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本客戶拿了60萬半年獎,卻高興不起來」

2023-07-13     正解局

原標題:「我的日本客戶拿了60萬半年獎,卻高興不起來」

#國際觀察#

很多道理看起來簡單,可往往都要領教一番,才明白。

正解局出品

我有個朋友是做出口貿易的。

前兩天,和他聊天,說到一個有意思的事情。

他有個日本客戶,前段時間來中國。日本人喜歡喝酒,自然少不了推杯換盞。除了談生意,當然也會聊職場、生活。

這個日本客戶的工資今年可以說是「大豐收」。

這次他的夏季獎金,到手就有差不多60萬日元(3.1萬人民幣左右)。

日本發獎金,和我們有點不一樣,政府機關和大部分企事業單位每年都會發放2次獎金,一次是6月底7月初的「夏季獎金」,還有一次是12月的「冬季獎金」。

加上今年3月的日本春季勞資談判中,他的公司也答應了工會提出的漲薪要求。

工資漲,獎金漲。

不過,一深聊才發現,即使這樣,他的客戶也高興不起來。

絕大部分日本企業都會發夏季獎金

說到日本人的工資,最有意思的要算「春斗」。

這個「春斗」,指的是每年3月,日本工會組織起來與公司進行薪資談判,敲定新財年員工工資的調整方案。

工會很容易理解,主要是代表員工與資方去談判,爭取經濟利益和社會地位。

除了常見的企業工會,還有跨企業的行業工會。

1954年的時候,煤礦、私鐵、合成化學,電氣產業和紙漿業等行業的工會決定在第二年春天為了工資和獎金的增長而鬥爭。

隨後,金屬、電機、化工三大勞工組織也加入了進來。

之所以叫「春斗」,主要是因為發生在春天來臨的3月份,而且早期的時候,真的是雙方在斗。

一言不合就摔桌子,指著鼻子罵資本家,火藥味相當十足。

最瘋狂的一次曾出現在1974年,當時石油危機導致能源飆漲,日本物價飆升。

工會一看,這要是再不漲工資,日子就沒法過了。

最終鬥爭的結果,是平均工資漲幅達到了32.9%,創下歷史之最。

但好景不長,隨著90年代泡沫經濟的破裂,日本進入失去的三十年。

無論是工資還是物價,都沒有特別大的變化。

直到2023年,時隔30年後,日本人的工資終於有了大變化。

有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大公司在今年春季為員工加薪3.91%。

如此大的漲幅也創下了近30年來的最高水平。

而豐田前任CEO豐田章男截止至2023年3月底財年的薪酬為9.99億日元(約5000萬人民幣)。

這一薪酬相比2021年增長了46%,為豐田汽車歷史上的最高薪酬。

此外,「春斗」漲的不僅僅是工資,前面提到的獎金也有所增加。

像日本一般公務員的平均夏季獎金為63萬7300日元(約32990人民幣),比起2022年夏季獎金漲了5萬2500日元(約2700元人民幣)。

像首相岸田文雄,拿到的夏季獎金更是有560萬日元(將近29萬元人民幣)。

那日本企業員工拿了多少獎金呢?

根據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對121家大型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

大公司平均夏季獎金為95萬6027日元(約49489元人民幣),相比於2022年也有3.9%的增加,是1981年以來排名第3高的紀錄。

作為全球銷量最高的車企,豐田汽車就表示,對於員工,今年一次性支付的獎金數額將相當於6-7個月的工資。

至於中小企業,平均獎金並沒有那麼多,大體也在20-50萬日元之間。

不過,問題是,就算這樣,日本人的工資,在過去30年也幾乎沒怎麼實質性漲過。

1993-2023年這三十年收入的變化,對於中國人來說,感觸是非常明顯。

但對於日本人來說,過去的30年收入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2021年時日本的平均年薪為39711美元,相比1991年時的37866美元,只增加了1845美元。

換句話說,日本人早在1991年時,平均年薪就有27萬3436元人民幣。

而30年過去之後,如今平均年薪28萬6759元人民幣,累計漲幅還不到5%。

有人會說,日本是已開發國家,工資一直維持在高位很正常。

但實際上,法國、德國等其他G7國家的工資漲幅為34%。

同樣是已開發國家,卻依然維持著正常的工資上漲。

在7個最主要的已開發國家中,日本的年收入排名最低,甚至不如曾經的小老弟韓國。

為啥日本人這30年的工資壓根就沒漲多少呢?

首先,就是日本經濟沒有特別大的增長,因此被稱為「失去的三十年」。

這一點從GDP的增長就可以看出。

中國這30年GDP增長了約37倍!而日本只有可憐的1.5倍。

同為已開發國家的美國,有3.5倍的增長,德國也有2.4倍的增長。

經濟總體的停滯不前,導致收入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日本經濟連續幾十年的通貨緊縮。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講日本物價這麼多年來都沒有大變化。

多年的通貨緊縮,消費者的錢包不會受到衝擊。

收入與消費一直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員工自然也不會要求更高的工資。

在經濟增長緩慢的悲觀預測下,企業也不會將盈利收入用來提高員工待遇,反而將大量利潤轉為存款,或者海外投資。

去過泰國的人都知道,那邊滿大街跑的都是日本車。

不只是泰國,經濟學人雜誌稱,截止到2021年7月,日本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未完成的項目投資金額高達2590億美元!

日本在亞洲各國的現地法人共計約1.74萬家,東協十國的比例連續9年增加。

這種蓄水式的經營模式,好處是能相對平穩地度過經濟危機,避免大規模裁員。

日本目前還有很大一部分企業採用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制。

只要你不提出離職,公司一般不會裁員。

但為了保證困難時期公司的運轉,這些公司對於加薪也會非常謹慎。

如今,越來越多的日本公司,正在減少正式員工的數量,將相當多的工作交給非正式社員或兼職員工。

數據顯示,2021年,在日本總勞動力中有近40%的人從事的是兼職或者不定時的工作,這個比例在1990年時只有20%。

像這種非正式員工,收入相比正式社員還是要少不少,福利待遇也有相當大的差距。

根據東京都產業勞動局公布的數據,非正式社員2020年的平均年收入為362.9萬日元(18.7萬人民幣),而正式員工的平均年收入為441萬日元(22.8萬人民幣)。

今年日本工資有這麼大的漲幅,但大部分日本人還是笑不出來。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物價飛漲,工資上漲的那點幅度壓根比不過物價飛升的漲幅。

厚生勞動省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日本人實際到手的工資與去年同期相比還是減少了1.2%!

而且已經是連續14個月呈下降趨勢。

就連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都坐不住了。

他在上個月警告說,如果工資增長繼續落後於物價上漲,日本經濟將面臨滯脹風險。

他督促日本企業將工資提高到高於通貨膨脹的水平。

那麼,日本物價到底現在是什麼狀況?

從今年2月份開始,日本就有5000多種食品飲料陸續上調售價,這已經是2022年10月那次大漲之後的再次提價。

拿最常見的雞蛋來說,之前10個一盒的特價雞蛋還到過99日元,如今就算是特價也要299日元。

之前色拉油2300日元左右一桶,如今更是飆到了7000日元一桶。

消費者抱怨說:現在什麼東西都在一點點漲價,一些不是特別需要的東西只能等便宜的時候才去買。

而作為銷售方的超市,也有自己的壓力。

超市方面表示,商品提價實在是無奈之舉。

上游供貨商的供貨價就提高了2成。

有日本財經專家分析,此次漲價潮,是由多種因素疊加導致。

首先就是俄烏衝突,導致全球範圍內的能源價格暴漲,而能源價格暴漲又會引起電力成本的飛升。

有56.2%的企業表示,能源成本在上升。

日本某生鮮食品銷售公司社長秋葉弘道說:

我們店鋪營業肯定是非常需要用電的。
夏天的時候,冰箱的耗電量會更多。燈光照明對我們也很重要,所以現在經營很難。

不僅僅是企業,居民用電成本也在上升。

從6月1日開始,日本標準家庭用電的價格漲幅在14-42%。

日本經濟產業省5月16日公布的標準家庭用電漲價幅度,北海道電力為21%,東北電力為24%,東京電力為14%,北陸電力為42%,中國(日本地域中的一個大區域概念)電力為29%,四國電力為25%、沖繩電力為38%。

更悲催的是,科學家發現,從氣溫和海洋表面溫度來看,剛剛過去的6月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

而這僅僅是「預熱」。

面對越來越熱的夏天,我朋友一個月的電費竟然要3萬多日元(約合1500多元人民幣),直呼空調都要開不起。

此外,物價飛漲的另外一個推手,就是日元貶值。

日元貶值雖然有好處,那就是能吸引更多外國人來購買日本產品。

比如豐田汽車受益於日元貶值,銷量就非常不錯。

但對於更多的日本人來說,則是弊大於利。

日本所消費的小麥約9成來自進口,日元貶值後,進口價格上漲18%,國內的麵包、拉麵、點心與小麥相關的食品價格紛紛上漲。

有專家指出,目前日本面臨的通脹屬於成本推動型通脹,這讓很多企業陷入經營困境。

消費者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導致消費意願被進一步壓制,令復甦乏力的日本經濟進一步承壓。

當最後結束聊天時,我問起我這個朋友:

發的這些獎金怎麼處理,是不是要帶著老婆孩子去搞個海外旅行?

他說要等到7月孩子放假後,全家一起去一趟大阪的環球影城。

原來,日本環球影城自8月11日起,將單日門票「1Day Studio Pass」的成人最高票價提高到1萬零400日元(含稅,約合人民幣538元)。

這是日本環球影城門票首次超過1萬日元。

剩下的錢還是要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如今他入職日本公司也有30多年,工資卻並沒有漲多少。

我那個朋友還說,他那邊有的日本客戶也有切身體會,泡沫經濟時期,掙錢容易,花錢也超級爽,紙醉金迷。

不但爽,而且預期好。

當時很多人的消費就是建立在了一種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的預期之上。

各種花天酒地,房貸車貸都一股腦地上槓桿。

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

當地人直到遇到了後面的泡沫破滅、經濟危機、30年基本不變的工資才明白:

未雨綢繆才是真。

日本生命的調查報告顯示,有31.1%的人選擇將此次夏季獎金存起來,16.1%的人選擇貼補家用。

大部分日本人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泡沫經濟時期,日本人的享樂生活

夢幻的泡沫,總會破滅。

剩下的只能是為先前的癲狂買單。

這樣的教訓,看起來很簡單。

可是,往往都要領教一番,才明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47cc554ffdb875994da44e503171d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