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關係是血溶於水的關係。
人活在世上,除了父母和兄弟姐妹、自己的兒女、愛人,其他人都是「外人」。
對愛人,我們可以包容,愛情也會促進我們成長;對兒女,我們會不計回報地幫助,恨不得把一切都掏出來。
我們和父母、兄弟姐妹相處,態度就大不一樣了。彼此計較,翻臉,甚至互相攻擊,都有可能。
特別是父母很老的時候,或者過世之後,兄弟姐妹不再聚集在一起吃飯,甚至連電話都懶得打一個。過去的恩怨,早已讓我們傷透了心。
其實,人到中年,當家才知柴米油鹽貴,當家才知人情冷暖:讓親人關係變壞的,多半是雞毛蒜皮的瑣事,不堪回首的往事;讓親人關係變好,只要你學會裝糊塗,就行了,並沒有那麼難。
01
父母的偏心,裝大度,怨恨就慢慢過去了。
小時候的我,是三姐弟之中,最小的一個。
母親總是把哥哥姐姐穿過的衣服,放在我的枕邊。
過年的時候,我以為會有新衣服,但仍舊空落了。父母把哥哥的衣服,稍微修改了一番,就扔給了我。
委屈的淚水,在年關的時候,情不自禁地冒出來。
母親送我的姐姐讀了大學,但是我卻只是讀了高中。受教育的程度太低,以內我的人生也處處受限制。
家庭的財產,如何分配,母親擅自做主,把存款給了姐姐。
對於母親的做法,兄弟姐妹都不能理解。
一晃,我們都長大了,提起母親的做法,就憤憤不平。
再一晃,我們都是快五十歲的人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再因為一件衣服發愁,為學歷而困頓。
我忽然意識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家在農村,父母一年的收入,也就一兩千,維繫家庭都困難。讓人穿舊衣服,也是萬不得已的;至於其他,各種原因,說不清。
《老子》里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人啊,終究是靠自己的。若是你靠父母,當父母老了,你會陷入恐慌;靠兄弟姐妹,也會寒心。
當你試著不去計較父母的偏心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在變強大了。
真的,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做得不好,你我多原諒。畢竟,偏心不是違法亂紀的事情,也不是道德敗壞,只是情感上有偏差,去出發點仍舊是好的。
02
隨禮的多少,裝大方,交往的內耗就少了。
我的外甥去上大學,給了八百紅包;過了三年,我的侄女上大學,給了一千紅包。
姐姐說:「太欺負人了。」
很明顯,姐姐對於我的做法,是非常反感的,也就兩百塊錢的事,幾年都不愉快。
事情的另一面,是姐姐家供養一個孩子上學,綽綽有餘;哥哥家在農村,供養孩子上學,是有困難的。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物價的上漲,紅包多了一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因為隨禮,導致鬧翻的家庭,比比皆是。
如果你對隨禮這件事有研究,就會釋懷了。
明朝初年,百業待興,朱元璋看到很多窮苦的人,因為紅白喜事而發愁。
並且他自己也經歷了親人過世,連一塊墓地都買不起、棺材也沒有的痛苦。
為了讓窮苦的人,有能體面地辦好紅白喜事,他下發了《教民榜文》——「鄉里人民,貧富不等。婚姻死傷吉凶等事,誰家無之。今後本里人戶,凡遇此等,互相周給。」
隨禮是為了讓窮一點的家庭,更好地過日子;讓辦不起大事的人,也能把大事辦成。隨禮,就是幫助,而不是炫耀,不是面子問題。
兄弟姐妹之間,用隨禮的方式,讓窮一點的人,好過一些;父母和子女之間,子女隨禮就是回報父母,父母隨禮就是拉一把。
不計較禮金多少,儘管幫忙,你的糊塗,就是格局,並且「理直氣壯」。當然,你接受禮金多少,也不必計較,對方盡力而為。
03
盡孝的責任,裝大氣,道德素質就提升了。
古人提議:「孝不比兄,窮不怪父。」
不管你活得多難,在父母面前大氣一些,不叫苦,還適當亮出自己的優勢。
父母拿到你的贍養費,看到你的出息,就會心安,花錢也會捨得一些。
與此同時,你發現兄弟姐妹給父母的贍養費不夠多,或者有拖延的情況,也不要責備。家家都有自己的難處。
烏鴉很黑,聲音很難聽,但是有反哺的行為。因而,人們也會為烏鴉點贊。
人心是溫暖的,聲音是禮貌的,怎麼就比不上烏鴉呢?
《周易》里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在父母有生之年,多一些盡孝的行為,就是最大的善良。等父母過世了,才想起做什麼,已經晚了。
最可悲的是,因為兄弟姐妹的爭吵,父母過得不安寧,到死還惆悵著。
連父母都容不下的人,就別談什麼積德積福了。把外人當家人,把家人當外人,不過是給外人看了一次笑話。
04
剛開始,你要裝成「好人」的模樣,還可能是扭扭捏捏的樣子,心不甘情不願。但是「裝」太久,就會變成「習慣」。
習慣性善待親人,就體現了「吃虧是福」的古訓。
要這樣想,一個家庭里,人人都不願意吃虧,註定是雞飛狗跳的樣子。有那麼一兩個人願意吃虧,就是往家庭里添加一些潤滑劑,把關係變得溫潤了。
《孝經》有言:「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當一個人捨去所有附加條件去愛親人的時候,內心是慈悲的,給外人的印象也是美好的,從而人生局面,會迅速打開。
人啊,想要得到陽光,就得自己心裡有陽光。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