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空母港飛艦將來襲,天舟七號準備中,神舟十七號物資夠嗎?

2023-11-20     環球科學貓

原標題:中國太空母港飛艦將來襲,天舟七號準備中,神舟十七號物資夠嗎?

我國宣布2024年將實施載人航天4次任務,相關性的任務標誌已經發布。

而在任務前,我國首要的任務就是進行對貨運飛船的發射,那就是天舟七號貨運飛船,很多人可能就不理解了,為什麼我國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貨物能夠用那麼久?是不是有什麼不一樣的。

真的夠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三位航天員湯洪波、唐勝傑和江新林使用嗎?下面就先簡單介紹一下2024年的任務,再說下貨運飛船。

2024年我國載人航天將實施4次飛行任務

沒錯,在2024年,我國將有4次任務執行,分別為天舟七號貨運飛船、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天舟八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4次飛行任務。

當然,其實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這一艘飛船是這裡面最先準備的,因為在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執行任務的時候,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同步準備好了,並且在中國航天發射場之中。它在幹什麼呢?

一直豎立起,在執行「救援待命」任務,這是我國載人航天任務之中執行的最為特殊性的任務,在載人航天任務中,我國的火箭與飛船「打一備一」滾動待命是常態。航天員在軌駐留長達半年之久,如果期間空間站受到空間碎片嚴重撞擊等危險情況,在軌飛船不足以支持航天員返回地面,就需要開展應急救援。

的確,太空碎片的威脅很大,我國空間站就多次遭遇了撞擊,神舟十七號航天員就會在執行任務過程之中,完成對空間站太陽翼的修復。

所以,如果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國就可以直接發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將航天員完全接送回來。

而且,就算是沒有任何的問題,在任務順利的情況下,備份船、箭在完成「站崗」後,自動轉入下一次任務的正常發射流程,那也算是「雙重機制」,不會存在任何的浪費等問題。這就是我國為航天員的安全加上了「雙保險」,所以,這會的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其實已經在發射場之中。

當然,在執行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任務的時候,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也將處於「救援待命」之中。

那就說明了中國每次執行任務的時候,其實就是兩艘載人飛船準備好了,這就是大概的情況。當然,除此之外,我國其他的貨運飛船,神舟載人飛船也差不多了。

天舟七號已到發射場!準備中,神舟十七號物資夠嗎?

沒錯,根據我國航天辦公室發布的消息指出,我國天舟七號貨運飛船已運抵文昌發射場,後面將按計劃開展總裝、測試等工作。

但是,對於天舟七號來說,上面也給大家說了,要等到2024年才會執行發射任務,什麼情況?神舟十七號航天員的物資還夠嗎?天舟六號的貨運物資還能夠用多久?

沒錯,在我國執行神舟十七號任務的時候,不少人都在說我國要先發射天舟七號貨運飛船,才會發射載人飛船任務,結果呢?我國並沒有執行該任務,也是很多人比較意外的,因為此前我國每次執行載人飛船任務前,都是先輸送物資。

而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任務就沒有這樣執行,那必然問題就在我國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的問題上,因為天舟六號變得更強了,那天舟六號物資還能用多久?先看看天舟六號的基本情況就知道。

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是中國載人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發射的首發太空飛行器,是改進型貨運飛船的首發船,並且從天舟六號到十一號是我國新批次的貨運飛船,而在運輸物資上,的確天舟六號變得更強了。

改進後的天舟六號「噸位更高」,整船物資裝載能力由6.9噸提高至7.4噸,上行載貨比由0.51提高至0.53,有效的裝載容積從18.1立方米提升到22.5立方米。

改進後的「天舟」是世界現役貨運飛船中運輸能力最大的,載貨比也是最高的,也就是因為這樣的情況,空間站的物資也就不需要一次任務,一次貨運飛船發射了。

在時間上來說,最終還可能會出現我國一次的貨運飛船發射,然後執行兩個乘組的任務,所以,這也是我國新貨運飛船實力提升的表現。而對於天舟六號的物資還能夠使用多久,神舟十七號夠嗎?

這必然也就決定了天舟七號貨運飛船的發射,從時間節點上來說,我國只是說了明年年初發射,但有網傳數據顯示預計在2024年1月。

那至少說明了一件事,神舟十七號在2023年——整年的物資都已經夠用了。所以,雖然天舟七號已到發射場,但預計在2024年才會發射,大家繼續等待就行。

中國「太空母港」飛艦將來襲

沒錯,隨著中國空間站的穩定運行,未來中國空間站——太空母港將會升級,從三個艙段擴展到六個艙段,將建造出一個重180噸、六個艙段的組合體。

而之所以說——中國「太空母港」飛艦來襲,那就是中國太空母港具有這樣的一個特點,那就是很可能將有更多太空飛行器「與中國空間站共軌飛行,接受在軌服務」。

這就有點類似於科幻中的「太空母港」了,以中國空間站為主體,然而其他太空飛行器與其一起飛行,需要資源的時候,進行對接,靠近一下,不需要的時候,就單獨執行。

所以,就像是科幻的作品一樣,中國要將其變成顯示,打造一個「太空群體」,想一想那個畫面,的確有點霸氣,你說期待中國「太空母港」飛艦組合體嗎?肯定是期待的。

而且,除了好看之外,肯定最大的作用還是可以做更多的實驗,創造出更多的價值,並且隨著國外航天員,項目的加入。

有小太空飛行器是最好的,可以單獨安排執行任務,最為關鍵是,該項目已經在進行了,已經在在研發天和核心艙和問天實驗艙的擴展接口,以承載大型外部有效載荷,此外,充氣密封艙也在研發中。

所以,研發好了,我國就要進行布局了,也期待中國能夠早點實現該計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1c435124e34e02af3495666fc0a47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