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生積蓄為兒買房,晚年無依找女兒遭到了拒絕:財產給誰就找誰去

2021-04-11     黑皮和方臉

原標題:畢生積蓄為兒買房,晚年無依找女兒遭到了拒絕:財產給誰就找誰去

在這個時代里,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擁有了極大程度的自由與尊嚴。我們高呼著人人平等,無關貴賤,無關性別,生命的重量都是一致的,是相同的,沒有誰生來就比誰要來得更重要,也沒有誰生來就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存在。

人與人之間,應該都是一樣的,這當然是正確的想法,也是我們應該抱有的想法,沒有任何問題。生而為人,就是應該值得被善待,被珍惜,被一視同仁。

但我為什麼要說「似乎」這個詞兒?那是因為,這個過於美好的結論,始終還是要打上一個問號。

物質富有的人和物質匱乏的人,當真就一樣嗎?他們的生命價值在概念上也許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一條命,都是爹生媽養,都是兩條胳膊兩條大腿兩隻眼睛一個鼻子一個嘴巴。可是他們又真的能夠一概而論嗎?

平心而論,我當然希望他們是一樣的,可是在大多數人的眼中,砝碼不同,重量當然也不一樣,至於孰重孰輕,不用我說,大家也都心知肚明,這就是現實。

當然,這並非是我今天想要著重說的並不是這些,也就不再多說,也不便多說,畢竟,這個話題,存在著太多的爭議,因為理想歸理想,現實歸現實,兩碼事,有時候就是這樣,誰對誰錯,真的不好說。

我今天要說的,是另一個問題,性別不同,重量是否就不同。

這個時代其實是一個極好的時代,多方面包容,思想自由開放,正如我最開頭說的那樣,每個人似乎都擁有了自由和尊嚴,無關其他。

尤其是在性別問題上,早就有了思想上的轉變,過去的女性群體,遭受了精神和肉體上的束縛,遭遇了許多的不公平待遇,但如今呢,女性擁有了女權意識,開始呼籲自己的權利和地位,開放的現代社會為女性創造了更好的生存環境,能讓女人走出家門,走上職場,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而人人也都能在人前說出男女都一樣,甚至有些人還會表示,女比男更好。

如果大家的想法果真是如此,那當然是一件大好事,只是,性別問題到如今依舊是個現象級的問題,那就只能表明,現實並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美好,不平等依舊還存在,並沒有消失。

或許在明面上,我們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套大義凜然的話來,可是真到了事到臨頭,那又是另一種說法,另一種做派了。

所謂的事情不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當然可以很大度,很洒脫,但事情一旦真的落到了自己的頭上,那自私、刻薄、狹隘、利己的人性又會顯露了出來。

談論別人的事情時,有些人可以豁達地表示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才更好,女孩更有用,更懂事,可是轉頭到了自己家的事情時,他們又會調轉口風,女孩再好,總還是抵不過男孩。嘴上說著對女孩好,但心中還是對男孩給予厚望,不知不覺中就偏了心,碗就端歪了。

這種「雙標」的態度,讓女孩雖不至於身處惡劣的生存環境中,但事實上,也並沒有好到哪裡。

「爸媽,莉莉說家裡太小了,一家五口人在不到一百平的房子裡住著太侷促,以後孩子大了也要有獨立的空間,要你們把住的房間收拾出來,你們咋看?」

兒子突然向老張夫婦丟出了這個問題,把老張夫婦給問愣住了。老兩口面面相覷,兒子話里話外的意思是什麼,老張夫婦聽了個真切,怎麼會不懂,這是兒媳婦要攆他們走了,當然兒子也已經同意了,這是在通知他們呢。

老伴兒在兒子問完話以後,一直低著頭不吭聲,老張也不知道到底應該如何回答,除了兒子家,他們又能去哪裡呢?他們早已經無處可去了。

當年,兒子要結婚的時候,兒媳婦的娘家一張口就要了全款的城區房,要彩禮要轎車,樣樣都要好。老張呢,過去也是從農村出來的,在農村分配宅基地上蓋了一棟房子,後來呢,到了城裡打工賺錢,在城裡買了房,這些年和老伴兒累死累活的賺錢,也有了些積蓄,但有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兩個孩子的花銷,賺的那點辛苦錢,真沒有攢下多少來。

可拿不出女方家要的,女孩就不嫁,婚事談得不順兒子呢也埋怨起老張夫婦沒有本事,鬧了矛盾。最終沒有辦法,為了兒子,老張夫婦一咬牙一跺腳,把城裡和鄉下的房子都賣了,掏出了所有的積蓄,又預支了女兒的八萬元彩禮錢,總算是讓女方家滿意了,同意了婚事。

老張夫婦想得很好,本來養老就是要靠兒子的,養兒防老這話可不是白說的。

後來也的確,老張夫婦傾盡所有,也只能跟著兒子兒媳婦一起住,一面打工賺錢補貼兒子兒媳,一面還要給兒媳洗衣服做飯,為的,其實都是為了能得到兒子更多的感恩,讓晚年能過的更舒服一些。

可是誰能想到,如今孩子小學畢業了,他們老了,更需要照顧的時候,也失去了創造價值得到能力,徹底被嫌棄了。

老張嘴巴囁嚅了好久,最終問兒子,走可以,但是你們要把我們安排到哪裡去?

兒子表示,會給老張夫婦租一個小單間,暫時住在那裡,至於住多久,要看什麼時候能換得起新房子。然而換新房是要錢的,兒子的意思是讓老張夫婦能夠再掏出一筆錢來資助自己換房,老張一聽到這話,心頓時就涼了半截。

「我們就剩那點老本了,都給了,那我們才什麼都沒有了,真要是不管我們了,那我們老兩口子,那才是真的沒有一點辦法,只能等死了。」

無奈之下,老張和老伴兒從兒子家跑了出來,哭哭啼啼地跑到了女兒家。得知情況後的女兒,安慰了老張夫婦一通,又帶著老張夫婦出去吃了頓好吃的。女兒的態度老張夫婦重新又燃起了希望,提出了想要跟女兒養老的請求,卻不曾想,被女兒一口就給拒絕掉了。

「我一定會管你們晚年,但是,養老這件事情,你們財產給誰就去找誰去,這我不會負責的。當初你們既然能對我做出那種事情,應該早就想好了的,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未來會用上我,你們一直把哥哥看得比我重要,什麼都給了他,我只是個不受寵的女兒,養老這麼重要的責任,還是讓給他吧。」

花光畢生的積蓄給兒子買房,卻0彩禮送女兒出嫁,在養老的要求被女兒果斷拒絕後,老張夫婦老兩口嘗到了苦果,如今開始後悔了。

他們明白了造成今天這一切結果的人,其實就是自己,是自己對女兒和兒子的偏頗態度,讓他們自絕後路,晚年無依。

但他們更多的還是埋怨女兒不懂事,不懂得體會他們做父母的心,和老一輩子人對傳承的重視。

老張夫婦有自己的一套理由,給兒子買房,為兒子花光所有的家產,那是每個父母都會做的事情,父母就是應該為兒子不遺餘力地籌謀,為了讓兒子能成家,能傳宗接代,這就是所有父母的願景和義務。

而女兒呢,從來女兒都是別人家的人,嫁出去的姑娘就是潑出去的水,如果有能力的話,給女兒留點什麼也無可厚非,如果沒有能力,當然就是先緊著兒子,兒子就是重要過女兒,每個家庭都是這樣的順序。

說實在的,當我聽到這句話時,我很想反駁些什麼,但卻又什麼都反駁不了,他們說的似乎都是歪理,可是他們說的也的確是現實。

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的確都是這麼想,也是這麼做的,他們和老張夫婦都一樣,根本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做這樣的決定,似乎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的自然,根本不用想,大家都是這樣做的,自然自己也就這樣做了。

一個群體觀念,是沒那麼容易改變的,我只能這樣的感慨。

有些事情,有些思想,本來就是不對的,可是一旦一個群體都認為這是對的,是必要的,那麼不對的事情,也會變成無腦跟從,根本就不用考慮什麼對錯,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精神上的「慣性」,而這種慣性,是深入骨髓的,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洗禮,儼然已經磨成了「本性」。

所謂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用在這裡很貼切,我不知道當年破除裹小腳的舊習俗到底是用了多大的力氣,但想來,也是格外的艱辛。

老張夫婦的思想,並不是特例,釀下的悲劇,不能完全說是他們個人的錯,而是一個群體的過錯,一段歷史遺留下來的難題。

想要徹底解決,實在太難了,只能靠時間慢慢地積累和沉澱,或許很快就會有新的進展,也或許還要過很久才能有轉機,但絕不是現在。

何時男女真的平等?何時女孩真的得到了自己應有的公平待遇?這要靠我們每個人的努力,或許這樣的悲劇,才會不再發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Xvpw3gB9EJ7ZLmJQA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