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位媽媽私信我說,這個暑假,因為自己和孩子爸爸是雙職工,必須要天天上班,家裡8歲的女兒和電視機徹底交上了朋友,各種動畫片,翻來覆去的看。家裡老人也管不住孩子,只求孩子健康無憂不鬧人就好,所以對孩子的策略就是「好吃好喝,好好呆著不闖禍」就行。
作為媽媽的,心中怎麼會不著急?雖然各種方法都用了,各種招數也想了,可是斷網了還有有線電視,這麼熱的天也不能斷電吧?天天布置作業,被孩子一句「我不會啊」給堵了回去,讓她上網課吧,網絡世界更精彩;讓她外出玩吧,且不說天氣炎熱,就是父母本身也不放心啊!……
嘆口氣,總是難逃「鞭長莫及」的現狀,也只好聽之任之了。動畫片究竟好不好?對孩子的影響大不大?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孩子遠離電視呢?
其實,就動畫片的本質來講,對孩子的影響也是要一分為二來看待的。
積極的方面
1、動畫片的視覺效果帶給孩子快樂
動畫片的視覺造型往往不拘一格,根據孩子的喜好和作者的想像而特意設計、構造出來的。可以說動畫片的主角往往是來源於生活又不拘泥於生活原型的一種突破。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思維發展決定了他們對世界萬事萬物的認知,都會帶著「同化」的童稚色彩,那麼動畫片中的視覺造型天馬行空的想像就完全符合了孩子的認知標準,讓他們體驗到無窮的快樂。
而動畫片本身節奏快、色彩豐富、動感十足的展現,更是孩子喜聞樂見的。
專家指出,視覺和聽覺的成熟水平和敏銳程度關係到人的思維能力的高低,兒童時期接受到良好的感官訓練和刺激是日後智力發展的基礎。
2、動畫片鮮明的主題和豐富的內容帶給孩子快樂
現在市面上很多動畫片的主題都非常鮮明,主角往往有著固定的形象和鮮明的性格特徵,並且很少是單打獨鬥出現了,團隊的力量才動畫片中尤為明顯。
所以鮮明的主題能夠讓孩子注意力分外集中,圍繞一個中心開展思維活動,對於孩子思維結構的構建、邏輯框架的確立都是非常有益的。
另外,現在動畫片的內容也包羅萬象,但凡是孩子們想要找到的,喜歡的,都能夠在動畫片的世界中尋找到。從宇宙、地球、山川、河流到科技、軍事、人倫、藝術,無所不涉。把各個領域的一些基本知識、原理用這樣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現給孩子,不僅讓孩子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生活,還為他們的成長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
3、動畫片的童趣化和豐富的情感帶給孩子快樂
動畫片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其天真可愛的浪漫氣息,讓孩子喜歡,而其內在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往往讓成人不自覺沉浸其中。
若孩子在動畫片中得到的是一時的快樂,那麼很多動畫片則能夠帶給成人一絲寧靜、一絲反省、一絲沉澱。
負面影響
雖然動畫片是為了孩子而設計的,也是符合孩子的審美和智力發展特徵的,但是世界萬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動畫片也難逃這個定律。
長時間看動畫片,會造成孩子的視力不可逆轉的傷害,而動畫片的內容,也有可能會帶給孩子思維發展的局限性甚至是消極的影響。
1、真假難辨
孩子成長過程中,其思維、情感發展是需要真實生活體驗的,而動畫片則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礎上想像出來、並且刻意展現出來的。
所以,孩子長時間的沉浸在動畫片中,相反錯過了真實世界的日月星辰、花開花謝,損失不可謂不大。
另外,他們還可能會因為長時間的沉浸在動畫的世界,而忽略了現實的生活,比如盲目地認為,人是可以像動畫片主角一樣永遠存在的,哪怕從樓下跳下去,哪怕做各種危險的動作,都是可以的。這樣的悲劇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2、固定思維
孩子是通過吸收各種生理、心理和文化的經驗作為原材料,並從大量的原材料中抽象出思維框架和邏輯結構,從而達到思維的構建的。
這個過程中,原始的積累非常重要。而孩子若是一味沉浸於動畫片中,認定這個世界上好人一定聰明熱情洋溢,而壞人註定猥瑣蠢笨至極,這就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狹隘的。
所以,對於孩子看動畫片這件事情,父母不能完全聽之任之。
首先要在時間上有所限制,即便是父母不在身邊,孩子的自制能力又比較差,但是強硬的要求和逐漸的調整,總是可以有一些效果的。這對於孩子的視力也有幫助啊!
其次父母要了解孩子所看的動畫片,提前搜索一下內容,引導孩子講一講,幫助孩子對其故事情節有一個準確的認識,而不是痴迷於內容本身。
第三父母的下班時間和周末時間,不妨多陪伴孩子,一起外出遊玩,一起做做手工,一起下下棋唱唱歌講講故事看看書。這樣當父母上班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在家裡繼續完成未完成的手工、打造玩具新玩法,也可以自己聽一些好聽的故事或者編一些好玩的故事回頭講給爸爸媽媽聽……
幫助孩子走出動畫片的方法有很多種,若是偏偏使用作業和習題來要求孩子,還真的是最沒有效果的一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