼,花錢將普潤寺從當時的住持自成和尚手中購得。自此,普潤寺就成為女尼的修行之所。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 1972 年,普潤寺被拆,女尼遣散。至 1986 年落實宗教政策,女尼傳善,又在原址西邊十餘米處,陸續重建大雄寶殿、三聖殿、娘娘殿等建築,恢復了普潤寺。後來的普潤寺相夾在居民住宅區之間,略顯狹隘。2019 年,城市發展,城區棚戶改造,普潤路周邊列為棚戶區,這座有 360 年歷史的普潤寺,或將迎來她新的變化起點。

陳新代(作者像)

【讀後記】讀陳老師這篇文章,一時間頗困惑。文章中介紹的,是我生活了那麼多年的九江麼?為何從未聽說過普潤寺?查Google地圖,普潤寺在沙子墩附近。然而再查高德地圖,卻找不到普潤寺,只有普潤路,如文中所述,普潤路之名源自普潤寺。

編者配圖

為此,還在住院期間的我,專程去了一趟普潤路。果然,一棟棟高樓大廈正在拔地而起,老房子都沒了。這條路上的老居民告訴我,普潤寺已被拆除,它的原址,差不多在下圖中右側那棟樓中央的位置。

一座小小的尼姑庵,沒多大規模,又沒什麼文物古蹟,拆掉了似乎也不可惜。如果您留意近幾十年九江的城市建設歷史就會發現,兩湖一塊一塊被蠶食,文物一件件消失,老房子一棟棟成了瓦礫,它們被抹去時好像都不重要,但這座所謂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已沒剩下多少殘留了。

編者攝於2023年5月

普潤路或許將一直存在。再過幾十年,又有誰知道它的由來是什麼?九江大多數老街巷名都是這樣,它們的淵源,它們所憑藉的,早就沒了。

未來,我們將會胡編亂造一堆生動的歷史,向後人講述,就如現在兩湖之間的李公堤。歷史,大約就是這樣塗寫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