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改革深化持續,布局成長賽道搶占先機

2023-04-07     雪球

原標題:創業板改革深化持續,布局成長賽道搶占先機

苗奇蹟:各位小夥伴大家好,歡迎來到華夏基金的直播間。2月2日以來創業板出現了明顯震盪下跌的態勢,讓不少投資者感到內心比較擔憂,不過近期持續升溫和一點點上漲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的緊張情緒,是什麼讓創業板突然有了絕地反擊的跡象?大家關心創業板是否有望持續反彈上漲,創成長是什麼樣的指數,創成長主要的成分、行業、未來前景,今天直播中我們邀請到了老朋友,鄰家姐姐榮膺總跟大家分享,榮膺總也是創業板成長ETF的基金經理,相信很多朋友都不陌生了,榮膺總跟大家打個招呼吧。

榮膺:大家下午好。

苗奇蹟:非常感謝各位守在各個平台觀看直播的小夥伴們,今天在直播間裡也跟大家分享幾個大家一致關注的問題。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今年的市場走勢,1月份權益市場迎來了開門紅,A股主要指數迎來了全線上漲,創業板指數上漲10%,2月A股和港股表現比較平淡,創業板指表現欠佳。不過進入到3月中下旬,創業板似乎有了逆轉下行走勢的趨勢,釋放出連續回彈的信號。

接下來請榮膺總跟大家分析一下,今年以來的市場(尤其是創業板)波折背後的原因有哪些?

榮膺:大家觀察的創業板和實際的創業板並不是一個東西了,創業板指數是創業板前100隻股票,現在市場上1000多,但大家都是通過觀察創業板指來表征整個創業板塊怎麼樣,其實我覺得你的問題集中在創業板指數上。

現在從指數表現來看,確實是今年以來表現不盡如人意,核心還是行業構成,頭部100隻股票相對集中在了電新、醫藥兩個板塊上,電新占比30%,醫藥占比25%左右,所以從指數層面來看,它的走勢很大程度上是由這兩個行業所左右。

這兩個行業的共性是它在過去三年牛熊周期里表現最強勢的行業,雖然長期來看都是朝陽行業,發展空間非常大,問題在於短期機構持倉籌碼比較多,所以這個過程中短期股價波動就會比較大。

我們看到的現象是跌多了,投資者出於長期考慮抄底,引發一輪反彈,但漲多了,籌碼問題又會變成股價波動的主導因素,漲幅就相對有限,看起來好像這個指數就走得比較波折。

苗奇蹟:榮膺總跟大家分享了創業板走勢波折背後的深層次原因,財政部3月26日表示中國創新和研發投入還在高速增長的通道中,財政部將繼續把支持科技創新擺在優先位置,同時各部委和各地政府也在積極出台更加針對性支持科技創新類企業的政策。我們從政策面來看,2023年科技創新是否還能成為大家關注的主要投資方向?

榮膺:基本上每一年大家都會把科技創新作為核心關注的主線,今年也一樣,我們看到「兩會」給今年經濟增長定下的目標是5%,國家更加注重增長質量,鼓勵科技研發和應用推廣,從具體產業政策來看,今年提得比較熱門的是數字經濟,這是頂層推動的大的技術方向,覆蓋領域很廣,輻射方面很多,內涵也很豐富。

大家說科技創新是不是市場投資方向,其實不只是投科技股,不論傳統行業還是新興產業其實都有可能會在新一輪科技推動下產生新的投資機會,不管本身就是從事科技的行業還是一些傳統行業,包括一些央企類主題,大家都在裡面積極挖掘可能因為科技政策變化個股產生的新的層面改變,科技創新會長期伴隨A股市場,是大家不斷深入發掘的投資的主脈絡。

苗奇蹟:可以理解為我們在關注科技行業長期發展以外也要把握投資節奏,北京時間3月23日凌晨美聯儲宣布加息25個基點,是美聯儲今年第二次加息,也是去年啟動本輪加息以來的第九次加息,成長股的彈性比較大,流動性對成長股的影響也非常關鍵,後續投資創業板,美聯儲會否是我們需要持續關注的重要壓制因素,也想請教榮總,您認為美聯儲在後續加息過程中會更加激進還是逐漸緩和?

榮膺:美聯儲加息激進緩和與否,不一定是我們最關心的核心,因為這件事很難預測,但更有把握的是聯儲加息是否是持續關注壓制市場的重要因素,這個可能今年就會發生改變。去年聯儲加息這個因素給國內資本市場估值帶來非常大的壓力,尤其北上資金下半年一度凈流出,但去年四季度時出現了很大反轉,今年初我們也經歷了一輪北上資金快速大幅流入。

現在市場一致預期聯儲加息慢慢進入到了尾聲,可能5月加最後一次或者不加,之後就會進入橫盤,甚至未來進入降息通道,無論這期間短還是長,應該都會走到這一步,不論是從美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還是它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包括從美債上限來看,其實它不是特別能夠支持進一步提高利率,從這個角度來講,今年從市場的邊際預期來說,你的實際操作慢慢就會和市場交易的價格開始產生脫敏,即使你再加,市場也認為價格已經體現了這個事情,越往後走這個機率慢慢下降了,所以今年A股市場還是回到了以我為主的狀態。

苗奇蹟:感謝榮總,剛剛榮總從宏觀角度跟大家分享了她對大家關注的加息問題的答案。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榮總管理的創業板成長ETF(159967),場外投資者可以關注它的連結基金007474(A類),007475(C類),對於某一個市場、板塊、主題是否看好,基本面肯定是核心關注點,近期關注到一組數據,根據同花順的數據顯示,截止到3月31日已經披露的2022年年報的207家創業板公司中有110家實現了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在有可對比數據的190家公司中近三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0%的企業達到116家。

榮總,該如何分析和評價創業板基本面的表現?經歷了波折的創業板,對它未來的成長性您如何判斷?

榮膺:其實創業板成分股過去五年凈利潤年化復合增長中位數能夠達到15%左右,遠高於主板的中位數(過去五年凈利潤年化復合8.5%左右),從增速來講創業板成分股確實高一個檔次。

我們也能這麼解釋,業績的景氣是驅動過去創業板幾年長牛的根本原因,雖然它的股價回調很多,但從漲幅來講也比過去五年主板指數漲幅更大,我們應該從產業視角看待創業板的成長性。

雖然新能源和醫藥板塊大家現在看得不太多,但並沒有因為股價下行帶來這些板塊基本面發生根本性變化,世界能源結構依然在發生根本性變化,石油產油國進一步減產,維持油價堅挺,非常有可能的是,這一輪不管是新能源還是化石能源都會在相對比較高的過程中完成能源結構切換,雖然這個過程中化石燃料的價格沒有下行,但量在不斷縮減,以維持價格的堅挺。可再生能源從量來說應該是不斷增長的狀態。

在這個大趨勢下,新能源電氣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消費也會從現在5%左右到2025年占全球能源消費的40%,它就是一個成長性行業。

我們也要看到另一個板塊,醫藥。現在大家覺得政策對醫藥行業好像沒有明顯傾向的支持,但我們要看到一個大趨勢,就是人均GDP在上升,人口結構也在加劇老齡化,醫藥消費占個人開支的比例在不斷上升。目前國內醫藥國產替代率並不是很高,很大一部分產品現在還高度依賴進口需求,國產替代迫在眉睫。未來要想長期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不可能靠進口藥,所以整個醫藥行業應該還是會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苗奇蹟:剛剛榮總從創業板成分過去五年凈利潤年化復合增長率的數據跟主板做了對比,遠超主板的中位數,投資趨勢前景看好,也從產業上跟大家做了新能源、醫藥的分享。

大家除了關注產業格局還有一個關注重點是市盈率,據萬得數據顯示截止到2023年3月31日創業板指數當前市盈率是36倍左右,處在五年11%的分位數,過去10年5%的分位數,處於該指數上市以來8%的分位數。從市盈率這個維度來看,創業板指數目前的估值是在比較低的區間,當前是不是買入創業板的好時機?我們看到近期創業板的調整比較多,很多投資者在前期上漲時想著上車,這個階段也都加了自選和關注,一直在等待上車機會,請您在直播里分享一下。

榮膺:大家非常習慣用PE衡量指數的估值,用PE跟自己的相對歷史水平比較衡量,它的估值在歷史上處於高低,但要看到,所有上市板塊,特別是A股,盈利都是有周期性的,不能只看PE的估值,更要看PB。

創業板指數最新的市凈率是5倍,上一輪牛市啟動(2018年底)是3.5倍,企業本身的價值現在的市值要比它體現出來的凈資產高很多倍。2020年,再往前一輪大牛市的底部市凈率大概是2.5倍,從啟動一輪大級別上漲的行情來說,現在創業板板塊從PB來說只是中等,沒有絕對的便宜,但為什麼大家覺得便宜,是因為PE中位數看著挺低的。大家有沒有想過PB中位數估值中等,PE分位數看著非常低,一個企業財報凈資產能產生的盈利特別高,這可能會引發企業的一些行為,創業板的成分股會吸引企業做再融資,因為每份融資看上去收益率很高,做資本開支利潤也還可以,這個情況可能會發生,慢慢會看到創業板有一些企業開始定增,或者做一些資本性的開支,慢慢你會看到PE和PB往一個方向走,使得ROE到一個合理水平上。

從這個角度上你非常難期待整個市值的指數層面有相當的行情,但也說明一個問題,現在我們刻劃創業板都是在看「創業板指」這100個股票,但創業板有1000個成分股,這輪行情里再往後看900隻股票,有很多表現非常好,只是它的市值並不大,不在指數里。所以我想說的是,其實從創業板的頭部指數來說,很難說它有翻倍行情,但在創業板1000個股票優選組合,市值誰大誰就在這個指數里,可能是上一輪行情沒有完全消化完的產物,但在每一輪見底板塊時,策略指數最容易先從總市值的指數中跑出來。

從寬基指數層面,投它並沒有絕對便宜,不具備翻倍的土壤,但在創業板板塊里的優選組合確實已經可以開始了,而且有可能會有絕對收益的機會。這裡想跟大家溝通的是兩個指數,一個是我們的創業板成長,還有一個是我們的創業板價值。這兩個指數大家非常熟悉,上一輪行情是在2019年中,當時創業板指數沒有非常明顯的表現,因為它還有上一輪、再往前一輪創業板牛市的產物沒有完全消化,但那時候我們的創業板成長、創業板價值慢慢開始相對於指數跑出了明顯超額。

比如最近我們看到創業板價值昨天為止,今年以來它取得了接近9%的正收益,大家覺得這不像創業板指數,但它確實實現了這個收益率。它可比的是中證500、中證1000指數。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板塊內部其它股票已經開始漲起來了。在市場熊轉牛的階段,我們覺得抄底先抄創業板價值ETF159966,因為這個指數和整個創業板的相關性比創業板成長更低,波動率也比創業板成長更低,在底部反彈修復的行情里一般都會率先有所表現,可能未來市場會持續一段時間,前期有些過於低估的創業板股票價值回歸的過程,所以這個階段我們會先推薦大家提前適當布局創業板價值。

慢慢地你會看到創業板指橫盤不動,甚至指數還在創新低,但大家可能會感覺到創業板其它個股也慢慢開始企穩,這時候真的就到了創業板塊該回歸的都回歸了,這時會看到創業板成長跑出明顯超額,也就是新一輪可以有業績證實的牛股會脫穎而出,所以接下來的過程應該是要慢慢找機會開始配創業板成長的ETF,因為它在牛市的進攻性會更加明顯,不管是成長因子還是動量因子,這些因子可能在創業板板塊慢慢進入牛市以後,它跑出超額收益的能力就會更強地顯現出來。

在現在這個位置上,我們如果單純看創業板指,你很難說這是不是大寬基指數層面的見底,但板塊不是沒有投資機會,如果選好投資標的、策略指數標的,你可以率先從市場行情中跑出來。很長時間沒有跟大家溝通創成長的指數了,最近我們確實覺得慢慢來到了可以開始左側布局的階段了。

苗奇蹟:非常感謝榮總,榮總的觀點非常鮮明,跟大家分享了對創業板成長和創業板價值這兩個產品的觀點,觀點非常明確,希望大家在這個時間節點布局創業板價值ETF(159966),關注創業板價值以外我們可以採用定投的方式布局創業板成長,榮總的邏輯和觀點非常鮮明,我旁聽的時候就想直播結束後多關注這兩個產品,看看接下來的走勢,採用定投方式參與寬基指數的布局中。

相信小夥伴們聽完榮總的介紹對兩個產品非常感興趣,接下來我們再跟大家分享一些大家關注的其它問題。創成長指數是根據一定的選股規則從創業板中選出50隻股票作為成分股,創業板指數本身也是具有成長風格的寬基指數,從歷史表現來看可以發現創成長的指數比創業板指的收益彈性更高,歷史超額收益比較突出。萬得數據顯示,2012年12月31日以來到2023年3月31日創成長指數累計收益率達到471%,創業板指數累計收益率為237%,根據創成長指數的編制規則,該指數的特色在其運用於兩大類合計6個量化因子,這個聽起來比較拗口、比較陌生,接下來的直播中想請榮總具體介紹一下「兩大類」「6個量化因子」分別是什麼,到底如何從創業板這麼多個股中優中選優,幫助我們構建更具有成長性的投資組合?

榮膺:說到因子的話就會把這個事情弄得比較複雜,其實指數構造是比較簡單的,兩大類別的因子:一:是成長,核心就是去看財報季度性的業績增速,因為發現市場對於季度性的業績增長相對來講是邊際信息,增長高的企業往往預示著後面會有更好的業績趨勢性上漲。

二是股價動量,我們不希望上市企業這個季節的業績兌現之後,完全是因為前期季度業績差,一次性業績兌現,只是超跌反彈,這也沒有具備很強的投資價值,如果好的股票應該是從股價層面支持至少一年程度股價的健康上行狀態,在權益市場裡,以前大家都非常習慣抄底,特別是喜歡買便宜的,越跌越買,但其實你會發現有很多企業後面的運作規律不是這樣的,有很多上市公司真想脫穎而出,最後還是強者恆強的狀態,特別是在同樣一個產業內部,可能經常會有這樣的趨勢,所以我們也覺得股價動量其實是比較重要的選股標準,還是希望能選到強勢股,其實就是把這兩個做了一個組合。

我們構建指數和投資基金時不可能偏離整個市場太多,所以我們還是會在創業板內部,基礎樣本池也是優選大市值、流動性強的,但我們會在這個基礎上根據成長、股價等動量因子對每個股票做加減分,如果你的打分靠上,我們會多配一些,打分不行的就少配一點,這樣我們會看到創成長的指數里有70%以上的成分股是我們整個創業板指的成分股,但有三成是100個股票以外的新鮮血液,也會因為它的成長動量打分特別靠前而被選進來,大概是這樣的分布。

但要說到指數權重的重合度,即使創成長有70%是創業板指100個指數的成分股,它也會在實際買股票比例的問題上和指數有很大變化,這樣可能就只有六成跟創業板指有權重的高度重合,有四成買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這樣就會慢慢開始產生創業板成長指數業績和創業板指業績的差異。核心其實就是這樣,我們只是把這個非常簡單的事情每個季度都做一次,也沒有什麼永恆的牛股,只有永恆的因子,每個季度都會根據打分出來的情況進行調整,我們一直在做相應的操作。

苗奇蹟:剛才提到「兩大類」,合計「6個量化因子」,解釋起來比較晦澀,對於普通投資者聽起來也比較難以理解,大家記住榮總在直播里分享的,對於創業板成長和創業板價值兩個不同風格走勢的觀點,我覺得更有利於大家選擇,大家可以關注加自選,多多關注。

創業板成長的代碼是159967,創業板價值的代碼是159966。

接下來的問題是優選50個創業板個股作為成分股,聽到這個投資策略我們很容易想到另外一個指數——創業板50,現在很多指數聽起來都特別相似,實際上創成長與創業板50相比超額收益更明顯,根據統計2013-2022年的數據,除2014和2015年資金推動的創業板牛市以外,包括2019年小幅跑輸以外,大多數年份創成長指數都跑贏了創業板50,接下來請榮總分享一下創成長和創業板50之間的區別,為什麼創成長多數時候能夠跑贏創業板50呢?

榮膺:兩個編制方法其實不一樣,創50恩本來就是創業板指的成分股,從最大的100個裡選其中流動性最好的50個,近似於選創業板最大的50個股票,你會發現流動性最好的往往和市值大、炒作多的比較重合。

但大家可以看到創成長的選擇標準不是成交量,而是以有沒有個股成長性、股價長期走勢作為它更核心的選股標準,這是它們兩個比較大的差異。

我自己體會,創成長看勝率為什麼不低,因為成長這個因子在A股確實長期有效,因為我們的創成長指數調倉非常及時,它會一直捕捉成長股享受估值和業績雙提升的投資區間,創成長的換手率高於創50,而且換手帶來的超額收益相對比較有效。我自己的體會,其實它們兩個不是同樣的選股方法論,或者更直觀的理解,創50可能更在意市場說什麼,比如市場給這些股票大市值,或者市場在這些股票上有比較高的成交和換手,它願意未來的組合買這些更多,但創成長除了考慮流通盤以外更多要考慮這個企業本身的盈利,成交和換手是一次性脈衝,還是長期穩步小幅上漲的股票。

其實你會看到在A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中,市場更加錯誤是經常會發生的,我們看到很多投資者會在短期沖高時湧入非常大的成交量,之後就沒有然後了。更健康的股票上漲是不斷有基本面的支持,穩定股價上漲更應該買入,這說明機構和有投資鑑別能力的人在不斷加倉持有,這其實是更健康的投資模式。

這兩個選股方式不一樣,雖然市場都有波動,長期累計下來堅持正確操作,你的勝率就會提升。

苗奇蹟:長期堅持正確的操作,勝率才能有所提升。相較於創業板指,包括創業板50指數,每年調整一次成分股,創成長的指數成分股調整頻率會更高,為季度調整,這種比較快的調整節奏有什麼優勢,最近一次調倉是什麼時候?有哪些調倉亮點可以給大家分享?

榮膺:我們創成長指數底層選用的是財報結果計算得到的成長因子,所以其實季度調樣更加契合報表的頻率,更高頻的調量對市場的邊際變化更加敏感,同樣有利於動量因子在這個市場趨勢風格突變時的表現。

我們最近一次調倉是在3月份,其實3月份看報表數據,這時主要還是基於去年三季報的業績數據,因為年報沒有出全,3月份我們在電力、醫藥、機械三大重點行業,電力設備權重大概四成,25%左右是醫藥,機械大概是8%,邊際上可能增加了醫藥、美容護理、非銀、計算機的權重。為什麼3月份調倉時整個結構仍然沒有特別大的變化,一是財報數據沒出來,雖然最近大家對計算機板塊有非常強的預期,但到業績真正放出來時還是會有一段滯後,我們如果去看一季報,大家可能還是會看到電新、醫藥業績的穩步增長。

一個是本身沒有基本面企業財務數據的支持,我們還是在買之前ROE相對高的一些股票,另外從股價表現來講,因為三月份調倉是截止2月底的股價數據,基本上這些板塊在動量因子上沒有非常明顯被機構拋棄(的情況),相對來講橫盤了一年左右,我們看到在6月份調倉里,因為出了一季報,股價看到3月份時電新板塊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你可能會看到6月份調整時創成長的結構就要慢慢開始有所調整了,也是不斷動態變化的過程。

苗奇蹟:感謝榮總的分享,這個產品在不斷動態調整的過程中會不斷優化,我們來看看創成長指數的具體行業分布,這也是很多關注創業板成長很多投資者不太熟悉的內容,截至2023年3月31日從申萬一級行業分布來看,電力設備、醫藥生物、機械設備行業權重分別占37.7%和23.5%、8.1%,從申萬二級行業的分布來看,電池、光伏設備、醫療器械行業的權重分別占到了22.4%和14.5%、12.4%,創成長指數行業分布集中在新能源和醫藥行業,新能源在指數中也占據了相當大的地位。如何看待鋰電池、光伏、醫療器械的長期投資機會?

榮膺:這段時間很有意思的現象,這三個行業都非常羞於啟齒,買這三個行業都要偷偷摸摸,開個玩笑都要跌成價值股了。但看行業,這三個行業的人都在踏踏實實地做事,往前走的變化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只不過二級市場投資者什麼時候突然意識到這種變化,對於股票再進行合理定價,因為現在大家的關注點不在這兒。

比如在燃油時代,中國企業要想進入外國整車廠供應鏈,難度是很大的,很多人都不怎麼看。但也就過了七八年,新能源車廠,中國造車新勢力有非常強的主導話語權。剛才說到不管是鋰電、光伏還是醫藥,整個產業變化都在潛移默化地不斷發生,但二級市場投資者的關注度,有時關注,有時特別不在意。所以我個人覺得長期投資機會一定還是存在的。

苗奇蹟:近期大家都會關注創業板成長的資金持續流入創業板的跡象,根據萬得的數據統計顯示,今年2月份以來截至3月24日,創業板內的ETF總份額增加了167.22億份,增幅約46%,按照區間成交均價測算,2月份以來的凈流入資金約264.2億元,創業板成長ETF(159967)近期資金流入的態勢是否持續流入,隨著資金流入,是否意味著創業板投資的情緒在逐漸好轉,大家都關注經過調整以後的創業板成長。

榮膺:板塊的行業分布特徵和行業輪動疊加之後其實影響到了整個ETF的資金流動方向,在行業分布上,新能源是整個創業板的主賽道,不管創業板指、創業板50、創業板成長,裡面電力設備權重含量都非常高,在這個板塊持續回調的影響下,2月份以來整個創業板指、創業板50ETF,還有創業板成長ETF,雖然大幅下跌,但資金進場抄底的熱情是非常高的,我覺得資金凈流入只能說明,A股市場一直是只要下跌就會有人試圖抄底。做得對不對我覺得是兩碼事,這個時點抄底是不是正確時間點,這是兩碼事,但我們確實看到了有明顯的資金流入,這肯定是希望抄底的資金帶來的。

還有就是創業板指這種有ETF期權的產品,因為它期權端的交易是升水狀況,看漲看跌期權復合出來的期貨是升水狀態,相當於原油跌到市場底部,或者2012、2013滬深300跌到市場底部時,衍生品那端的交易價格就比現貨高,這是非常正常的衍生品市場表征的指標。

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了創業板指,相當於衍生品市場告訴大家「可以了,差不多了,反彈力量很強」,出現升水,也會帶動很多衍生品和ETF做套利投資者通過增持ETF的方式把這個觀點表達在ETF市場上,這是我們看到這類ETF產品有非常明顯資金流入的原因。

大家會看到很有意思,我們的股票市場不是只有買ETF的投資者是投資者,也不是只有買股票的投資者是投資者,那邊有一個非常大的衍生品市場存在,他們也在對這個市場的定價表達他們的觀點,同樣也會體現到各種創業板類ETF規模增大的這個問題上。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的創業板成長也獲得了很大的凈申購,大概有4個億,這占我們資產規模比例接近15%,但我覺得凈申購是一個方面,相當於市場各個類型的投資者都在表達他的投資觀點,未來正確與否是兩碼事,但可以看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信號,除了我們的ETF資金以外,北上資金也是「聰明錢」的代表,分行業來看在最近一個月,你會看到國內資金沒有人買電力設備,醫藥電子,大家都在追計算機,追晶片、半導體板塊,國內資金是這樣。但北上資金都買了,不管是在被國內拋棄的電力設備、醫藥上還是在半導體上都是源源不斷流入的狀態,在這個時點上我們看到北上資金願意買創業板的股票,也能看出一個端倪,定價比較理性的投資者開始慢慢看好這個領域了。

苗奇蹟:創業板下跌帶給很多投資者焦慮情緒,剛剛榮總從北向資金「聰明錢」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了聰明錢現在在加倉哪些行業,大家可以循著聰明錢的跡象進行長期布局,對於現在比較火熱的晶片、半導體行業,大家還是要謹慎追高。

去年7月首批87支ETF納入了互聯互通標的,華夏基金共有10支ETF納入,其中創業板成長ETF代碼159967也被納入互聯互通,創業板ETF被納入互聯互通標的意味著什麼?是否在流動性上也帶來了一些價值?

榮膺:其實沒有,符合標準它就能納入,比較有意思的是它是少數幾個納入到互聯互通里策略指數類的產品,因為符合六個月日均規模超過15億人民幣,標的指數陸股通權重占比超過80%就可以納入了,但確實比較稀缺,在香港市場能夠互聯互通交易的標的。

苗奇蹟:熟悉創業板成長的朋友們知道這個產品的波動性比較大,有一些比較有經驗的投資者,在市場上摸爬滾打很多年的個人投資者都習慣性把創業板成長作為短線交易的工具,面對更多投資者,可能有些投資者剛剛接觸創業板成長這個產品,您從投資上有沒有一些好建議給大家?

榮膺:其實是這樣,以前我們推創業板時很多人喜歡在裡面做T0,2020年就開始,很多人拿創成長在這裡做T0交易,類似的情況非常像科創50(588000),很多投資者之前在市場相對底部盤了一整年的時間段拿著588000做T0,T了很久,說這是做科創的指數增強,因為一直在底部,之前漲得不多,所以大家做點交易掙點收益。

有個很大的問題,最近這段時間588000漲幅非常迅猛,剛漲了一個禮拜T0就踢出去沒有持倉了,想說的是,如果做短線能掙錢的話為啥非要做創成長或科創50的短線?做得短沒事,沒牛市沒關係,你就做交易,做久了就會面臨一種風險,你承受這麼長時間的波動,不管你做短線交易也好還是怎麼樣也好,其實都在忍受風險和波動,咱們都忍受這麼長時間波動了,為的是什麼?其實大家都希望好行情來的時候收益要補償風險,要不然沒理由承受這樣的波動率,最後得到的結果沒有明顯比純貨基收益高,你肯定不是這麼想的。其實你忍受長時間波動是希望補償這樣的風險,可是A股市場走勢經常是牛市來的時候爆發時間長度很短,可能長時間都是這樣的波動行情,大家買了那麼久就是希望等到最後的大牛市,所以想說的是,如果短線能掙錢為什麼一定要做這個品種,做久面臨的風險就是錯過,沒能等到好行情來的時候可能你就已經沒有持倉或已經下車了,我自己反而覺得可以做T0,就是每天要記得把份額買回來,經常有人說我做個波段,走了以後,行情剛來一個禮拜,基本很多人就沒有持倉,這還是挺常見的,做T0沒有問題,大家要拿一些底倉放在手裡面。

苗奇蹟:剛剛榮總跟大家分享了她觀察到的一些有趣的現象,其實投資過程中做短線交易,身邊很多剛剛入市的朋友更喜歡,今天買明天賣,操作特別頻繁。以近期大家關注比較多的晶片、半導體來說,其實它漲起來以後更像是主題投資,前期在相對合適的低點,其實我們也做了很多直播,跟大家說要定投,很多朋友在相對底部的位置也開始定投。

榮膺:肯定都定投,讓大家底部定投是比較容易的,大家都能接受,漲起來了讓大家拿住是特別難的,我們觀察到大部分的現象是首先高位買不買,大部分人願意底部加倉,這個動作也都對,到了底部加倉也都買了,最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就是剛回本就走了,後面是一波波瀾壯闊的行情。

其實最近這個情況也一樣,包括科創、晶片,其實想說的是大家都忍受了這麼長時間,我們不是為了回本,該持有的時候應該要持有。

苗奇蹟:剛剛跟大家分享了在相對合理估值的情況下,大家已經忍受這麼久了,不如牢牢(握住籌碼),參與進來,不管在哪個位置買,持倉多少,用閒錢定投,等市場行情來了以後就會有穩穩的幸福。

榮膺:我們定投的目的是為了買住資產,而不只是為了回本,不是收益率從負變成正,而是希望以定投的方式建好倉,然後持有。剛才說到拿創成長做短線,風險點就是這個吧,短期做短線,每個人一定會有這個心理,希望賺了一些以後就落袋為安,但要留住一些底倉做長線配置。

苗奇蹟:我身邊也有類似這樣的朋友,像參與創業板成長短線交易一樣交易晶片,前期捂了很長時間,一天突然大漲上去,連跌三天,他說回本了,趕緊賣掉,賣掉後市場迎來一輪波瀾壯闊的上漲,他直呼拍斷大腿。他也是經常短線交易,真的很難踩准,每次賣的時候都是高點,買的時候都是低點,這個過程不光煎熬,最後市場上漲時反而更加痛苦,因為你曾經拿過這個品種。

榮膺:對,然後會引發你下一個動作,高位接著加倉開始追高,是一個循環,一定要做跟你自己衝動相反的事情。

苗奇蹟:聊了這麼多,想從身邊的小案例跟大家分享,投資首先要用閒錢,其次是在合理位置不斷用定投方式參與創業板成長這個高波動性的產品中,謹慎投資者不妨先買一些加入自選,以定投方式逐漸入場。

今天非常感謝榮總,也非常感謝螢幕前各位投資者朋友的陪伴,您有什麼問題,或者想要在接下來的直播中請榮總分享的內容也不妨在評論區留言,後期直播中我們會請榮總一一答疑解惑,今天的直播到這裡跟大家說再見,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cf20189b9d692d0da4321352676cd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