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黃河路被擠爆背後

2024-01-13     中國新聞周刊

原標題:上海黃河路被擠爆背後

上海黃河路被擠爆背後

近日,電視劇《繁花》迎來了大結局,繁花眾生的故事暫時落下帷幕。而螢幕外,從開播起,這部歷時6年籌備、3年拍攝製作的電視劇多次衝上熱搜,不僅喚起了老一代人對於上海的回憶,同時也帶動了眾多劇迷、書迷的上海旅行熱。

電視劇《繁花》中黃河路視頻截圖

如今,打卡《繁花》劇中同款景點已經成為旅遊熱潮。例如,和平飯店的英國套房即便漲價到1.68萬元一晚,也一房難訂;劇中「至真園」所在地的「苔聖園」年夜飯更是一桌難求,包房預訂已經排到半個月以後。此外,排骨年糕、雞腳爪、定勝糕等《繁花》里一眾上海美食,也受到了市民遊客的熱捧。

多家在線旅遊平台的數據顯示,隨著《繁花》的熱度不斷攀升,上海的旅遊熱度也顯著上漲。

同程旅行數據顯示,2023年12月27日至2024年1月5日,和平飯店旅遊搜索熱度環比上漲415%。除了和平飯店,其他劇中出現的酒店,如上海國際飯店搜索熱度環比上漲61%,上海花園飯店熱度環比上漲55%。另據攜程平台數據,《繁花》開播至今,上海私家團和跟團游產品的預訂單量分別環比增長75%、30%。

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特聘專家王笑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影視劇對旅遊目的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可以為目的地帶來新的關注和流量,從而推動整個旅遊產業的發展。

深圳大學旅遊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傑武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談到,通過影視作品帶火相關城市已經成為常態,但沒有熱度會永遠持續,流量的加持只是機遇。因此,如何在熱度消退後保持旅遊業的持續發展是其要面臨的一大挑戰。

興衰黃河路

作為《繁花》中多次出現的重要地點,人們重新關注起了上海黃河路。

市民紛紛打卡黃河路。中新社發 嚴大明 攝

「我們小時候,只有很重要的日子才會來黃河路下館子,後來這裡突然沒落了,和尋常的街道變得沒有兩樣。」在上海從事金融行業的周帆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周帆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小時候從他家到黃河路,步行只需十多分鐘,即便成年後多次搬家,也始終住在黃河路附近。「黃河路是上海人的臉面,過去誰家的親戚來上海,即便吃不起黃河路上的館子,也會帶去轉一轉。」

關於黃河路的介紹,《繁花》第十集第10分鐘的旁白有這樣一段話,「1993年的黃河路,755米長的一條街,開了一百多家飯店,每天晚上吸引著無數大款來這裡消費,單單這一年,數以幾十萬計的洋酒灌進這些上海喉嚨。」

黃河路築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初名東台路,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稱派克路(Park Road),1943年才改成了現在的名字。

黃河路與美食的淵源,和1992年一封外地來滬出差幹部的來信有關,信中反映南京路附近飯店太少,排隊的人還多,沒有地方用餐。此信引起了當時黃浦區人民政府的重視,遂開始黃河路美食街的改造建設。1993年9月30日,「黃河路美食街」成立,彩色燈牌矗立於路端,美食街建成初期有餐飲店41戶,其中個體餐廳8戶。

1995年,黃河路美食街開始進入發展期,電梯、大型招牌、霓虹燈、廣告燈箱等陸續出現在街上,霓虹閃爍,猶如一個「小香港」。據當年統計,1996年到訪黃河路的中外賓客達100多萬人次。

對於黃河路的盛極而衰,2021年出版的《上海市志·服務業分志·商務和居民服務業卷(1978-2010)》中的專記《上海三條美食街:乍浦路、黃河路、雲南南路》作了一些分析。文中認為,黃河路興起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開放搞活的大潮中,衰落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紀之交,黃河路的營業壓力劇增,曾出現當街拉客、惡性打折等現象,各家飯店自發成立的「黃河路美食街行業協會」也無良策。

2003年「非典」疫情使黃河路再遭重創,店鋪減少到二三十家,一些飯店多次易主或改做小吃店、外貿店、旅館。不少業主分割鋪面,租給多家小店,導致產權複雜、業態凌亂,營業環境越來越差。該文將黃河路的盛極而衰總結為四大特徵:特色菜品不再鮮明、硬體設施老舊、功能過於單一、房租和人力成本不斷上升。

曾經「沒落」的黃河路,應該也未曾想過有一日會因為一部劇的爆火而再次引發關注。

1月9日,有網友在網上發帖稱,黃河路因為打卡拍照的遊客過多,不得已裝上了紅綠燈。此外,「造謠生事者」也嗅出了「商機」,以至於「繁花Citywalk(城市散步)收費3公里520元」的傳言,連續多日登上熱搜。

「繁花效應」在上海持續,黃河路增設臨時紅綠燈確保道路暢通。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不過,在周帆看來,即便黃河路因為《繁花》再現人頭攢動的景象,但和三十多年前還是沒法比。「那時候的人比現在還要多,夜裡兩三點路上都很熱鬧,還經常有香港明星來站台。」

新的挑戰與機遇

作為劇中故事的另一重要發生地,上海老牌五星酒店和平飯店也再次走紅。

和平飯店位於南京東路,酒店本身是上海外灘建築群的組成部分,從酒店窗外可看到東方明珠電視塔。

和平飯店曾有「遠東第一樓」之稱。1929年,一位英籍猶太人在上海外灘建造了一座飯店,並命名為「華懋飯店」。90多年過去,如今它以「和平飯店」的形態依舊屹立在外灘邊上。

上海和平飯店門頭成遊客熱門打卡地。中新社發 王岡 攝

上海作家陳丹燕在她的《成為和平飯店》一書中如此寫道:「沒有一座紀念碑,能比和平飯店更勝任來做上海的紀念碑。以一種大飯店開放的,單純的,見多識廣的方式,勾連與證明一個個滄海桑田的舊時代,這是任何一座單純的紀念碑都無法比肩的豐富與真切。」

可以說上海灘的風雲故事,百年來的名士風流,都被凝縮在了這裡。

《繁花》劇中出鏡率極高的和平飯店英國套房成了「熱門產品」。

中國新聞周刊在攜程平台上搜索和平飯店時發現,「72號英國套房」已更名為「英國繁花套房」,一晚的價格從15930元漲到了16888元,周五、周六價格需加2000元,春節要加6000元到22888一晚。截至1月11日,到春節前所有周末時段房源都已售罄。

中國新聞周刊從美團、大眾點評了解到,該飯店根據《繁花》打造的下午茶和晚餐在近期較為火爆,「售價1700元,每日零時在平台上限量發售,上線即被搶空」。

和平飯店前台工作人員表示,該套餐每日供應20份,中午和晚上各10份,要提前打電話預訂,目前預訂的人較多,已經訂到十多天之後了。

與此同時,排骨年糕、雞腳爪、定勝糕等《繁花》里一眾上海美食,也跟著「水漲船高」。據美團外賣數據,《繁花》開播以來,排骨年糕成為平台搜索頂流,搜索量暴漲937%、外賣訂單量周環比增長300%,泡飯外賣訂單量也暴漲150%。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雲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影視劇對旅遊的帶動作用是持續的,即使隨著時間的推移,旅遊熱度可能會下降,但影視迷們仍然可能會因為想要追憶劇中場景而再次前往這些地方。這種現象可以被解釋為一種移情作用,即觀眾在遊覽實地時會情感上投射自己在劇集中的體驗,從而增強了他們的旅遊體驗。

王笑宇認為,當下人們對於旅遊的期待,更加重視整體的場景和主題IP所帶來的體驗和活力。同時,隨著中產階級和高凈值人群的增長,消費升級的趨勢也日益明顯。這導致了消費降級和消費升級的兩極分化,對旅遊產業的發展和產品設計都意味著新的挑戰與機遇。

提升文旅產業核心競爭力

一部劇帶火一座城,近年來,影視作品的熱播帶動文旅產業發展的例子頻現。

2023年1月,張譯、張頌文主演的電視劇《狂飆》熱播,使得全國觀眾的視線聚焦到了該劇取景地廣東江門。據同程旅行數據顯示,《狂飆》開播後,江門搜索熱度月環比增長近130%,開平碉樓文化旅遊區訂單量較《狂飆》開播前增長近5倍。

《狂飆》對江門文旅的帶動作用還出現了「長尾效應」。以2023年國慶假期為例,江門在8天長假中共接待遊客501.3萬人次,旅遊收入達28.8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0.49%和156.77%。吃豬腳面、探訪經典騎樓……跟著《狂飆》游江門,打卡劇中經典和同款美食,是大部分遊客來到江門的明確目標。而此時距離《狂飆》收官,已有8個月的時間。

回到《繁花》本身,其是否能延續黃河路的繁華,恢復和平飯店往昔榮光,為上海旅遊增添新的人文元素?劉傑武認為,雖然經典的影視作品會在短時間內對相關場景或劇中美食產生追捧效應,但這種影響往往持續性不足。不斷湧現的新爆款作品會削弱舊作品的影響力,導致其帶動效應下降。

他指出,雖然經典場景、景區、酒店、美食等可以趁著作品的熱播期提高影響力,甚至提高價格,但需要清楚這種熱度會逐漸退去,流量加持只是一時機遇,核心問題在於需要提升城市自身的文旅品牌競爭力。

此外,劉傑武還提到,有些地區可能會試圖將影視劇中經典場景打造成旅遊景點,這涉及影視劇IP向現實景區轉變的問題,涉及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景點景區開發等問題,需要專業統籌。「畢竟從影視作品到真正能夠適合運營的景點景區,還有許多專業問題要解決。」他說。

王笑宇提醒,某一旅遊目的地火爆後,需要注意旅遊過度發展可能會對當地社區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這可能表現為擠占公共資源、影響居民生活,以及過度傾斜的旅遊資源對其他產業的影響。因此,需要從主客共享的角度出發,促進文旅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協調發展,保護當地歷史文化傳承,維護社區的和諧發展。實現旅遊與其他產業的協同共進,避免強占資源擠壓其他產業,實現商業化和非商業化發展的平衡。

作者:陳淑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3911bfa2d9e0909c8f420bb1c2f77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