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投AIGC的VC開始後悔了

2023-04-06   投中網

原標題:第一批投AIGC的VC開始後悔了

01

「被GPT-4震懾之後,VC覺得之前投的AIGC項目會被插件替代,快要黃了。」這是我的朋友Ethan最近關注到的現象。雖然話里有幾分戲謔,但我一想,有幾分道理啊。

當然了,被震懾的不只是投資人。特別是過去一個月,每天醒來我們都會發現科技又前進了一大步。面對如此強大的AI語言模型,我們難免會失去一部分對世界的掌控感。有人在新世界大門前驚惶不安,有人仍在舊世界裡處之泰然,弄潮兒興奮地積極擁抱新技術,那些嗅覺靈敏的人都靠信息差小賺一筆了。至於VC,已經迅速達成了共識——這無疑是一個比Web3和元宇宙更靠譜的風口。

按那位朋友的說法,「說得上來的頭部美元機構基本上都在看AIGC,只不過認知的坐標系沒有完全形成,關於該投什麼、不該投什麼,還沒看得特別分明」。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有必要梳理一下AIGC產業鏈。總體而言,AIGC產業由上游的數據服務產業、中游的算法模型產業和下游的應用拓展產業三部分構成。在ChatGPT引領的新浪潮之中,不同屬性的機構看重的標的類型並不完全一致。

比如,在此前的採訪中,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告訴我,底層的晶片公司是他們更關注的方向。

明勢資本合伙人夏令則告訴我,他們主要關注三類公司:

一是像OpenAI一樣專注於大模型的公司;

二是既做大模型,又做直接應用垂直一體化的公司,如Midjourney;

三是調用大模型API的公司,基於大模型重點開發具體場景的AI應用公司,如Jasper。

技術日新月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機構的投資偏好也在這場無限遊戲中隨之發生變化。

ChatGPT問世之前,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內的AIGC概念創業公司迎來了資本的追捧。那時VC押注最多的還是下游應用層公司,原因不難理解,畢竟大模型燒錢,這類項目能在短期內看到盈利的可能;

在ChatGPT橫空出世之後,以王慧文、王小川、李開復等大佬下場創業為標誌,美元基金開始競逐大模型公司,排隊看有沒有機會拿到這些公司的份額;

上個月,GPT-4問世,還開放了插件,VC的心態又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種典型的擔憂是:是不是所有垂類的應用公司都會被基於GPT-4插件的生態取代?之前投的項目會不會黃了?今後還要不要看?GPT-4已經發布了,我還要投基於GPT-3的應用嗎?

問題暫且沒有確定的答案,投資人已然陷入進退兩難的狀態里。我聽說,他們現在正處於找頂級科學家和利益相關方驗證自己猜測的階段。

02

進一步討論之前,不妨讓我們回顧一下最近一個月里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術進展。

3月15日凌晨,OpenAI發布GPT-4,和ChatGPT用的GPT-3.5相比,這一最新語言模型支持文本和圖像輸入功能,文字輸入限制提升至2.5萬字,回答準確性顯著提高,在生成歌詞、創意文本方面的風格更加多變。

3月17日凌晨,微軟宣布為Microsoft 365應用程式和服務推出一款新的AI驅動的Copilot,幫助人們生成文檔、電子郵件、演示文稿等。Copilot由最新的GPT-4提供支持,允許Office用戶召喚它在文檔中生成文本,創建PowerPoint演示文稿,幫助使用Excel中的數據透視表等功能。更早之前,谷歌也宣布將把AI技術整合到Gmail電子郵件和Google Docs文檔等辦公應用中。

3月20日,谷歌推出聊天機器人Bard,與OpenAI的ChatGPT展開競爭。緊接著,Open AI發布了ChatGPT的插件,它能幫助ChatGPT訪問最新信息、運行計算或使用第三方服務。OpenAI首批開放可使用的第三方插件包括Expedia、FiscalNote、Instacart、KAYAK、Klarna、Milo、OpenTable、Shopify、Slack、Speak、Wolfram、Zapier,涵蓋旅行、購物、航班住宿出行、餐飲與外賣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ChatGPT插件化意味著什麼?

中金最近發布的研究報告表述得很清晰:ChatGPT插件可能成為AI時代的核心入口,從大模型技術賦能者轉向平台經濟生態入口卡位。這一方面體現為可以接入應用、賦能應用,另一方面可以調用應用、操作應用,以大模型兼具「作業系統」角色,加速海外生態中與其他應用層的精細化分工。

按我的理解,「接入應用」是對外的,指向的是一些傳統業務公司通過引入AIGC工具提升生產力,微軟的Copilot搭載GPT-4即為一例。「調用應用」則是對內的,人們可以通過各類插件在和ChatGPT對話的過程中完成訂票、購物、叫外賣等事項。結果是,通用大模型藉助插件構建起了直接面向終端用戶的細分場景,這勢必會衝擊到一部分原來做純應用層的創業公司。

ChatGPT點亮iphone時刻,但應用商店和App可能不存在了。

以明星項目Jasper為例,這是一家基於GPT-3的API構建應用的SaaS企業,它能幫助企業和個人用戶撰寫營銷文案。ChatGPT問世之前,Jasper一度是創投圈的寵兒。去年10月,Jasper獲得1.25億美元A輪融資,估值達到15億美元,過去一年的總收入更是達到7500萬美元。

但現在,這隻獨角獸的未來陷入陰霾之中。最近投研機構「海外獨角獸」的一篇文章給出了消極的結論,認為Jasper在早期荒蠻的GPT生態中抓住了機會,但在AIGC應用湧現的今天,它將不再是決定航向的領航人。

一些投資者認為Jasper沒有自己的特有模型,並不存在技術壁壘;ChatGPT的易用性和低收費將給 Jasper 的定價帶來極大壓力;Notion、Office和Hubspot對於AIGC的積極擁抱將很可能讓讓Jasper的市占率急速下滑,關閉了建立場景和產品壁壘的時間窗口。

「推出插件之後,ChatGPT會取代Jasper一類的應用層公司嗎?」我使用ChatGPT支持的New Bing提問,它給出了一個很完整、妥帖的開放性答案——這取決於用戶的需求和偏好。

前景不明的Jasper已經讓國內的一部分投此類項目的機構產生危機感了。

「如果應用的場景只需要用到一個高中生的知識量,插件很容易替代專門的應用,比如說做一個PPT,寫一個策劃案,或者是規劃一個旅遊路線。但如果是做to G、to B或者是針對垂直行業里的C端用戶,這些公司很難被插件替代。」FA黃曆認為,這可能是現在真正的投融資機會,此類水下項目僅他知道的有十幾家。做農業、醫療、教育等場景需要精準的垂類知識,這需要專業的創業公司基於大模型,投喂行業知識,訓練形成場景化、定製化、個性化的小模型,並提供最終的產品。

國內已經出現了此類垂直行業的公開融資案例——醫生AIGC運營服務商萬木健康最近宣布完成由羽醫健康獨家投資的戰略融資。這家公司將AIGC生產的內容應用於診前、診中、診後等環節,以超寫實醫生數字合成視頻為主要呈現形式,同時覆蓋音頻、插圖和文字等多模態。一位在朋友圈轉發這條消息的醫藥投資人告訴我,他也在密切關注AIGC在醫藥細分領域的落地和應用。

03

該怎麼描述當下VC投AIGC的處境呢?

一面是抓不住的大模型。剛成立的明星項目競爭激烈,但這些創業公司能否跑過百度、華為這種有著多年技術積累的大公司還是未知數。比如,Ethan的觀點是,現在開始做的都沒戲,「百度做得再不盡人意也是從四年前就開始投入大模型研發了」,而大模型是一個贏者通吃的領域。

一面則是越來越難分辨的應用類公司。針對那些基於細分場景的AI項目,投資人得判斷這些公司是不是蹭AI熱點,亂造概念,還需要大量時間去研究細分場景,明確技術在場景中的價值,這要求他們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和理解力。如果是做純to C的應用,投資人還不得不考慮隨時可能收緊的政策紅線。

一級市場看似熙熙攘攘,但現在受益最多的卻是二級市場的ChatGPT概念股。那廂,周鴻禕離婚,給前妻分了4.47億股股份。今年收穫多個漲停板後,三六零的最新股價較年初漲幅超200%,按4月4日收盤價計算,這筆股份市值達到近90億元。天價離婚惹得三六零董秘在朋友圈澄清,「不減持!不減持!!」這怎能不令一級市場的投資人感慨,熱鬧啊,終歸都是別人的。

但那不妨礙AIGC仍然在國內創投圈激起一波又一波的聲浪:大佬下場,在上一波AI創業中失利的人敲響戰鼓,投資人則忙著四處參會和找項目。

最近我和一些投資圈的朋友聊天,一種普遍的感受是:一季度一級市場的投融資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大家本以為疫情政策變化後市場行情會好很多,但投資人看似忙碌,眼裡的優質資產卻不多,創業者呢,也不滿於機構壓價,這導致實際的轉化率並不高,從業者更像是活在一種虛假繁榮的景象里。

在這種形勢下,至少對美元基金來說,也只有AIGC,像是一波有可能長出獨角獸的真正的浪潮,甚至比去年的Web3還要更像。

「我理解你對於要不要上車的疑慮,但個體甚至組織的認知永遠不可能跟現實世界保持完全一致,預判趨勢太難了,你能夠做的就是把你的錢分配好,確保每一趟車來的時候你都能上車。」這是一位FA最近給投資人的建議。

就在AI技術突飛猛進的這兩周,我去看了一個脫口秀專場,技術進步給人帶來的學習壓力剛好是那個創作者的主題之一。他形容自己像身處一輛加速行駛的列車上,正奮力抓住列車的窗沿,人已經搖搖欲墜,幸運的是還沒甩出去,而一些老人已經落在車下了。

「技術別再發展了,現在這樣就挺好。」

他講完這個段子,台下笑聲一片。

不知道一部分VC會不會暗自想著:

技術別再發展了,現在這樣就挺好。(文/劉燕秋,來源/投中網)

(應採訪對象要求,Ethan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