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為本,「創新」為道|四十載初心不變,上汽大眾依然年輕

2023-06-19     車動力

在汽車行業,有一個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詳的詞——「大廠」。

那麼,何謂「大廠」?

有歷史、有底蘊、有文化、有實力、有技術、有銷量、有地位、有影響力……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縱觀國內的一眾車企,哪些又能當得起這「大廠」二字?

在不少業界人士和廣大消費者眼中,「上汽大眾」或許是最容易在第一時間就想到的那個「標準答案」——畢竟,在其創立至今近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守正」與「創新」始終都是它時刻銘記、且全力踐行的「初心」。

初創歲月

從無到有、從「0」到「1」——正是因為「創新」,才讓上汽大眾得以橫空出世;「守正」,則最終造就了中國汽車零部件和整車生產體系的全新局面。

1978年10月,中國機械代表團訪歐,與時任大眾汽車集團董事長斯密特先生開始洽談合資建設轎車企業事宜,也由此開啟了中德合作的序幕。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自然會面臨更多挑戰。在歷時六年的30多次談判中,法律文件的滯後、國內政府行政機構的壓力、社會輿論導向等都成為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同時,談判過程也對在中國建立、完善一個對外開放體系產生了強大的推動作用。

首當其衝的,就是合資的法律依據。在中德雙方談判初期,我國尚未有嚴謹、細緻的合資相關法規,也讓雙方之談判陷入了「無法可依」的瓶頸。為此,中央聽取了中德談判代表的意見,快速起草、並細化法條,推出了我國首部《合資法》。

可以說,上汽大眾這一合資項目的談判過程,為我國後續汽車、乃至其它行業的合資/合營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實例和經驗,也成功扮演了改革開放、開拓創新的先鋒角色。

圖註:1983年4月11日,第一輛桑塔納駛下流水線

早在上汽大眾正式簽約前的1983年4月11日,中德雙方就以合資形式在上海汽車廠生產出了第一輛汽車——桑塔納。1984年,上汽大眾正式簽約奠基,中國汽車產業的全新支點也由此誕生。

圖註:1984年10月12日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奠基儀式

然而,在桑塔納生產早期只有輪胎、喇叭、天線和標牌真正實現了國產,其餘零件則均為進口後裝配,國產化率不足3%——與其說是「生產」,不如說是「組裝」。如果無法提升國產化率,中國的汽車生產、製造技術就無法真正實現飛躍。

1988年,「國產化基金」正式設立,根本性解決了零部件企業引進技術與設備的經費問題。同樣是在1988年,105家零部件配套企業、6所高校和7家科研院所的成員齊聚,成立了「桑塔納共同體」。

圖註:1988年7月1日,「上海桑塔納轎車國產化共同體」成立

自此,桑塔納的國產化不再是一家企業的事,而是整個城市、甚至中國汽車產業的共同目標。有了政策扶持與資金支持,大批零部件企業開始脫胎換骨地成長。

甚至到了後來,只要是質量標準獲得上汽大眾認可的零部件,其它廠家就視為「免檢產品」,而予以直接採購。

圖說:1985年3月20日,上汽大眾第一次董事會在上海召開,組成第一任執管會

在企業內部,上汽大眾則從德國大眾聘請了20多位退休工程師,對零部件生產進行培訓、指導,並嚴格遵循德方的「六道關口」——即入門關、首件樣品關、工裝樣品關、質量保證體系評估關、批量供貨關和正式供貨關,實現了零部件國產化100%合格。

與此同時,如果國內零部件企業想成為上汽大眾的供應商,就必須按照德國標準重新改造,其零部件經過德國標準測試後才能通過考察。可以說,上汽大眾不僅堅持了對自身的高標準,也正式送走了中國汽車產業的「敲敲打打」時代。

圖註:桑塔納流水線

通過桑塔納的國產化過程,中德雙方合作夥伴共同建立了400多家高質量的零部件企業。它們不僅成為了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體系的核心,也為國內汽車產業的全新發展打下了基礎。

1992年1月28日,慶祝累計生產10萬輛桑塔納轎車活動

敢於創新、開拓進取,讓上汽大眾得以成功誕生;嚴於守正、追求品質,終有了自上汽大眾而始的、高標準、高質量的中國汽車零部件與整車生產體系。

轉型年代

從「有」到「強」、從「1」到「2」——「創新」,讓上汽大眾再次迎來了蛻變和升華;「守正」則讓其真正做大、做強,「品質標杆」的業界地位也因此而牢不可破。

進入21世紀,中國於2001年正式加入了WTO,並進一步擴大開放、與世界接軌——由此,上汽大眾也迎來了新的挑戰。隨著眾多國際知名汽車品牌相繼進入中國,不僅為國內汽車市場引入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更為激烈的競爭。

面對市場與消費者的全新需求,上汽大眾再次高舉起了「創新」大旗,並在技術開發、生產布局和營銷體系等各領域全面開展優化轉型,在為公司發展注入全新活力的同時,也走出了合資車企面向中國、走向世界的獨特發展道路。

圖說:1999年11月3日,擴建後的上汽大眾技術中心落成啟用

考慮到中德消費者對座駕的不同需求,以及兩國道路建設情況的不同,此時的上汽大眾已不再滿足於全盤照搬德國技術,而開始聚焦研究中國消費者的用車場景與需求,並從技術引進、聯合開發走向本土研發、全球聯合開發。

1999年的世紀之交,上汽大眾為中國消費者帶來了一份「新千年禮物「——B級轎車PASSAT帕薩特。

圖註:1999年12月15日,上汽大眾PASSAT下線

當時,PASSAT在海外已好評如潮。進入中國市場後,上汽大眾對它的車身進行了加長,不僅更符合國內消費者之審美,其內部空間亦明顯提升,並由此風靡市場——最終,加長版帕薩特在中國市場大獲成功,也帶動了各大車企爭相仿效、加長車身的風潮。

圖註:2000年10月,上海上汽大眾銷售有限公司成立

2008年,上汽大眾第一款真正意義上自主研發、設計的產品——朗逸正式問世,也開創了中國汽車合資企業自主研發的全新模式。凝聚上汽大眾對國內消費需求洞察、且深受國人青睞的朗逸家族歷經不斷煥新,至今仍是領跑國內轎車市場的熱銷車型之一。

隨著產品持續熱銷,上汽大眾開始聚焦高質量擴大產能。從2008年開始,它就在全國範圍內布局生產基地,並逐步在南京、儀征、寧波、烏魯木齊和長沙建設工廠,進而形成了「以安亭為中心、輻射長三角,走向中西部」之格局。

通過建設多家新廠,上汽大眾也將大眾汽車集團的高水平製造工藝與嚴苛質檢標準引入國內,在形成「標準化」製造的同時,也確保了從每個工廠、每條生產線下線的每輛汽車都具備統一的高品質。

與時俱進、大膽創新,讓上汽大眾走出了合資車企的獨特發展道路;品質為重、守正為先,也讓上汽大眾旗下車型成為了汽車行業和消費者心目中「可靠、安心」的代名詞。

全新紀元

從「強」到「新」、從「2」到「無限未來與可能」——「創新」,仍然是上汽大眾這家「大廠」在面對外部巨大變化時的強大內驅動力;「守正」,則讓它可以始終堅持「做對的事」,並「靜待花開」。

隨著「新能源浪潮」洶湧而至,汽車產業迎來了百年未有之變局。清潔能源、人工智慧、5G……隨著越來越多前瞻技術融入這一產業,汽車也正從傳統意義上的「座駕」向著「多功能移動出行終端」轉變。

圖說:2019年,上汽大眾新能源汽車工廠在上海安亭落成

面對新一輪市場需求,已深耕國內車市近四十年的上汽大眾再次發揮汽車行業「風向標」作用,通過積極布局新能源車領域,繼續為國內消費者帶來超越期待的全新產品。作為大批量生產純電動車的合資車企引領者,上汽大眾正在轉型道路上加速前行。

2019年,上汽大眾以大氣魄、大手筆專門興建的新能源汽車工廠在上海安亭落成,其項目總投資高達170億元。作為一家集智能製造和節能環保為一體的現代化標杆工廠,它將生產基於大眾汽車集團MEB平台所打造的各款純電動車。

圖註:第2300萬零一輛下線車——ID.4 X

不同於其它諸多合資車企的步履躊躇,MEB平台是專為大規模生產純電動車而開發的模塊化平台。因此,它能帶來更動感的車身比例與更寬敞的車內空間,以及具備極強擴展性的電池組。基於這一全新平台,電動車的生產、製造將更具規模效益和經濟性。

從2021年3月開始,大眾品牌旗下的ID.4 X、ID.6 X與ID.3三款重量級車型在短短七個月時間內即先後密集上市,不僅完成了上汽大眾「ID.元年」之產品布局,也彰顯出上汽大眾面對全新時代「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強大實力和深厚底蘊。

2023年4月,入市剛剛兩年的上汽大眾ID.純電系列車型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又一個「里程碑」——在累計銷量成功突破12萬輛的同時,它更穩居國內合資品牌電動車領域的銷量冠軍「王座」。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上汽大眾當然仍是「新人」。不過,傳承自大眾品牌的強大品質基因,以及多年來所堅持的「守正」企業精神,無疑是它有別於諸多競爭對手的兩大「利器」。入市兩年來,ID.純電系列車型已憑藉其出色表現逐步積累了上佳的用戶口碑。

自上市至今,累計銷量已超過12萬輛的ID.純電系列車型從未發生過一起自燃案例——這,不正是最好的「說服力」?

再看「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用戶滿意度指數(NEV-CACSI)測評結果」,上汽大眾旗下的ID.3與ID.4 X分別斬獲純電動緊湊型轎車和純電動緊湊型SUV「滿意度冠軍」。其中,後者更是已連續兩年攬得該項殊榮。

與此同時,ID.純電系列車型所具備的電池包全方位安全設計、338項品牌標準電池安全驗證、真實續航里程表現與德系品質工藝等,都大大提升了用戶對「電動出行」的信心,並廣泛受到第三方認可。

以ID.4 X為例,該車曾榮膺中保研「C-IASI測評新版測評規程」之「All Good」評價,完美展現了ID.純電系列車型的「品質真實力」——有這樣「靠譜」的品質和口碑「打底」,它們的銷量持續提升當然不是問題。

擁抱變局、主動創新,讓上汽大眾於新能源時代再一次成為了國內合資車企中當之無愧的先行者與引領者;不忘初心、守正為本,也讓上汽大眾旗下的ID.純電系列車型一如既往贏得了消費者的莫大信任。

【車動力說】從默默無聞的小規模產業到世界最大汽車市場,從手工作坊式的「敲敲打打」到每60秒即下線一輛新車——四十年間,中國汽車市場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守正」為本,「創新」為道。多年來,上汽大眾始終陪伴國內車市與消費者共同發展、成長;同時,持續自我革新、加速開拓——可以說,這家車企的每一次轉型和升級,都為消費者帶來了更滿足需求、且更具品質的產品。

展望未來,大眾汽車集團已發布了「2030 NEW AUTO」戰略,將持續探索軟體、電池、充電設施與移動出行解決方案,並推動汽車行業向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發展。

在中國市場,上汽大眾也將積極擁抱前沿科技,並以誠意和活力回饋用戶,與中國汽車行業共同繪製充滿美好前景的未來出行藍圖。

「守正」、「創新」,將是這家「大廠」永葆的本色——歷經四十載,「初心」不變,依然年輕的上汽大眾時刻「在路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2ca7d87a5862e3931f60e4f939b25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