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卻又被認為迷信,一文開悟

2022-06-15     易學傳媒

原標題:為什麼《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卻又被認為迷信,一文開悟

《周易》發展至今,早已是中華文化的一塊瑰寶,是古典思想的精魄,經過幾千年的浮沉磨礪,依然璀璨絢麗。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易經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春秋時期,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易學前後相因,遞變發展,百家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生分化。自孔子贊易以後,《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並列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

《四庫全書總目》將易學歷史的源流變遷,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就是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六宗,一為占卜宗,二為禨祥宗,三為造化宗,四為老莊宗,五為儒理宗,六為史事宗。

為什麼《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

易經

伏羲一畫開天始創八卦,點燃了華夏民族文明的火把;

周文王囚居羑里,推演六十四卦,探究萬物發展變化;

孔子韋編三絕,為易經插上翅膀,迸發萬丈人文光芒。

是一脈相承的文化;是多少代人皓首窮經追求的「道」;是讓我們華夏民族屹立不倒的思想根源;也是無數先輩對我們的諄諄教誨......

或許他們從未想到,後世有多少學者追逐著他們的步伐,皓首窮經孜孜不倦追求著當中的真理。

當代《周易》研究的前景也十分廣闊。隨著歷史的推移和科學思維的發展,它不斷地向不同時代的人們發出不同的信息,啟發和誘導人們去創造生活。

《易》從一開始出現,渾身都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易經代表了一種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哲學是中國文化的正統,是整個文化綜合而成的結晶。在保持其大道之源本質的基礎上,將大量社會生活中的現象事例融入其中。這樣就等於是告訴人們,天地自然的道理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連的,以及人們又該如何去認識、理解和應用這些自然的大道理。

《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為什麼卻又被認為迷信?

易經

《易經》的名聲如此之大,被一些宵小之徒所覬覦。他們打著《易經》的旗號給人「算命」、「調風水」、「治病」禍害眾生。借著《易經》之名行欺騙之實。久而久之,人們對《易經》的認識出現了嚴重分歧。 有人把《易經》吹上了天,說是本神書。 也有人把《易經》打入十八層地獄,說成是封建迷信。 促使更多的人對《易經》是望而卻步,知難而退,不去了解,只憑道聽途說固化思維。

加上《周易》被後來的諸子百家給分解了,各家都是使出渾身解數去光大本門從《易》中解出的理,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各種解《易》的書籍可說是五花八門,基本上是誰的名氣大誰就更受歡迎,更能被人們接受,至於是不是那回事還得兩說。

這樣一來二去,封建迷信就扣在了《周易》的頭上。

我們將《易經》視為封建迷信。主要原因還是歸根於對《易經》缺少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易經

如果仔細研讀《易經》就會發現,書中內容包羅萬象,可以說它是用於未知吉凶的奇書,更可以說它是體現辯證法思想、影響中國文化數千年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易經》是一門綜合類的書籍 《易經》中的內容,其實包含了很多的門類,用我們現在的詞彙來說,包括了地理知識、建築知識、養生學、生態觀、甚至是辯證法的思想,只是用《易經》所特有的詞彙來表述出來了而已。

《易經》晦澀難懂,占筮不能僅從淺層迷信方面去理解,卜筮現象背後有其一套合理的邏輯、理論,有其現代意義。

八八六十四卦的卦符更是簡單明了的。反映了「周期性變化」的過程,在「陰陽相剋相生」驅動下的「周期性變化」的過程,就是「道」=天地萬物變化所遵循的規律。伏羲觀察天地,發現白天「變化」為黑夜,冬天「變化」為夏天,出生「變化」為死亡。自然是「變化」的,這就是《易經》。

易經

《易經》並不是迷信,它其中蘊含了很多科學的理念,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之所以被認為是迷信,是被有心人利用了,進而令大眾產生了誤解,我們應該嘗試更全面地去了解這部中華民族的奇書,從中汲取適合今天的我們應用的知識。

《易經》無所謂迷信與否,迷信的只是某些不懂裝懂的人。人各有志,任何事物褒貶不一,這也是人之常情。「裴翁易文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10d30fe22cfbd9b488deced3e81a6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