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張譯主演的懸疑刑偵劇《他是誰》收官了。
劇集前期表現炸裂,上線央視次黃金檔,卻拿出了超過黃金檔的收視率,成績喜人。
口碑上,豆瓣開分8.3,僅僅2集就吊起了觀眾的胃口。
可惜,後繼乏力。
大結局時,豆瓣評分從開播的8.3直接掉到了6.0。
原本的優秀劇集,如今只能勉強保住及格。
關於這部劇「爛尾」的討論更是熱鬧,播出當晚還衝上了熱榜。
就在我們感嘆「國產懸疑劇還是逃不開高開低走的命運嗎?」的時候,還有一部懸疑刑偵劇上線了。
它就是迷霧劇場最新的一部:
《塵封十三載》
這部劇的觀感還挺割裂的。
口碑上,豆瓣頁面打開幾乎都是四星五星,好評刷滿。
有說「比《他是誰》更專業」。
也有更直白的誇獎「超出預期的一部」。
但是熱度上卻很是慘澹。
根據貓眼專業版的數據顯示,《塵封十三載》熱度僅排在25名。
不僅無法和同期上新的新劇一爭高下,甚至連已經完結爛尾的《他是誰》都領先它9個身位。
又一部好劇「糊」了?
而且還是國劇里稀缺的刑偵劇,為什麼?
帶著好奇青石打開了這部劇,一口氣刷了12集,我總算搞懂了為什麼《塵封十三載》會變成「冷門好劇」的狀態。
《塵封十三載》只有這樣的成績,是真的令人費解。
從配置來看,這部劇可以說是國產劇里的高配陣容。
導演劉海波,拿到過白玉蘭最佳導演獎。對於各種類型的劇集,都有他自己的經驗。
之前也有過類似題材的佳作,比如和陳建斌合作的《三叉戟》,和李幼斌、李小冉合作的《因法之名》。
還參與過高分國劇《在一起》的拍攝。
劇中,他對光影和構圖很是講究,把電視劇拍出了電影的質感,這麼一來就很容易讓觀眾有代入感。
編劇婁霄鵬,也是這部劇原著的作者,對於敘事方式有著自己的風格。
演員方面,更是各個都沒話說。
主演之一的陳建斌很早就證明過自己的演技,別的不說,就拿最近的兩部作品來說話。
在《第十一回》里,他自導自演,不僅把演員身份詮釋得很到位,「客串導演」的表現更是讓人驚嘆。
在電視劇《三叉戟》里,他的表演鬆弛自然,非常有說服力。
另一位主演陳曉,觀眾號召力也不是隨便說說的。
剛剛在央視完結的《人生之路》,實時收視最高還突破過3%。
配角陣容,也都是大神級別的人物,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是絕對的演技派。
已經出場的就有劉敏濤、左小青、王驍、喻恩泰、譚凱等等。
還沒出場的還有我們很熟悉的中生代演技派代表之一聶遠。
說回劇情。
從片名就能知道,這是一個跨越13年的故事。
1997年,一心嚮往當刑警的派出所民警陸行知(陳曉飾)調到了刑警隊,跟著師傅衛崢嶸(陳建斌飾)一塊學習。
來到刑警隊的第一天,就發生了命案,還是詭異至極的命案。
案發現場在南都市的老城區,很多殘破的空房子,被害的女子就是在一間荒廢的房子裡發現的。
現場被精心設計過,一個沒穿衣服的女性被擺在一張沙發上,後面是布條帷幔,右邊是積滿灰塵的花瓶。
甚至現場,還有一個類似於畫框的視角。
受害人被當做是「藝術品」擺弄,身上沒有額外的傷痕,也沒有被侵犯。
但現場留下了奇怪的物品,一根鉛筆。
這顯然不是普通的情殺案件。
經過走訪調查,女孩的身份終於得到確認,是在夜總會跳舞的柳夢。
柳夢長得漂亮,有舞蹈夢卻少了機會。
在某次酒局結束的回家路上,柳夢被殺害了。
儘管現場留有兇手鞋印,但是光底的鞋很難排查。
再加上兇手精心布置,現場幾乎沒有留下痕跡。
這邊柳夢案還沒理出頭緒,那邊又有女孩被害,還是在老城區。
一個叫杜梅的女孩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害,屍體在一間廢棄的房間裡,被擺成了詭異的造型。
兩起兇殺案,都讓人摸不著頭腦。
不同的是,杜梅案的現場還有一個孩子,成為了目擊證人。
可孩子太小,什麼都看不清。
且因為時代關係,案件進展非常緩慢。
不過很快就出現了轉機。
因為又有一起兇殺案發生了,一個年輕的女性陶玉芬被殺害,從現場來看和之前的柳夢案以及杜梅案非常相似。
同樣是詭異的擺放姿勢,現場也有一支鉛筆,唯一的不同是鉛筆的具體型號有一點差異。
這是兇手的疏忽,還是模仿作案?
從「HB」變成了……
令人沒想到的是,隨著案件的深入調查,陶玉芬案有了重大突破。
陶玉芬的丈夫被鎖定為該案件的兇手,並且在短暫抵抗後,也承認了柳夢案和杜梅案。
轟動一時的連環殺人案就這麼告破,但真的如此嗎?
顯然,根據該劇前期呈現出來的劇情,案件並沒有就此結束。
因為2010年。
時間線回到現在,曾經刑警隊里能幹的老刑警衛崢嶸居然從一線刑警崗位上退出,成為了片區派出所的圖書管理員。
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故,讓他從一個敢拼敢闖的刑警變成了提前養老,保溫杯不離手的內勤?
陸行知從年輕小刑警成長為隊長,可當年他身邊的人卻只剩了一個老朱。
13年前經歷過連環殺人案的所有人,對這起案件都諱莫如深,閉口不提。
所以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2010年,南都市又發生了命案。
從現場來看,和1997年的連環殺人案極為相似,甚至連地點都還是在老城區。
已經當上大隊長的陸行知負責這起案件,可如今物是人非,當年刑警隊里的人就剩下他一個。
隨著新案件調查的推進,更多和13年前案件有聯繫的證據浮出水面。
比如出現在現場的帶有柳夢頭髮的頭繩;
比如當年就被調查過的柳夢案的嫌疑人;
還有和當年杜梅案有密切聯繫的刀哥也出現了。
到了這個地步,不管願不願意相信,我們都必須承認,現在的案件和13年前的連環殺人案有直接聯繫。
為了偵破此案,也為了讓陳年舊案的真相得以重見天日,陸行知找到了當年的師傅衛崢嶸,一起展開了新的調查。
《塵封十三年》的故事線,採用的是雙線敘事的方式。
一邊是2010年新案的發生,一邊是1997年舊案的回憶,兩條線索交織進行,卻一點都不顯得雜亂。
反而成了吊著觀眾往下看的引子。
那麼問題來了,劇情、節奏、演員、呈現明明很不錯,為什麼熱度就是起不來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能從評論區里找到。
《塵封十三載》開播的時候,評論區里就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
「24集就破一個懸案嗎?」
在《他是誰》播出的時候,也有這樣一種聲音:
「這部劇好像沒有主線,東一下西一下。」
「為什麼破案過程中有那麼多無關緊要的小案件啊?」
有了早期《重案六組》的一集2案的效率,再加上《白夜追兇》的獵奇和尺度,刑偵劇觀眾對於這類劇集有了一個基礎印象。
要麼快,要麼奇。
不來點讓人吃不下飯的畫面,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懸疑劇。
放在《塵封十三載》身上,有奇,沒有快。
劇集開篇就用兩個殺人案定下了這部劇「奇」的基調,當觀眾以為很快就能有大進展的時候,案件卻陷入了僵局。
別說快速抓到兇手,就連併案調查這一個點,都糾結了小半集。
所以「慢」,就成了這部懸疑刑偵劇最強烈的觀感。
那麼「慢」是不是成為了當下國產懸疑刑偵劇的原罪?
《塵封十三載》的劇情主線是一起跨越13年的連環殺人案,落到劇里,不僅對案件有詳實的描繪,對於劇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下功夫去刻畫。
為什麼要有那麼多吃面的鏡頭?
為什麼要演到陸行知和他妻子甚至是岳父岳母之間的互動?
為什麼刑警隊的日常部分也有不少筆墨?
為什麼會有聖誕女孩?
為什麼不趕緊破案?
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只有一個,為了刻畫人物。
《塵封十三載》里,把刑警當做是「普通人」去刻畫,而不是純純的「破案工具人」。
刑警隊里的日常,既有一點點跑線索的枯燥,也有刑警之間如家人般的關心。
這段蒙太奇表現形式,把刑警的日常都展現出來了,難得。
此外,劇中老衛的孩子每次來刑警隊,大家都是哄著孩子。
孩子丟了,也是全隊出動幫忙找孩子。
老衛和妻子之間的小矛盾,老衛和南都大學檢驗科白曉芙之間的關係。
這些看似輕鬆幽默的橋段,都是為了豐富老衛這個人物存在的。
陸行知和妻子之間的互動,他們為什麼離婚,兩人感情的呈現,對於這個人物塑造和劇情鋪墊都是有作用的。
不僅是主角,在配角身上,也都非常用心。
因為有了足夠多細節的鋪墊和呈現,我們才能相信刑警隊之間大家都是友愛的,互相關心的。
在看到老朱和老杜表現戰友情時,也會跟著一塊落淚。
所有看似不起眼的劇情和橋段,在劇中都有為人物而服務的必要性。
比如吃面。
僅僅是一個吃面加辣不加辣的細節,既是陸行知成長的關鍵,也是老衛骨子裡「刑警」作風恢復的標誌。
有沒有必要存在,當然有。
再比如在第12集劇情里,出現了一個新的看起來不重要的人物,聖誕女孩。
從2010年的視角來看,這一集顯然是個煙霧彈。
所以也有不少人說這集是水時長的存在,其實不然。
這一集揭開的是這麼多年他們對連環殺人案諱莫如深的原因,因為模仿犯的出現,大家破案心切。
加上犯人本山就有點「病態」,主動承認了所有殺人案。
所以才有了匆忙結案的結果,也有了後面他們口中的「釀成大禍」。
有了當年這件事,也就有了成為隊長後的陸行知,一開始看到2010年案件現場的時候,沒有立刻決定併案處理。
發現了沒,所有人物的行為,都有邏輯,都有細節做支撐。
當一切的「慢」都是有理有據的時候,這時候再來討論劇情是不是太「慢」,似乎已經沒有必要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的劇情更新完之後,《塵封十三載》迎來了2次大事件。
其一是劇集的豆瓣分開了,7.9,不到一天就漲到了8.1。
這個在國劇領域不算低的分數,還是被不少一路追劇的劇粉認為「低了」。
其二則是該劇的熱度也等到了大躍升。
從前一天的第25名升到了第5,一口氣連升20位,真正呈現出了他「冷門好劇」該有的姿態。
和《狂飆》在人物設置上用到的手法相似,《塵封十三載》先用了兩個角色反差感極強的對比,讓這部劇在開篇就牢牢抓住了觀眾。
之後的不斷放鉤子,營造真實感拉觀眾入局,到最後大家已經很容易就帶入劇情中,開始一塊「找兇手」。
對於一部懸疑刑偵劇來說,觀眾能入戲就是最大的成功。
觀眾看多了「爽劇」,看多了「倍速劇」,已經很難會靜下心來去去跟著劇情走了。
更早之前「迷霧劇場」里還有一部劇也受到了「質疑」,說它劇情太散,沒有主線。
這部劇就是改編自雙雪濤的同名小說《平原上的摩西》,由董子健,邱天,海清,董寶石主演。
從劇作質量上看,《平原上的摩西》是有底氣的。
甚至還入圍本屆柏林電影節劇集單元,成為史上第一部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的華語劇。
但是從播出效果上看,它也和《塵封十三載》一樣,遭遇了播放量的「滑鐵盧」。
不管是之前的《平原上的摩西》還是現在這部《塵封十三載》,進入到「迷霧劇場」3.0的這些懸疑劇在做另一件事。
在《白夜追兇》之外,尋找國產懸疑刑偵劇的新的可能。
事實證明,國產懸疑刑偵劇在精不在快,細節經得起琢磨,劇的生命才能持久。
這個大逆轉的現象,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一件事:國產劇的觀眾還是能發現好劇,也是能夠接受好劇的。
更重要的是,能夠主動慢下來對於國劇來說不容易。
所以,並不是陳建斌沒能救得了「迷霧劇場」,而是如今3.0版本的迷霧劇場,已經走上了懸疑劇的另一條大路。
並且還越走越好。
在今年的迷霧劇場幾部劇播出之後,青石敢斷言:
國產劇刑偵劇如果都按這麼拍,下一部「爆款」應該不遠了。
青石電影 | 老孟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