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是吃菌嘗鮮的好時節,野生菌開始大量上市。野生菌因營養豐富,綠色無污染日趨受到市場的青睞。但近日,一女子吃菌出現「幻覺」連續多日登上熱搜,引起網上廣泛的關注。據了解,2020年以來,某地通報了多起野生菌食用安全事件,敲響「舌尖上的警鐘」。那麼,如何守護舌尖飲食安全,吃到健康又美味的野生菌菜肴呢?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健康飲食意識逐漸增強,人們越來越重視飲食與健康的關係,野生食材被認為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受到市場的歡迎,例如野生食用菌。野生菌是某省特有的野生食用菌,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野生菌資源,種類多,大約有250種,分布廣,產量大,如雞樅菌、牛肝菌、松茸菌、青頭菌、羊肚菌等等。
根據相關部門統計,常見的野生菌有上百種,但能食用的野生菌只有30-40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可食用野生菌的辨別難度,比如有一些像青頭菌、牛肝菌不可食用的野生菌,常混雜在可食用青頭菌、牛肝菌中,還有一些亞稀褶紅菇、鵝膏菌、海氏牛肝菌、耳盤菌、樁菇、火炭菌等不可食用野生菌,采菌人未能辨識將其採回並食用勢必會出現飲食安全問題。
就此,如何保障餐桌野生菌食用安全呢?采菌人要提高辨識能力,練就「火眼金睛」,通過觀外形、看顏色、聞氣味等多重方法採摘野生菌,同時對於不熟識、不確定,模稜兩可的野生菌不要採摘。對於消費者來說,不要購買來源不明確,不正規銷售並且非大眾類和非專業采菌人銷售的野生菌,同時不論哪種食用野生菌,不要涼拌,一定要炒熟煮透食用等。
不僅如此,為了防止野生菌食用安全事件的發生,保障人們安全「食菌」,今年以來,某省多部門已發布預防野生菌中毒預警公告,對2020年防控工作進行安排部署。並對自采誤食有毒野生菌等行為,加大宣傳引導力度,提高人民群眾自我防範意識和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有關監管部門要加強抽檢工作,利用專業的食品檢測儀器及時剔除「問題野生菌」。
由於野生菌種類較多,即便是同一類可食用野生菌也存在許多不可食用的。即便是專業的采菌人有時也難以準確地辨別,這就需要專業人員結合顯微鏡及分子生物學鑑定手段,並通過液質聯用儀、高效液相色譜儀、串聯質譜儀等先進的野生菌檢測儀器進行檢測判別,具有操作簡單、快速、靈敏度高,定量檢測線性範圍能滿足實際樣品中野生菌毒素含量變化大等特點。
為了推動提升食品全鏈條質量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守護人民「舌尖美食安全」,近年來國家層面出台了多項監管政策,其中就包括將「完善食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如今,我國食品檢測技術、儀器設備已取得很大的進步,檢測技術、儀器趨向於速測化、便攜化、精準化,以及分子和生物傳感器等現代檢測技術和手段為野生菌檢測提供技術支撐。
近年來,人們對「健康食品」、「綠色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並且政策環境也利於檢測行業的發展,未來,野生菌將為食品安全檢測行業帶來新的增長動力。而相關部門更要持續加強野生菌市場專項檢查,充分發揮專業的食品檢測儀器檢驗檢測與宣傳作用,甚至採用更加智能有效的監測檢測儀器進行抽檢工作,有效把好野生菌市場供應安全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