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使用一體化壓鑄技術後成本狂降40%?斷章取義了

2023-09-28     智電汽車

文/土木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特斯拉已採用一體化壓鑄技術,開發一款新車最短僅18個月,成本狂降40%。」一時間輿論譁然。

消費者難免關心,既然成本降了這麼多,那價格是不是也能大降?其實這裡就有一點標題黨嫌疑了,我們詳細來看看。

首先,需要清楚一點:「採用一體壓鑄方式後成本狂降40%」,其實僅僅是後底板總成系統的成本降低了40%,並不是整車的。

電動車上最大的成本依然是電池組,即便是整個汽車組裝成本預計占比都只有不到10%,所以對於整車來說,成本縮減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明顯。

再詳細一點:一台車子的成本中,直接製造成本不超過55%,其餘部分是稅費、管理費用、渠道利潤、財務費用、固定資產折舊攤銷等。

在這55%中,直接材料和零部件成本不超過45%,其他的是製造人員工資、水電氣耗等。在這45%-50%的直接材料和零部件成本中,白車身不超過這部分成本的20%,一般在15%。白車身成本中,後部一體化壓鑄件的成本,不超過白車身的20%。

也就是說特斯拉通過一體化壓鑄技術只降低了整車成本大概0.5%左右,粗略估算可能成本降低1000元,再加上其他零件組合在一起節省的各項費用,節省兩三千元是可以的。看上去還行,但其實其他廠商可能就通過一個座椅調整就能省出來這部分了,不算太過特別。

反而是大型壓鑄機的成本是非常昂貴的,動輒都是至少大幾千萬,而又由於一體化壓鑄的一些難點,又會影響到良品率,只有良品率達到一定程度,又有規模,能夠攤薄固投,才會比傳統的衝壓+焊接綜合成本上有優勢。

降低成本是事實,但也不能用狂降40%來譁眾取寵。一體化壓鑄技術是好技術,但不是新技術,也確實是未來發展方向。

一體化壓鑄的核心優勢在於:減少設計、製造、裝配複雜性實現快速疊代、減輕重量提高續航能力。如今主流的新勢力品牌都跟進了一體化壓鑄。以國內獨步全球的製造業實力,壓鑄機的噸位一再被刷高,工廠智能化也是穩步推進。如今誰家沒有一體壓鑄和智能工廠,恐怕出門都不好意思打招呼。其實何止是一體化壓鑄,純電平台、集中式電子電氣架構,如今誰沒有呢?

至於消費者關心的後續使用和維修成本,其實之前就有一個案例。有一位特斯拉Model Y在倒車時撞牆,整車車尾嚴重受損,在經過一系列的評估後,車主得知自己28萬購買的愛車維修估價約為20萬元。

這一則消息的爆出,又一次把特斯拉頂到了風口浪尖,為何區區一個車尾受損就能夠讓修理費達到新車的70%呢?就是因為當時的Model Y就已經使用了一體壓鑄技術。

但其實看過了那台車的實際損傷就知道,既然已經侵入了後底板總成,就算是其他車型也得花天價維修了。

所以正常維修並不見得會是大問題。一體壓鑄的地方都是不怎麼需要拆開單獨維護或者更換的地方。而且以前就算不是壓鑄的,也都是要焊在一起的,一樣也是無法拆開單獨更換。設計時經常會採用類似概念把多個需要最終結合的零部件合成一體,主要是減少裝配量,減少模具數量和提高精度。既然設計可以通過並量產,就必然已經做了足夠的設計論證證明強度符合要求,普通消費者不用過多擔心。

寫在最後:

在講清除了「成本狂降40%」是怎麼回事後,其實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特斯拉Model Y還能再降價嗎?能,但和用不用一體壓鑄件關係不大,並且降價幅度也不會很大,正常的使用和維修成本也不會有明顯變化。說到底只是一個小的技術升級,還不如多關注4680電池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95722c80b1cd3f281e43ff0a860e2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