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如何影響我們的生產生活?

2024-08-14     鄭州日報

列印玩具、列印食品、列印汽車……隨著智能製造技術更新換代,3D列印正加速融入我們的生產生活。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3D列印設備產量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上半年同比增長51.6%。

「新華視點」記者日前走訪陝西、廣東、江蘇等地發現,3D列印技術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深化,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高質量融合,已成為我國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的重要推動力。

潮玩食品顱骨模型等皆可列印

7月15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張愷翔同學收到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這份通知書整體以「書」的外形呈現,裝有一把用太空金屬材料3D列印、拋光的「金」鑰匙。

3D列印,給錄取通知書增添了科技感,備受學子們的喜愛。這種最先在美國發展起來的新型製造技術,也被稱為增材製造,其工作原理主要是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使用可黏合材料如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通過逐層列印來構造物體。

「如果把一件物品剖成極多薄層,3D列印就是一層一層將這些薄層列印出來,上一層覆蓋在下一層上並與之結合,直到整個物件列印成形。」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鋼說。

在陝西,記者走進西安康拓醫療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線上十餘台3D列印設備整齊排布,有序作業。通過逐層掃描、累加成形,一個定製化的顱骨模型不到5小時即可製作完成。

「每台設備可以同時生成6個顱骨模型。」公司研發工程師趙峰說,每個模型都是量身定製,能準確展現用戶頭顱結構,有效協助醫療機構進行診療。

如今,豐富多樣的潮流玩具受到不少年輕人熱捧,玩具製造這一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正煥發新的商機。在「中國潮玩之都」廣東東莞,3D列印技術已被廣泛運用到潮玩產品研發設計之中。

「在設計階段,主要運用3D列印技術驗證外形、結構等方面的可行性。比如公司推出的潮玩IP『胖噠』,經過數十次3D列印技術驗證後,才設計出最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形態。」東莞市順林模型禮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學深說。

在河南,信陽博物館用3D列印技術按照1∶3比例虛擬復原的「袖珍版」《文昭皇后禮佛圖》,吸引不少遊客駐足;在上海,第一食品商店用3D列印技術製作的月餅,受到不少消費者喜愛;在江蘇,南京首批混凝土3D列印車棚在江北新區產業技術研創園落地……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增材製造(3D列印)技術分會總幹事、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李滌塵表示,我國3D列印已在醫療、航空航天、消費電子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截至2023年底,國產3D列印裝備擁有量占全球裝備的11.5%,處於全球第二;消費級非金屬3D列印裝備市場占比位居全球首位。

更好賦能傳統製造

在億滋食品(蘇州)有限公司湖東工廠,每小時有數以萬計的夾心餅乾新鮮出爐,通過自動包裝分發送往各地。如此高效的生產方式,離不開3D列印技術的助力。

「購入3D印表機後,以前需要6萬元購買的食品加工機器配件,現在幾百元就可以列印出來,食品加工效率有了明顯提升。」億滋湖東工廠製造總監李雲龍說。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相對於傳統製造技術,3D列印的突出優勢是不需要模板,可以直接列印,節省了材料消耗和人工成本。其次,3D列印具有快速成型、實現任意複雜結構製造的技術優勢,更好賦能傳統製造。

在浙江,記者在杭州時印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看到,一台食品3D印表機可以做出20多種不同類型的食品。「傳統烘焙類產品都是用手工製作,現在可以通過數字化方式呈現。」公司CEO李景元說,食品3D印表機可以列印出不同形態產品,更好滿足市場定製化需求。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3D列印技術為諸多高技術企業尤其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開闢了新的競爭優勢。

「由於醫療機器人體積小,需要的電池體積更小,目前只有3D列印技術能夠解決這種三維尺寸小於4毫米的電池一體化製造及封裝難題。」高能數造(西安)技術有限公司營運長令旗說,藉助3D列印技術,公司研發出的「玲瓏」系列超微型電池,已成功運用到植入式醫療機器人領域,廣受市場歡迎。

從《「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打造增材製造產業鏈,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深入實施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和技術改造專項,我國將增材製造(3D列印)作為未來規劃發展的重要領域。

「3D列印具有廣泛的製造業覆蓋面,尤其是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等領域應用潛力較大,是推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李滌塵說。

一些發展瓶頸仍需突破

受訪專家告訴記者,高性能、高效率、低成本是3D列印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但目前我國3D列印規模化製造穩定性和經濟適用性仍有差距,還需進一步完善技術研發和產業支撐政策體系。

從技術層面看,李滌塵建議,加快布局3D列印全鏈條協同創新實驗室、中試平台和創新中心,構建以自主技術為主的3D列印生態體系和標準化體系。強化戰略人才力量建設,在國家人才培養計劃中單列3D列印類別,多層次引育3D列印技術創新和產業領軍人才。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近年來,歐美已用3D列印整體火箭、發動機等標誌性產品,帶動了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從國內看,要以新型工業化為導向,加快打造3D列印標誌性產品和典型應用場景,推動3D列印進一步應用到汽車、電子信息、工程機械等重點行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李滌塵建議。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我國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和豐富的應用場景,隨著相關政策不斷完善,3D列印有望應用於大部分製造領域,更好造福人們的生產生活。

「預計未來3至5年,我國3D列印產業規模將與歐美總體相當,增長率將高於全球8至10個百分點。」李滌塵說,未來,3D列印將全面支撐先進飛機、機器人、器官藥物篩選模型等行業,有望催生萬億元市場規模增量。

新華社記者 魏玉坤 張博文 吳濤

新華社北京8月13日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009a0cd5aa58c1b5a3d7cda97386a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