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賴床

2024-11-01   山西新聞網

時至深秋,天氣愈顯寒意。每當晨曦微光透過窗簾的縫隙,輕柔地灑在枕邊,心中總是泛起一絲不願離開溫暖被窩的念頭。鬧鐘的鈴聲在耳邊響起,卻似遠處的呼喚,難以打破這份慵懶。古人亦然,他們面對清晨的召喚,也有著相似的遲疑與留戀。

《詩經·國風·齊風》中的《雞鳴》,記錄了一段溫馨而又略帶俏皮的對話。「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這段文字,不僅描繪了清晨的景象,更傳達出一位男子對溫暖床榻的依戀,以及妻子溫柔的催促。這場景,仿佛穿越千年,與現代人賴床的情景不謀而合。

宋代文豪蘇軾,亦是一位深諳賴床之道的高手。在他的《試院煎茶》中,他寫道:「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蘇軾不僅喜歡賴床,還善於在半夢半醒之間捕捉靈感,享受片刻的寧靜與美好。他曾言:「數刻之味,其美無涯;通夕之味,殆非可比。」這種對睡眠的熱愛與享受,讓人不禁感嘆,古今之人對舒適生活的追求竟如此一致。

然而,與現代人朝九晚五的工作節奏相比,古人的上班時間顯得更為嚴苛。

古人通常在卯時(早晨五時至七時)就要開始工作。尤其是那些需要參加「朝會」的大臣們,由於居住地點偏遠,加上交通不便,往往要在凌晨兩點前就起床梳洗更衣。在凌晨三點之前,他們就要到達午門外等候,待鐘聲一響,便依次進入大殿,等待朝會的開始。相比之下,現代人的上班時間無疑更加人性化,讓人感到慶幸。

古人的「鬧鐘」也別有一番風味。最常見的是雞鳴聲和人為報時。

在古代,打更是民間常見的夜間報時方式,由此產生了更夫這一職業。更夫不僅負責報時,還承擔著夜間巡邏的任務,確保一方平安。而在宮廷中,則有專門的「雞人」,他們會在雞叫時分,配合鐘鼓的伴奏,高歌一曲,喚醒沉睡的宮殿。正所謂「鼓鳴則起,鐘鳴則息」,這種報時方式既莊重又充滿儀式感。

儘管賴床的感覺美妙無比,但因賴床而遲到的後果卻是不容忽視的。古代官員的考核極為嚴格,遵循「清、慎、勤」的標準。其中,「勤」即要求按時上下班。不同朝代對遲到的懲罰各有不同,但無不嚴厲。

唐朝和清朝較為人性化,通常採取扣工資的方式。唐玄宗時期,文武百官因無故遲到,會被扣除三個月的工資。元朝和明朝則傾向於使用暴力手段,如打板子。明朝規定,文武百官若遲到一天,將被罰打二十大板;遲到三天,則增加到四十大板,依次類推。

賴床雖好,終歸是要面對現實的。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生活總有其不可逾越的規矩。在享受清晨的慵懶之餘,我們更應懂得珍惜時間,按時完成自己的職責。畢竟,生活不僅是對舒適的追求,更是對責任的擔當。

孫文慧

(責編: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