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民國四大才女,首次將情書出版發行,一生悽苦,最親之人皆亡

2023-12-24     吳忠強

原標題:她是民國四大才女,首次將情書出版發行,一生悽苦,最親之人皆亡

如果一個女人悽慘到了極致,那大概就成為了廬隱吧!

很多人沒聽說過這個名字,她不如張愛玲、石評梅那樣的為人所熟知,但卻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也是之間最低調的一個。而且還與冰心、林徽因並稱「福州三大才女」。廬隱這個名字,如果是第一次聽說,難分男女。她原名叫做黃淑儀,是個極為儒雅淑女的名字。古有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黃淑儀只想「隱去廬山真面目」,便取名廬隱。從名字我們就可以知道,她是個悲觀不容於世的人。

說她悲觀,放眼廬隱作品,裡邊的人物不是走投無路就是前路茫茫,除了孤苦寂寞就是苦悶憤慨。全是悲觀顏色,幾乎難覓積極向上的影子。唯一可以給人心理慰藉的就是他筆下人物的名字,雯薇、倩娟……溫文爾雅,於暗灰色的悲哀氣息中點綴些許的紅色。

人世間真沒有像她這樣悲慘的女子。

廬隱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呱呱墜地那天,外婆就因病去世,悲痛欲絕的母親將過錯丟給了尚在襁褓中的女兒。認為她是不祥之物,當瘟神一樣對待,不願去接近她,為此專門雇了一個奶媽喂奶。對於廬隱擁有這樣一個母親還不如做個孤兒,因為孤兒的心中起碼對於媽媽有著最美好的期許,廬隱已經感受不到何為母愛。

因為疏於照料,年幼的廬隱身上長滿了疥瘡。年幼不懂事的她便開始大哭大鬧,身為長沙縣令的父親,為此抱起她險些丟到湖中將其淹死。後來被奶媽救了下來,收為己養。直到三歲那年,重新回到父母身邊。可是還沒來得及感受父愛,父親便在她六歲那年去世。這下,家中所有人都把她看做瘟神一般敬而遠之,只有一個哥哥對她還算照顧。從小就受盡白眼的廬隱,骨子裡養成了一種自卑厭世的性格,心中築起了一堵高牆。終於有一天,這堵牆坍塌了。牆外邊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公子,名叫林鴻俊。

林鴻俊曾前往日本留學,言談舉止無不流露出一種文化人的氣息。他第一次見到廬隱的時候就被其深深吸引,隨後鼓起勇氣到黃家提親,但是因為自己父母雙亡,家徒四壁,於是被拒之門外。可是情到深處的林鴻俊按捺不住寂寞開始給廬隱寫信,談露出自己對她的嚮往。廬隱從小就不知道愛是什麼,於是被感動了,告訴母親:「我要嫁給他,無論結局如何,無論家境如何。」最終兩人結為伉儷。

後來「五四愛國運動」爆發,廬隱跟其他先進知識分子一樣,剪去長發,開始到處宣揚新思想。嘴邊經常掛著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而此時的林鴻俊已經是一家糖廠的工程師,當初那個家徒四壁的翩翩君子已經有了自己的事業。逐漸開始要求廬隱不要拋頭露面,在家做個全職太太多好。可廬隱「血里有風」,天生愛自由,哪裡會屈服於丈夫的個人主義之下。她開始逐漸厭煩,兩人之間的隔閡開始變大。每次廬隱給友人的書信都是充滿了失望抱怨。

「林來信總講一些他自己的地位。金錢。我很厭煩,已經寫信告訴他,讓其另請高明」就這樣,廬隱結束了自己的第一段感情。

1919年,此時的廬隱已經在文學界聲名鵲起。在一次福建愛老鄉見面會上,廬隱認識了郭夢良,自己人生中最愛的男人。當時的郭夢良是北京大學的學生,自己和同學創辦了《閔潮》雜誌,並且擔任總編輯的職務。那一天兩人相見恨晚,徹夜長談。郭夢良的思想和博學,讓廬隱心中的那面好不容易修補的牆再次坍塌。

沒多久,郭夢良向廬隱表白。並且直接告訴她,自己已經有家室。可是廬隱的心中早就被愛情填滿,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她還是同意了郭夢良的求愛。但是這份感情註定是不會受到祝福的。母親因為她去給別人做小,對廬隱更添幾分嫌棄,沒多久便鬱郁去世。

參加完母親葬禮後的廬隱跟著郭夢良回到了老家,她本以為自己能夠放下心氣,平心靜氣和丈夫的大太太相處。但是面對婆家上下的刁難和苛責,即使廬隱放棄了所有討好他們,但還是得不到尊重。一氣之下,她告訴郭夢良必須回到上海去。郭夢良答應了,他再也不想看到廬隱受苦受難。

來到上海之後,兩人忙於各自的事業,很快便有了自己的寶寶。但是命運對於廬隱的折磨還沒夠,上天似乎以此為樂。本以為能夠過上幸福日子的兩個人,卻沒想到,在女兒一歲的時候,郭夢良便因病去世,那時候的廬隱不過才28歲,便已經歷了世間冷暖。

1926年,廬隱帶著孩子來到北京,在此認識了石評梅。兩人性格相近,非常合得來。石評梅進入到自己的生活,對於遭受兩份感情上海的廬隱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他們高興的時候哈哈大笑,傷心的時候抱頭痛哭或者喝酒到酩酊大醉,不顧常人的眼光。兩人感情好似伯牙與子期。可是命運再次跟他開了個玩笑。

1928年,家中最疼愛的哥哥去世了,沒多久,一生好友石評梅因為腦膜炎猝死。接二連三的打擊,讓這個一生悽苦的女子神志時而不清。當時的北京誠經常會看到一位女子,手拿一壺酒,好像古代文人騷客那般,舉杯痛飲。30歲的廬隱,先後經歷了外婆去世、父親去世、母親去世、丈夫去世、哥哥去世和好友去世。她已經名聲在外,但是沒人能夠走進她的內心,也沒人知道她心中都想些什麼?沒人知道她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是哭是笑,是痴是癲。

生活不如意,但還是要繼續活下去。

之前的那個廬隱回來了,經歷了這麼多,她當然知道如何調節自己。終於一位叫做李唯建的學生,走進了她的世界,這個人可能不是廬隱生平最愛之人,但卻是真正陪她走到最後的人。李唯建長相帥氣,經常在報紙上發表一些詩。第一次向廬隱表白的時候便被拒絕。最後便展開了更為兇猛的攻勢,「你是我的信仰」「你是我的宗教,我崇拜你」。

任何一個女生看到這種話都會淪陷,廬隱毫不例外接受了他的求愛,「用你偉大的同情撫慰我吧!」

李唯建就是那個將她從灰色世界裡拯救出來的那個人。廬隱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情至深處,廬隱將兩人的情書寫成一本書出版,這是前無古人之舉,後來的人都是她的影子。但是當時在北京,人們覺得廬隱這個女人太過浪蕩,各種流言蜚語飄蕩在北京城的上空。可是經歷了世間冷暖的廬隱並不在乎這個,沒必要為了別人的言論而活。那些只顧自己口嗨的人是被心中的辮子所驅使。

1934年,兩人結婚四年之後,已經有了兩個女兒的廬隱分娩在即。但是家中一貧如洗,為了省錢不捨得去醫院便請了一個接生婆來到家中。沒想到這個接生婆是個二把刀,技藝不精,在接生的時候劃破了廬隱的子宮,最終引起了大出血,讓一生悽苦的廬隱結束了她的一生。丈夫因為受不了打擊,將女兒送給舅舅家扶養之後,自己終日瘋瘋癲癲。但是我們都知道,這是因為上天看不慣廬隱再次受苦,接她去了天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be6c761a729ded5b91b22b5b9ddc8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