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無恥的孫秀才母子,是可恨又可憐的金錢奴隸,活該

2023-12-10     彤陌紅塵

原標題:《知否》:無恥的孫秀才母子,是可恨又可憐的金錢奴隸,活該

前言

若說電視劇《知否》中的鳳凰男,那就非盛家大房淑蘭的丈夫孫秀才了。孫秀才是在明蘭在陪盛老太太返回老家探親時出場的一個奇葩男。口頭禪是「有辱斯文」,可他自己偏偏就是個「斯文敗類」。孫秀才和他母親簡直是恬不知恥到了極點,估計是刷新了很多看劇小夥伴的世界觀,那麼,盛家人幾乎都討厭孫秀才母子,卻為啥對孫家一忍再忍呢?秀才在古代到底是個什麼段位呢?

古代的科舉晉級,秀才的段位

古代科舉考試共有六級,從低到高依次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縣試在各縣進行,由當地知縣主持,連考五場。通過縣試後,學子們就可以參加當地的府試。府試由知府主持,時間一般安排在縣試兩個月後,連考三場。通過府試的學子們被稱為童生,同時也獲得了參加院試的資格。

院試每三年舉行兩次,由各省學政(相當於今天的省教育廳廳長)主持考試。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考上了秀才就算是有了功名,但這僅僅是科舉漫漫征途中的開始,後面的鄉試、會試、殿試才是真正決定讀書人命運的分水嶺。

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

會試:錄取者稱為「貢士」

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進士裡面的前三甲,就是我們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

要是按照今天的學制,到進士才算博士畢業的話,那秀才就只是剛高中畢業,有了考大學的資格,至於能不能考上,那得另說,中國古代有太多讀書人少年得志,早早考中秀才,之後卻屢屢考場失敗,有的考到七老八十了還是秀才,最具代表性的語文課本中《范進中舉》那個片段,范進就是典型。

如果說范進是文學形象,說服力不足,那就再舉個歷史上的名人,《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19歲時在縣試、府試、院試中接連考了三個第一名,名震一時,但此後卻不斷落榜,直到71歲才被選為歲貢生(相當於舉人副榜,類似今天的保送生)。蒲松齡這樣的例子還絕對不是個案,是很多。「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更多的是美好的願望。不然怎麼會有「十年寒窗」這個成語呢?

《知否》中的孫秀才的這個段位。才只是科舉的開始,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孫秀才在12歲就考上秀才,可見那時候,他是真的用功讀書了,也算得上是神童。明朝主導改革的首輔張居正是遠近聞名的神童,也是12歲中的秀才,而大名鼎鼎的曾國藩在21歲才考取了秀才。

孫秀才娶盛家女,乍富之後,醜陋的人性暴露

原著中和劇中都有提到,孫秀才家境貧寒,是靠寡母替人漿洗來供他讀書,可見,那個時候,孫秀才也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了,12歲就中了秀才,遠近聞名,大家都覺得他前途不可限量,如果他能一直保持,也有很大可能會在科舉路上大放異彩,可惜,他的命運因盛家女兒的下嫁開始改變。

原來是貧寒至極,突然間就暴富了,盛淑蘭帶來的陪嫁是孫家幾輩子都沒見過的,然後,孫秀才和孫母就開始「軟飯硬吃」不但不感激媳婦和親家,反而自我膨脹,覺得自己多了不起,清高自傲,花著媳婦的嫁妝,不思進取,不再努力,反而天天擺譜裝闊氣,呼朋引伴喝花酒,還用媳婦的嫁妝嫖妓不說,還給娼妓贖身,要迎進家門,完全不把盛家的底線放在眼裡。

淑蘭凡事隱忍、懦弱,只是不和娼妓同一屋檐下,是盛家的家訓。孫秀才自己作死,讓盛家拿住把柄,知府大人和孫、盛耆老面前,把事情掰扯得很清楚,同時也破財免災,損失一半的嫁妝,換了淑蘭的一紙「和離書」之後的孫秀才在原著中是很慘,沒多久就敗光了錢財,還因為品行不端,被學政大人申斥,科舉更加無望,娶了個兇悍的寡婦,天天追著他打,也算是惡人自有報應了。

盛家當初是帶著投資的眼光下嫁女兒

秀才雖說只是科舉的起步,但好歹也算是有了功名,從此「鄉鄰敬重,不敢欺凌;官府優崇,不肯辱賤」。秀才可以享受國家給予士大夫階層的種種特權和豁免,比如免除服勞役,免除納稅,在公堂上無需下跪,不能隨便用刑等。

盛家大房是商人,在古代商人的地位低下,盛家有錢,二房盛紘還是京城中的官老爺,盛家也在鄉里素有威望,但還是希望自己這一房能出個官老爺,就不用總是看二房王大娘子的臉色了。這才孤注一擲投資少年得志的孫秀才,哪成想,竟養成了一個廢物點心+白眼狼。

那能不能說是盛家害了孫秀才呢,這麼想,就真是狼心狗肺了,雖說盛家是看孫秀才有前途,才下嫁女兒,又陪嫁豐厚,可盛家的本意可不是讓孫秀才吃喝嫖賭不務正業呀,盛家是出於讓孫家母子享享福,孫秀才能安心讀書,不用為生計發愁的,還照顧到孫秀才那搖搖欲墜的自尊心。

如果懂得感恩的人,是要趁著這個機會再用功努力,以盛家的財力和關係,只要孫秀才能中個舉人,盛家都能幫他謀劃更好的前程,奈何孫秀才自從12歲中了秀才,就一直是秀才,除了能在鄉里享受點特殊待遇,在仕途上,是完全沒資格的,別說當官,就是給人當幕僚恐怕都不夠格。

滄瀾說:

孫秀才的品行實在是太差了,母子倆一樣的得隴望蜀,貪得無厭,沒有感恩之心,沒有容人之善,淑蘭那麼好的品行,在他們眼裡,竟成了可以隨意拿捏折磨的理由,人心壞到一定程度了。

他們這種人,就是得志便猖狂的典型。只適合做金錢的奴隸,幸好他沒再考上,否則也定是貪官無疑。

古人讀書,雖說帶著功利性,考科舉,但是真正能學有所成的,還是要有一顆為國為民的公心,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標,只想著自己的私利,眼界必然不開,又如何能做得出錦繡文章,所以,孫秀才的人品,也決定了他成不了氣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0769fada2f6fca80e0f670a5e23b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