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這句俗語雖然頗違背教育學理念,但歷史向我們證明了家世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還是相當大的。
林則徐和夫人鄭淑卿總共生了八名兒女,這些子女都沒有辜負林則徐的培養,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不過,在這些孩子中,最讓父母驕傲的還要屬次女林普晴。那一年,林普晴十八歲,到了出嫁的年紀。
林則徐乃何許人也?
朝中棟樑骨幹,所以林家的千金貴女自然要尋一門當戶對的親事。
林普晴的兄長林汝舟向父親引薦了既是好友又是表弟的沈葆楨,林則徐亦對這個小外甥十分滿意。在包辦婚姻的社會背景下,沈葆楨與林普晴在父母的安排下結合了。此時的沈葆楨初出茅廬,還是個默默無聞的芝麻官。
由於沈葆楨本就非池中之物,所以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的仕途愈發通順,沒過多久便進入翰林院擔任九江知府。倘若在和平年代,沈葆楨的仕途將會更加順暢,只可惜,在他擔任九江知府後沒多久,國家便遭逢戰亂。
恰逢金田起義,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在中國如野火燎原般崛起,戰火很快便席捲了整個江西。太平軍進攻上饒時,沈葆楨正在曾國藩的麾下為各州縣籌措軍餉,而他的夫人林普晴則留守在上饒。
當時的太平天國如日中天,石達開麾下的軍隊銳不可當,接連擊敗了若干清軍主力,在江西開闢了大面積勢力範圍。太平軍的勢頭不可阻擋,清軍敗北的消息傳播到全國,引發了巨大的恐慌。
上饒的老百姓聽聞太平叛軍已殺來時恍然無措,整座城亂作一團。上饒的軍民無不在向上天祈禱,希望自己能在城破之後幸免於難。亦有不少民眾早已做好了加入太平天國的準備。眼看著好端端的上饒城就要成為太平天國的領地,時局再難改寫。
沒過多久,太平軍的先鋒就已抵達上饒城外,對城池進行了無死角的封鎖。隨著太平軍的主力聚集,城市被圍困得水泄不通,此時上饒百姓的安危,就維繫在一層城牆之上。
類似的戰亂,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能否守住城池,關鍵在於守將的能力。
然而,此時的上饒城群龍無首,聽聞太平軍殺來時,許多地方官都在收拾行李,早已攜家帶口地出逃了。在開戰之前,亦有人勸說林普晴早日出城逃難,然後再想辦法與沈葆楨匯合,可林普晴卻並無此打算。在大是大非面前,她絕不是苟且偷生之人。
沈葆楨臨走之前,叮囑夫人一定要幫自己守住上饒。林普晴受丈夫所託,誓死完成守城的任務。屬下向林普晴說道:「夫人只是女流之輩,沒有必要留在行伍中。您該如何指揮這些軍隊?更何況,城裡留守的兵力不但數量少,而且大多是一些老弱病殘,根本擋不住反賊的進攻。依我看,夫人還是早日逃難吧。」
林普晴回應道:「倘若你們不想死,大可棄城逃難,我不會多加阻攔。但我是沈葆楨的妻子,絕不能跟你們一塊逃跑,我願與這座城池共存亡!」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林普晴指著家裡的水井說道:「如果真的有太平軍攻入上饒的那一天,那麼這處水井就是我的歸宿!」言下之意,竟是要以生命捍衛城池。
當然,林普晴做出這樣的考量絕非魯莽,她還是比較有底氣的。她的父親是名震八方的林則徐,丈夫亦是江西的頂樑柱,受到父親丈夫的耳濡目染,林普晴亦對用兵的策略瞭然於胸。林普晴來到軍營里,召集了守軍的一眾頭領,與他們商談守城的策略。
林普晴意識到,守軍大多是孱弱的老幼,不但沒有什麼戰鬥力,而且士氣低迷。為了提振他們的士氣,林普晴命人將府庫打開,用所有的存糧和軍餉犒勞那些留在城裡的守軍。守軍在城牆上賣命,林普晴則召集城裡的所有婦女準備飯菜,做足了後勤工作。
將士們在守城時,看到林普晴帶著自家的女人來送飯慰問,無不大受感動。沒過多久,他們便與林普晴一樣,發誓要用鮮血和身軀捍衛身後的上饒城。在林普晴的協調下,大亂的上饒城總算是安穩了下來。靠著城牆的堅守,城中軍民有驚無險地防禦了一波又一波的進攻。
隨著戰況愈發激烈,城中的形勢也愈發嚴峻。林普晴考慮到,倘若再這樣打下去,城裡的五千名守軍根本無法應對太平軍的全力進攻,於是便打算向周邊的軍隊進行求援。
該向誰求援呢?
林普晴想到一個人,他便是玉山鎮的總兵饒廷選。
饒廷選曾隸屬於林則徐的麾下,與林普晴相識。雖然此時玉山鎮的情況同樣嚴峻,但除了饒廷選之外林普晴也想不到更好的人選了。林普晴知道,饒廷選部的局勢同樣嚴峻,所以若想說服他出兵難上加難。即便如此,林普晴還是咬破了食指,寫了一封血書,希望故人能看在父親的面子上仗義援手。
太平軍將城池圍得水泄不通,使者好不容易才找到突破口,將這封關乎全城百姓性命的血書送了出去。林普晴已將全部希望放在援軍上,她只能進行一場豪賭,那就是饒廷選可以馳援上饒。當然,即便饒廷選肯幫助上饒,玉山鎮的援軍也要兩天後才能抵達,該如何守住接下來的兩天才是當務之急。
林普晴走上城樓,鼓舞鎮守城牆的士兵們:「將士們,支援上饒的官兵還在路上,我想他們只需一兩天的時間就會趕到。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作戰,反賊一定會被我們剿滅的!」萎靡不振的士兵們見到知府夫人依舊在堅持,他們的決心也被提振起來,發誓要挺過這最艱難的兩天。
太平天國之所以所向披靡,是因為太平軍會採取一些令人出其不意的攻城戰術。比如,太平軍每次攻城時,都會用「滾地龍」的方式挖掘地道,直接突破城牆,很多城市都著了道。為了應對太平軍的土攻,林普晴幾天幾夜不睡覺,終於想到一個應對之策。
在古代,有一種叫聽瓮的間諜工具,這種工具的外表就像一口大缸,只需將之埋在地下,再在瓮口覆蓋一層牛皮,就能聽到方圓幾里的動靜。若能有一口聽瓮,即可有效得知敵軍採取滾地龍的時間,做出針對。
只可惜,當時的上饒物資緊缺,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大瓮,所以這一計劃很快便告吹了。沒過多久,林普晴又想到一個妙法,那就是在城牆內側挖掘一條深達八尺的戰壕。這樣,敵軍即便採取挖地道的方式從下方鑽過城牆,也會被困在深邃的壕溝中,面對「土城牆」無計可施。
果不其然,在林普晴率領全城軍民將壕溝挖掘完畢後,先後有太平軍挖掘地道繞過城牆。不過,這些「滾地龍」都進入了挖好的壕溝,行蹤暴露無遺,戰術並沒有奏效。靠著林普晴的戰術,上饒軍民順利地挺過了兩天的時間,爭取到了寶貴的時機。
話說,另一邊玉山鎮總兵饒廷選在防守太平軍的過程中,突然接到上饒的求援信。看到求援信上的血跡正是故人之女林普晴的字跡,饒廷選大受感動。為了營救上饒,饒廷選抽調了軍中的精兵強將,命令他們星夜兼程馳援上饒城。
同時,在江西各處籌措軍餉的沈葆楨聽聞上饒被圍,立即抽調兵馬回防。兩路人馬馬不停蹄地趕到戰場,與上饒守軍夾擊太平軍。太平軍人多勢眾,饒是林普晴、饒廷選、沈葆楨集結了大量人馬,兩軍仍交戰了七天七夜才分勝負。
在此戰之中,雙方損兵折將死傷慘重,太平軍見無法攻陷上饒之後只得撤軍。石達開撤離之後,太平軍在江西開闢的勢力被有效遏制,這也為清廷後續的清剿奠定了基礎。在這場戰爭中,清軍罕見地擊敗了太平軍,朝廷十分重視上饒一戰的勝利。
憑藉軍功,沈葆楨被提拔為了江西巡撫。雖然林普晴並沒有得到朝廷的褒獎和封賞,但上饒城內的軍民都記住了這名巾幗英雄的名字。若沒有林普晴駐守上饒,恐怕太平軍便會順利地開闢新戰場,上饒軍民亦將遭遇橫禍。
林普晴過世以後,其夫沈葆楨為妻子寫了一首輓聯:
「為名臣女,為名臣妻,江右佐元戎,錦撒夫人分偉績;
以中秋生,以中秋逝,天邊圖皓魄,雲裳仙子證前身。」
一代名臣左宗棠亦致輓聯:
「家能孝,國能忠,一生大節昭昭,挽狂瀾於既倒;
來何因,去何果,千古元精耿耿,抱明月而長終。」
曾國藩更是請奏朝廷,為林普晴在廣信府修建了祠堂。
時至今日,廣西上饒林普晴祠堂依舊香火鼎盛,廣西人民始終不忘這位女英雄的功績。
參考資料:
【《生死中秋的林普晴》、《民族英雄林則徐的8個子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9d3f325a00909fbfee56a811edaea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