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乾旱,使當時國土面積最大的強盛帝國,突然滅亡

2019-11-15   科學網

新亞述帝國(約公元前912年至公元前609年)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也是最強盛的帝國,其政治和經濟中心位於今伊拉克北部。

經過兩百多年的統治,新亞述帝國在約公元前670年達到鼎盛。

然而,隨後這一政權卻在短短几年的時間內(公元前615年至公元前609年)迅速瓦解。帝國的迅速衰敗以及該區域後來遭受長達百年蹂躪和遺棄的原因,一直困擾著考古學家。

早期研究認為新亞述帝國滅亡主要是由於帝國內部的權利紛爭,領土過度擴張,軍隊節節敗退所致。

(A) 新亞述帝國宮殿復原圖。1945年在Nimrud(新亞述帝國早期首都,毀於公元前612年)被挖掘,1849年Austen Henry Layard重繪(紐約公共圖書館,digitalcollections.nypl.org)。

(B) Ashurbanipal國王淺浮雕像(亞述帝國最後一個偉大君主),該淺浮雕描述了皇室獵獅的情景(大英博物館提供)。

(C)公元前612年,在巴比倫軍和中央軍圍攻新亞述帝國後期首都Nineveh時的受難者殘骸(加州伯克利大學D. Stronach教授挖掘,並攝影)

北京時間11月14日,《科學進展》在線刊發了美國加州州立大學Ashish Sinha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學程海教授團隊等從古氣候變化的角度探討了亞述帝國興衰原因,揭示氣候變化在新亞述帝國興衰中的作用。

他們通過建立過去4000年以來伊拉克北部Kuna Ba洞穴的高解析度、精確定年石筍古氣候記錄,發現新亞述帝國的興盛恰好位於過去4000年里最為濕潤的200年(公元前950-750年),隨後在公元前七世紀早期至中期,該區域發生了強度類似於現代的極度乾旱事件並持續了數十年。

長期嚴重的乾旱逐漸削弱了新亞述帝國的農業生產,為其突然、迅速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乾旱 概念圖

Kuna Ba 洞穴石筍記錄刻畫了過去4000年以來多次且長達數十年的乾旱事件。

公元前850-740年是該地區歷史上最為濕潤的時期之一,相較1980-2007年其雨季降水增加了~15%-30%,這一時期恰好對應亞述帝國擴張期。公元前675-550年是該地區十分乾旱的時期,對應亞述帝國的動亂滅亡期。

其進一步分析表明,氣候持續乾旱早於新亞速帝國經濟崩潰約100年。

在氣候濕潤期,穀物高產促進了高密度城鎮化以及帝國擴張。然而在公元前7世紀開始,持續多年的嚴重乾旱大大減少了穀物生產,削弱了新亞述帝國的經濟發展,最終促使其滅亡。

除此之外,研究者還指出在近百年持續乾旱的趨勢下,目前持續多年的乾旱事件是過去四千年以來最為嚴重的乾旱時期。(張行勇)

乾旱 概念圖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ax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