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照進現實,比亞迪第500萬新能源車型下線,中國汽車真的行!

2023-08-11     言車社

將時間線拉回到2007年8月的比亞迪坪山基地落成儀式上,王傳福喊出了「比亞迪要在2025年做到全球第一」。

彼時的比亞迪沒有王朝系列,更沒有海洋網,第一款新能源車型比亞迪F3DM尚未發布。面對這個初入車圈新人的口出狂言,行業內外的態度不約而同的保持一致,「又來一個放空炮的」。

可做人是要有夢想的,萬一實現了呢?在距離2025年還有兩年時光的2023年,王傳福將夢想照進了現實。

8月9日,比亞迪迎來了第500萬輛新能源車型——騰勢N7下線,成為全球首家達成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企業,這是獨屬於比亞迪的高光時刻,同樣也是屬於前半生歷經磨難的中國品牌的高光時刻。

很多人都說,比亞迪的成功,是吃到了新能源藍海時期的福利,妥妥的網紅經濟。

但就我個人來看,比亞迪的成功是用了20年的時間在鋪墊,屬於它的時代,必然不會像是快餐文化,火的快敗的快。

2002年,王傳福創立的比亞迪在全球電池行業初露頭角,三年就成為全球第四、中國第一的電池供應商。到2002年,成功趕超日本三洋,確立了全球電池行業霸主的地位。同年,比亞迪又磨刀霍霍的向手機電池行業發起了進攻,可就當所有人都以為比亞迪要在「玩電池」的路上一去不復返時。

2003年,比亞迪卻突然宣稱要造車,還是要搞新能源。這在當時的車圈,絕對稱得上年度大笑話之一。畢竟時下國內市場的主流只有燃油車型,很多人對於新能源車型都是看不懂、看不上、看不起,即使是到當下,也有很多人不能接受新能源車型。這也就導致比亞迪在2004年北京車展上帶來的三款新能源車型,關注度基本為零。

真正的轉機出現在2008年,「新能源」首次進入到政府工作報告上,全國各大城市集中出台新能源車型的扶持政策,這讓比亞迪成功搭上了快車道,在2008年率先推出了全球首款量產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比亞迪F3DM。從第一款新能源車型下線,到2021年5月比亞迪完成中國首個1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其共花費了13年。

此後,比亞迪的研發速度不斷提升,比亞迪宋PLUS DM-i、比亞迪秦、比亞迪漢、比亞迪唐等王朝系列車型相繼投產,並依託自研的DM-i混動系統、刀片電池這兩把開山斧,在布局尚不完善的新能源市場中,找到了自己的專屬地位。2022年,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200萬輛,而這與第100萬輛新能源車型下線僅相距一年。而從200萬輛到300萬輛,比亞迪更是只用了半年時間。如今,僅僅過去了9個月,比亞迪再次宣布,將下線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用速度書寫了比亞迪新能源神話。

比亞迪的成功,用20年的時間向市場證明了一道前人未能解答的難題,中國汽車到底行不行?在世紀之初,國產車的標籤始終離不開「抄襲」「廉價」「劣質」等負面定位,而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技術」。

在過去的20年里,比亞迪不管效益如何,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始終穩坐新能源車企的前三甲,連續11年研發投入超過凈利潤。以2021年為例,比亞迪研發費用投入了106億元,同期的蔚來投入45.9億元,小鵬研發投入41.1億元,理想研發投入32.9億元。

在資金流的推動下,比亞迪形成了龐大的技術體系,DM-i混動系統、e平台3.0、雲輦智能車身控制系統、CTB電池車身一體化、刀片電池等技術。讓比亞迪在技術體系上形成護城河,並不斷拉開與其他車企的差距。

值得點贊的是,雖是慶祝比亞迪迎來第500萬輛新能源車型下線,但比亞迪的目光並沒有拘束於自身上。在發布會外場上,擺放著十多款各個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型,長城、長安、吉利、東風等,並配上「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的標籤。

如今,中國汽車再也不是過去那個「被卡脖子」的吳下阿蒙。隨著中國車企掌握了智能化、三電技術、底盤技術等核心技術領域,中國新能源的標籤早已響亮全球,並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能源汽車強國。我們也期待有更多的自主力量崛起,與全球新能源車企同台競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5ba69962fabd0d378a0f3fed8e9ec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