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韓國總統尹錫悅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稱,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在長津湖戰役中突破中共軍隊12萬人的人海戰術,取得了奇蹟般的成果。他可能不知道,美國人並不喜歡這段歷史,畢竟他們曾引以為傲的美軍「北極熊團」團旗,至今還陳列在中國軍事博物館裡,這面旗子背後則是美國不堪的慘敗與逃亡。
大約是由於境內沒有東西向山脈阻隔南下冷空氣的緣故,朝鮮咸鏡南道的長津郡緯度雖與北京相差無幾,但氣候卻有著天壤之別:10月此地就開始入冬,11月平均日間氣溫就已降到零下3.6攝氏度,12月更會降到零下11.6攝氏度。
1950年,當美第10軍在開進長津時,面對的就是如此天寒地凍的天氣。雖然如此,但大多數第10軍的美國大兵似乎並未放在心上。畢竟,他們一路走來並沒有經歷什麼戰鬥,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
感恩節上,全軍享用到了一頓大餐,雖然嚼著火雞的官兵們未必知道麥克阿瑟已經放出的狠話:「聖誕節前讓孩子們回家!」但他們清楚,阿爾蒙德已遵照麥大帥的安排調整部署,計劃在27日配合西線發動「聖誕總攻勢」。
27日,也就是第10軍計劃發動總攻勢這天,長津湖地區天降大雪,氣溫已經降到了零下36到38度。
朝鮮最寒冷的一個冬天,已經到來。
志願軍第9兵團戰士通過長津湖大橋
麥克阿瑟的王牌
麥克阿瑟曾公開對記者宣稱,韓戰將在聖誕節前結束。
麥克阿瑟並不是在吹牛。他策劃中的「聖誕總攻勢」是一個標準的鉗形進攻,第8集團軍和第10軍構成的兩翼左右開弓,分別沿朝鮮東西海岸線北上,抵達鴨綠江後便轉為沿江對進。一旦會師,他們將構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包圍圈,將整個朝鮮北部囊括在內。
為了實現此目標,他給負責右翼的心腹愛將阿爾蒙德配置了強大的兵力:打底的是以精銳著稱的美海軍陸戰隊1師和步兵第7師,此外配屬有南韓軍第3師、首都師、海軍陸戰隊第1團,以及英國皇家陸戰隊第41突擊隊,攻勢發動前又特地將美步兵3師劃撥給第10軍,加上提供支援的遠東空軍、第七艦隊的話,整個右翼部隊可達10餘萬人。
1950年11月15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在進軍長津湖的路上
據後來美方一些戰史披露,當時僅在長津湖地區的陸戰1師總兵力約達2.5萬人,除了3個陸戰團(每團轄3營),1個陸戰炮兵團(轄4個炮兵營),3個坦克營,1個作戰勤務大隊(轄工兵、通信、醫療、信號等8個營),除此之外還有1個陸戰觀察特遣隊、英國皇家陸戰隊第41突擊隊,以及部分特遣隊,並能得到第1陸戰航空隊(轄2個大隊)的支援。其他步兵師在人數上雖略遜一籌(約1.6萬人),但普遍都能擁有4個炮兵營及1個以上的坦克營,裝備之優良,火力之強大,遠不是以輕武器為主的志願軍所能比擬。
1950年12月,美海軍陸戰隊第1師在長津湖附近下碣隅里的營地,這裡駐紮著陸戰1師師指揮所和師屬特種兵分隊。
有這樣一支武裝到牙齒的大軍,麥克阿瑟和阿爾蒙德自然都信心滿滿。但前線指揮官已經隱隱感覺到,前方正有一個巨大的陷阱等待著第10軍。
誘敵深入
在長津湖之戰爆發之前,史密斯已經隱約感到不妙。他在路過長津湖南方黃草嶺時,注意到山口唯一通道——一座水泥橋,並沒有被在先前的黃草嶺阻擊戰(1950年10月25日—11月7日)中阻擋了他們13個晝夜的志願軍炸毀,這位經驗豐富的戰將由此得出結論:「中國人希望美國人跨過這座橋」,然後「徹底切斷我們的後路。」
史密斯的預感是對的,志願軍幾乎是在進行一次戰役後馬不停蹄就在策劃二次戰役了。1950年11月4日,即一次戰役結束前一天,彭德懷就致電毛澤東,提出「(一次戰役)消滅敵人不多,我軍實力尚未完全暴露,美偽軍還可能重新組織反攻」,因而「擬採取鞏固勝利,克服當前困難,準備再戰方針」,然後「在內線要點上構築必要工事。如敵再進,讓其深入後殲滅」。
1950年,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右)指揮部隊推進到長津湖。來源:中國攝影出版社
誘敵深入說來容易,實際做起來並不簡單。志願軍雖然在一次戰役中獲勝,但美軍進攻勢頭不減,志願軍打得也很疲倦,在什麼地方部署「口袋」,怎麼個誘法?用哪支部隊來誘?特別是考慮到美軍火力強大,占據空中優勢,如果有個萬一誘敵成了引狼入室,那就弄巧成拙了;另一方面,此時敵軍一線將領諸如沃克、史密斯對局勢都有著不祥預感,倘若他們硬頂著麥克阿瑟壓力不北進,誘敵沒有誘上來,志願軍也不好打。
幸運的是,美軍中沒有人能頂住麥大帥的壓力。東西線各路敵軍均被誘至預定戰場,11月25日,二次戰役率先在德川、寧遠地區打響。不過,正在西方鏖戰正酣之際,東線卻仍處於平靜,直到兩天後戰鬥才在長津湖周邊打響。
東西線戰場上之所以在出現時間差,同一次戰役後的東線的態勢是分不開的。一次戰役後,西線美第8集團軍有所退卻,但東線的第10軍卻在阿爾蒙德指揮下繼續突進。從志願軍的角度來看,美第10軍正朝江界方向猛衝,有著切斷志願軍後路的危險,此時志願軍在東線僅有42軍兩個師,很難擋住齊裝滿員的美第10軍。為此,原本計劃在東北整訓一段時間的第9兵團緊急入朝。
在接到命令後,第9兵團幾乎是馬不停蹄地踏上了朝鮮土地,該兵團下轄的27軍在臨江下車之後,當晚(11月12日)就奉命渡江,隨即在9天之內強行軍約250公里抵達雲山里一帶,從正面攔住美7師的去路,兵團下轄的其他各軍的情況也差不多,作戰準備極為倉促。現實困難迫使第9兵團首長請求志司將東線作戰的日期推遲到26日後。考慮到東線戰場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彭德懷批准了第9兵團的請求。
長津湖戰役前,志願軍第9兵團將士誓師出戰,約攝於1950年冬
經過緊張的部署,26日第9兵團已經秘密埋伏在長津湖地區:20軍隱蔽進入柳潭裡以西以南,27軍主力隱蔽進入柳潭裡、新興里以北,準備伏擊美軍湖西側的陸戰1師第7團和第5團一部;而26軍主力則由厚昌向戰場靠近,開往長津東南地區。兵團首長決定,「集中廿(欠六〇師)及廿七軍主力,首先殲滅美陸一師主力於下碣隅里、新岱里、舊津里、柳潭裡、新興里之間地區(均在長津湖西側)。得手後,視機殲滅美七師卅一團或美陸一師增援之敵」,全線攻擊時間確定為27日晚。
11月27日清晨,美第10軍按計劃發動「總攻勢」。
穿插,穿插,再穿插
就在美第10軍發起進攻的這天黃昏,已經埋伏到位的志願軍第9兵團發起攻擊。當天下午4時,擔任正面進攻的27軍率先在長津湖兩側發起進攻,第80師在長津湖東迅速切斷了泗水裡同新興里之間的聯繫,並攻占了新岱里,包圍內洞峙,將湖東側的「北極熊團」壓縮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而79師則同20軍59師配合,將湖西側陸戰1師第7團又4個營合圍;第81師位置略遠,師主力占領了赴戰湖西側的小漢岱、廣大里一點,切斷第10軍派往赴戰嶺的美7師同長津湖部隊之間的聯繫,保障軍主力的側翼安全。
另一方面,志願軍20軍4個師則從側後向美軍發起了進攻,至28日凌晨,58師已經從東、南、西三面包圍了陸戰1師師指所在的下碣隅里;59師攻占下碣隅里西北之死鷹嶺、西興里,切斷了陸戰1師柳潭裡和下碣隅里兩部的聯繫;60師攻占了干磁開、小民泰里一線,切斷了通往南路古土裡陸戰1師1團的主力同師指的聯繫。戰至28日清晨,第9兵團已經將長津湖地區的所有美軍分割包圍。
1950 年11月27日,朝鮮戰場東線地區普降大雪,氣溫降到零下30攝氏度左右,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某部翻越冰山雪嶺
儘管史密斯自覺已經將部隊收緊靠攏到他滿意的程度,但開戰僅僅一夜,包括陸戰1師在內的所有部隊就被志願軍徹底切斷分割,除了美軍一開始就不斷分兵、犯了分散兵力的軍事大忌之外,同其自身戰術習慣也有著相當關係。
長津湖周邊,是茫茫群山夾著一兩條谷底公路,過度依賴機械化行動軍隊很容易被人伏擊痛揍。27軍在戰鬥中就發現,美軍即便從進攻中轉入被迫防守時,也往往只在山腰、山角、村沿等窪部及較為隱蔽處構築掩體,好處是射界開闊,不易被炮火摧毀,讓志願軍比較難選擇突擊點,但缺點是配置在窪地很難進行遠程射擊,發揮不了美軍的火力優勢,而志願軍各種曲射、直射火力均能發揮威力,還便於可以利用單兵小組逐個奪取,連續攻擊。
除此之外,美軍多配有坦克等重武器,步坦協同也頗為嫻熟,但27軍同樣發現,美軍坦克在當地活動範圍小,反坦克武器一打一個準,夜間作戰則無法發揮步坦協同的威力,甚至出現了坦克被志願軍奪取,反而當作志願軍攻擊依託的戰例。
1950年11月,在長津湖附近前行進的志願軍部隊。
美軍雖然裝備精良,但作戰意志不強,對敵時常常想當然,被志願軍第9兵團輕鬆分割包圍,也自在情理之中。與他們呆板戰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志願軍在二次戰役中運用得爐火純青的穿插戰術。由於地形關係,長津湖地區美軍縱深大、正面強,側翼薄弱暴露,搜索警戒不嚴,本來就容易被志願軍從側翼穿插、分割、包圍。戰鬥打響後,第9兵團各穿插部隊要麼是尋找敵人比較空虛的結合部插進去,要麼就是繞道跋山涉水而過,甚至有時候還要在敵人嚴密防守之下衝進去。
一旦插入美軍縱深後,他們就會儘量擴大占領面積,在陣地兩頭設防,以便同時阻擊逃竄或增援的敵人。同時,志願軍將士還會對陣地進行縱深配置,多層設防,同時對公路交通進行不規則的破壞,放置障礙物,以遲滯敵人機械化部隊的行進。
1950年11月27日,志願軍某部指揮員在長津湖戰役中指揮作戰
穿插作戰,實質就是己方單一部隊插入敵軍縱深戰鬥,當敵人增援、突圍時,又往往演變為阻擊作戰。志願軍在穿插時,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補給,如果掌握不好節奏,穿插部隊會陷入糧彈兩缺的窘境,因而第9兵團穿插部隊除了攜帶足夠彈藥,特別是反坦克武器之外,接敵作戰往往都採取將敵人放到有效射程中再猛烈開火的戰法。原則上,志願軍的穿插部隊多會控制村落外圍和制高地,用火力或觀察哨控制山頂,同時還會積極地組織小部隊進行快准狠的反擊,並且在陣地前沿派出隱蔽戰鬥小組和狙擊手,靈活地出現在敵人周圍,四面八方地擾亂殺傷敵人,讓他們顧此失彼。
正是有著如此靈活機動的戰術,才讓裝備遠遜於美軍的志願軍能在長津湖戰役中,一夜之間就順利截斷敵人,並且牢牢釘住他們,讓他們動彈不得。
1950年12月,美海軍陸戰隊第1師在遭到志願軍突襲後組織反擊。來源/視覺中國
整個28日白天,長津湖地區美軍所有恢復聯絡的作戰企圖均告失敗,依然被牢牢分割包圍,到了晚上志願軍展開反攻,對內洞峙、新興里美7師31團和下碣隅里的陸戰1師師部發起猛攻。接下來的戰鬥重點,便逐漸從穿插同反穿插的對抗,轉變為阻擊和反阻擊的爭奪了。
「北極熊團」的覆滅
經過一天兩夜的激戰,東線美軍已經被迫從進攻轉入防禦。史密斯已經意識到陸戰1師的形勢不妙,開始著手準備後路,於是下令讓古土裡的陸戰1師1團主力會同英軍皇家陸戰隊41突擊隊,另配屬美軍兩個步兵連和兩個坦克排近1000人組成特遣隊(Task Force),由英41突擊隊隊長德賴斯代爾指揮向北進攻。特遣隊出發後,下碣隅里的陸戰1師也組織力量向南攻擊,企圖南北對進,打通陸戰1師通往咸興的交通線。
美軍的攻擊在一開始就遭到了志願軍的頑強阻擊,德賴斯代爾特遣隊在富盛里、小民泰里一線遭到志願軍60師和58師的阻擊,而南下美軍剛一出下碣隅里,就遭到來自東南方1071.1高地誌願軍20軍58師172團3連3排的阻擊,率領這支小隊伍的,便是特級英雄楊根思。
楊根思,生前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軍58師172團3連連長,是新中國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級戰鬥英雄
楊根思是來自新四軍的老戰士,作戰經驗豐富,長津湖戰役開始後,他奉命率部穿插占領了下碣隅里外圍的制高點,扼守在公路邊1071.1高地。29日上午,美軍蜂擁而至,先以飛機、火炮狂轟濫炸,傾瀉了大量炮彈、炸彈和燃燒彈之後,發起輪番步兵衝鋒。楊根思率領第3排先後打退敵人8次進攻。上午10時左右,美軍發起了第9次進攻,3排彈藥都已打光,人員僅剩兩名傷員,增援部隊尚在途中。此時,楊根思抱起僅有的一個炸藥包,拉燃導火索,同敵人同歸於盡,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守住了陣地。戰後,新華社記者華敏根據參戰戰士的口述,寫出了通訊《不朽的楊根思英雄排》,讓楊根思英雄事跡廣為知曉。
楊根思壯烈犧牲之後,德賴斯代爾特遣隊也陷入了絕境。30日早上8時,戰鬥了一天一夜的德賴斯代爾特遣隊向志願軍投降,就此宣告全軍覆沒,志願軍俘虜英美軍237人,繳獲、擊毀坦克、裝甲車和汽車74輛,各種火炮20餘門。
1950年冬,志願軍第9兵團副司令員陶勇(中)正在查看繳獲的美式火箭筒。來源:中國攝影出版社
數天的戰鬥過後,第9兵團發現戰前對美軍兵力判斷有誤,美軍在長津湖實際兵力比預判多了一倍,有的地區甚至多出三到四倍。因此,第9兵團首長當即決定,調整預定作戰決心,首先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殲滅「北極熊團」。
長津湖戰役志願軍繳獲的美軍 「北極熊團」 團旗,現藏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圍追堵截
「北極熊團」遭到全殲的消息傳來,美第10軍方才如夢初醒,全線發生動搖。此前第8集團軍退卻,他們被孤懸在朝鮮半島東南一隅時,全軍上下還覺得憑藉優勢火力,應付志願軍的進攻是手到擒來,但「北極熊團」的下場告訴他們,志願軍完全有能力將他們消滅,哪怕他們是所謂的王牌陸戰1師。
12月1日,遠在清津、惠山鎮的美軍和南韓軍開始狼狽後撤,而位於柳潭裡的陸戰1師部隊也向囦水裡退卻,企圖打通至下碣隅里的通道。隔天,位於社倉里的美3師及南韓部隊也開始南撤。東線敵人已經出現了總撤退的跡象。長津湖戰役的焦點,也因此轉到了圍追堵截陸戰1師之上。
第二次戰役東線作戰經過要圖(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
陸戰1師逃至下碣隅里之後,毀壞了所有重裝備,通過空運將傷員後送,並且補給了作戰物資,實力有所恢復。美第1陸戰航空兵聯隊傾巢出動,不分晝夜地攻擊公路沿線所有目標,為陸戰1師掃除南逃障礙。在作好充分準備後,6日拂曉,陸戰1師的主力從下碣隅里突圍南逃。
1950年12月,從下碣隅里撤退的美海軍陸戰隊第1師。來源/視覺中國
在長津湖戰役中,陸戰1師傷亡慘重,僅從11月27日到12月15日就減員7274人,然而最終還是逃出生天,第9兵團未能將其圍堵住,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當時長津湖地區惡劣天氣。由於戰局發展迅速,第9兵團入朝太過倉促,衣著單薄,糧彈缺乏,後勤補給困難,有些部隊一兩天才吃得到一頓結冰的高粱米,使得戰鬥力大為削弱。更為雪上加霜的是,此戰中天公不作美,每每重要作戰前都會氣溫驟降,給部隊帶來大量的凍傷減員,最讓人痛心的戰例發生在新興里戰鬥中,27軍80師240團5連在衝鋒時受敵人火力壓制,全連呈戰鬥隊形臥倒在雪地,最後全部凍死。嚴寒天氣同時也影響了武器的使用,整個兵團配備的迫擊炮有70%打不響,許多步槍槍栓被凍住,馬克沁機槍的水冷被凍成了冰,通信聯絡也極不暢通。在戰役後半期這些問題越發嚴重,陸戰1師能突破古土裡、真興里天險,完全就是因為極寒天氣使得志願軍戰力喪失的緣故。
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戰士正用迫擊炮向敵人陣地發起攻擊,攝於1950年末
然而,第9兵團付出的代價並沒有白費。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同美軍浴血奮戰了十餘晝夜,給予美第10軍沉重的打擊,不僅打開了東線戰局,還有力地保障了西線部隊側後安全,讓麥克阿瑟的「聖誕總攻勢」徹底破產。就在東線第9兵團同陸戰1師鏖戰的同時,12月5日,美軍撤出了平壤,6日誌願軍第116師和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部隊在大同江勝利會師,淪陷敵手46天的平壤被收復。12月7日,也就是陸戰1師快抵達古土裡時,美第8集團軍開始向三八線實施總退卻,至16日全部撤到三八線以南。此時,東線志願軍會同朝鮮人民軍第3軍團已經收復元山、咸興,直逼興南。美國遠東海軍則調集了300餘艘艦隻至興南保障第10軍撤退,同時依託城市,組成了海、陸、空火力構成的嚴密防禦火力網,掩護部隊登船,到12月23日,美第10軍全部從海上南逃。次日,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收復興南,第二次戰役勝利結束。
1950年12月,肅清長津湖至元山一線敵人後,中朝軍隊在東海岸會師
(作者:李思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