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有這樣一位英雄烈士就如詩句所描述的那樣,將遺體永遠的留在了異國他鄉的戰場上,只有一顆頭顱回到了祖國。他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38集團軍第114師司令部偵察科副營職參謀傅平山。
英雄生平,模範榜樣
傅平山1957年1月生於天津塘沽,死於1987年兩山輪戰中。在他29年的人生中榮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被所在的師評為模範幹部,是當之無愧的人民英雄。
1976年,年僅19歲的傅平山參軍成為了一名解放軍戰士,在軍隊里他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理想,擔任過排長、副連長、連長,最後成為參謀。1986年,他主動要求參戰,到條件最艱苦的地方,守衛祖國的一方凈土。作為偵察兵,他先後六次帶隊執行任務,表現極為出色。
光榮事跡,震撼三軍
1984年我軍收復老山後,就與越軍展開了拉鋸戰,這就是著名的兩山輪戰。從1984年到1989年這5年里,我軍抽調各軍區部隊共10個集團軍輪番上陣作戰,這其中就有傅平山所在的部隊。
1986年12月底,傅平山所在的偵察小隊深入敵後執行任務,主要就是深入敵境,生擒俘虜,獲得有利於我方的消息。敵方境內自然是重兵把守,一旦任務失敗這個小隊得不到任何的支援,這是一個九死一生的任務。即便如此,傅平山還是接受了這個任務。
根據先前偵察所得的消息,每天早上9點,會有一名敵軍前去一處水池打水,這是個絕佳的生擒俘虜的機會。於是大家就埋伏在水池附近,準備抓獲敵軍。然而天不遂人願,我方的埋伏點被一個越南農婦偶然發現,敵方出動百人兵力前來圍剿這個偵察隊。雙方展開激烈戰鬥,當時敵眾我寡,傅平山也在戰鬥中右腿中彈。他咬牙堅持,決定深入敵軍埋設餌雷來掩護隊員突圍。聽到地雷爆炸的聲響,隊員們知道他布雷成功,也都儘快突圍。
大家都成功脫身之後卻發現走失了兩名隊員,傅平山決定去尋找這兩名戰友。在後有追兵的情況下,他們並沒有找到戰友,同時自己又再一次陷入了困境。這時,傅平山毅然站了出來,以自己為誘餌,朝著天空放了一聲空槍,吸引了敵軍的注意,為隊員的撤離打掩護。
槍聲吸引了大批的敵軍朝著傅平山的方向靠攏,此時他身上只有一把67式微聲手槍和7枚子彈。靠著這把手槍和7枚子彈,一條腿受傷的傅平山在老山上和敵人周旋了六天五夜。
這六天五夜,敵軍派了百餘人前來抓捕傅平山,雙方力量對比也是相差懸殊。敵方不僅兵力充足,所有的物資也都十分富餘,而傅平山只有一把槍和為數不多的子彈,食物也沒有多少,還有一條腿負傷。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他仍舊牽制住了大量的敵軍,還殺傷數名敵人。就算再勇猛,他也只是血肉之軀,敵不過炮彈無情。
元旦,本該是一個合家團圓,幸福歡樂的日子,但傅平山最終被敵人殺害。1月1日上午,敵人的包圍圈越來越小,他已經無路可退,敵人一再喊話勸降,他給出的回應是堅硬的子彈。敵軍徹底被激怒,但又不敢靠近,最後決定用手雷炸死傅平山。
在爆炸聲中,這個堅毅的男人最終還是倒下了,倒在了他用生命守護的這片土地上。傅平山的犧牲不僅令我軍極為震撼,給敵軍也留下了不小的陰影,據後來的敵軍俘虜所說,敵軍的一個師長曾破口大罵自己的士兵戰鬥力低下,死了5個人還抓不住一個斷腿的,這個斷腿的指的就是傅平山。
身死異鄉,魂歸故里
傅平山犧牲後,戰友們四處打聽他的遺體身在何處,最後得到的消息是他的遺體被澆築在敵軍烈士陵園的水泥里。戰友們十分憤怒,但卻無可奈何,烈士陵園深入敵軍境內,有重兵把守,活人都難以進入,更別說還要帶回一具遺體。多方考量之下,戰士們懸賞1萬元,讓越民將遺體帶出。當時遺體已經腐爛很嚴重了,無法完整的帶回,只能將其頭顱鏟下帶回。找到遺體之後,我方就將其火化,葬在天津塘沽烈士陵園裡,英雄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家屬風姿,氣節依舊
傅平山犧牲後,留下妻女和70歲高齡的老母親,他的妻子於燕平是一名軍醫。火車開往前線的時候,於燕平是唯一一個趕來送行的配偶家屬,當時他們在火車站留下了一張合影,但是沒有想到,這一別,生死相隔,只能用照片思故人。
傅平山犧牲時他的女兒才三歲,母親還癱瘓在床,所有的家庭負擔都是於燕平一個人在扛。期間對隊里讓她在北京、天津、長沙的親屬所在地選一處減輕負擔,幫她辦理調動手續,但是她拒絕了,留在了原部隊。
傅平山犧牲的消息,於燕平一直沒有告訴老人,害怕老人難以承受喪子之痛,在之後的8年里,她一直為老人編織著這個善意的謊言,每個月都會給老人打錢,經常以傅平山的名義給老人寫信,為傅平山不能回家找各種藉口。直到老人去世也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早已為國捐軀。
傅平山犧牲後,於燕平一直沒有再婚,她獨自撫養女兒長大。生活雖然辛苦不易,但她依舊撐了下來,不僅如此,她在醫學上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救治過的病人達6萬餘,收到的感謝信有上千封,弟子也是遍布全國各地。
一將功成萬骨枯,我們如今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這和平是用祖祖輩輩的鮮血換來的,我們珍惜和平的來之不易,我們銘記烈士的英勇事跡,我們更應該學習英雄身上的優秀精神。邊境線上有多少像傅平山一樣的戰士,他們帶著家人的牽掛、人民的囑託,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紮根,守望著祖國和家鄉。颶風吹不走他們的決心,暴雨打不散他們的堅毅,為了千千萬萬人的團聚,他們留在了邊境,我們值得向他們每一個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