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有個村叫黃金村,村裡還出了這些動人故事

2020-01-13   仙桃日報

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之年

也是決戰脫貧攻堅之年

快到年關,家家戶戶熱鬧起來

沔城回族鎮黃金村的

脫貧戶家裡也不例外

用雙手干出好日子
紅紅火火、熱熱鬧鬧

快來瞅瞅貧困戶們的精氣神~

過了車前這道坎,前面就是硬路基。王震猛轟油門,發動機飛轉,可是車輪打滑,地上「吱吱」冒白氣,後輪歪向右側田溝,差一點就翻下去……駐村工作隊路過,大家「一二三」使勁推。伴著發動機轟響,車子開出泥坎。

這是1月6日中午,沔城回族鎮黃金村一組田頭髮生的一幕。王震是村裡的貧困戶,這天正冒雨採摘西蘭花,車子卻不小心陷進去了。

大寒天,黃金村貧困戶煥發出久違的精氣神和沖天幹勁,演繹出一個個鄉村動人故事。

「扶貧先扶志,得志路更寬。」市文旅局駐村工作隊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教育引導貧困群眾通過辛勤勞動脫貧致富,譜寫了一首奮鬥脫貧的壯歌。

王震:盤下60畝地,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這天一早,51歲的王震就下田了。時值小寒,下著小雨,不一會兒,他就雙手凍得通紅,衣服、鞋子沾滿了泥。

「越是冷,越要搶著收割。天冷價錢好,每斤賣2塊多,我這一車可賣千把。」黝黑臉,矮個兒,王震笑著說,眼角堆起皺紋,格外淳樸厚道。

王震是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家有70多歲的老母,還有一對上小學的雙胞胎兒子。他曾在彭場一家企業打工,開龍門鏟,每月工資近5000元,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然而,這家企業發生變故,他失業了,老婆也離家出走。

生活一下子陷入窘境。王震低落消沉時,駐村工作隊上門,鼓勵、開導他,指導他種蔬菜,並落實了教育扶貧、產業扶貧、低保等方面的扶貧政策。他堅信:只要不懶,日子就有奔頭。

信心勝黃金。別人看戲他下地,別人聊天他忙莊稼。別人不種的地,他接手;別人不要的田,他搶著種。鄉親們看他困難卻勤勞,也不要他的租金,他也感恩,回饋鄉親們蔬菜和穀子。

前年40畝、去年60畝,他零零星星接收了村民們轉讓的田,種水稻、四季豆、西蘭花,還買了旋耕機,靠一己之力,撐起一個家,日子越來越有起色。

陳焱松:殘補作投資,活出健全人的樣子

陳焱松的電腦桌面跟別人不一樣,開機是一張身高、體重與碼號對照表。

「別人一問,我就能答上來,給客戶留下好印象。」拖著殘腿的陳焱松說。

陳焱松邊點滑鼠,邊向記者「報帳」:「近2個月,百貨網店成交47單,發貨17單,5單待發貨,賣出2000多元。」說完,他點開網上 「進貨平台」介面,查看最新貨源。

今年28歲的陳焱松,一出生就患有腦癱,右邊身體有知覺卻無力氣,不能負重。為了不給家人添負擔,他養過鴿子,學過做蛋糕,但都沒有賺到錢。

轉機出現在2018年,親戚來他家做客,建議他做電商,陳焱松心動了。他拿出自己不多的積蓄,買了電腦,還到城區參加了電商培訓,在網上提交了開店申請。

幾個月後,一家名為「小樹潮流男裝店」的淘寶店鋪正式營業了,主要賣西服、西褲、襯衣等。

剛開始,陳焱松右手不能打字,就用左手在手寫板上慢慢寫;沒有店鋪營銷經驗,他拿出自己兩年的殘補和低保金,在網上報了一個電商拓展培訓班。辛苦付出,慢慢有了回報。截至去年10月,他的淘寶店成交了88單,毛收入4000多元。

「我年紀輕輕的,總不能吃一輩子低保。」網店有了起色後,陳焱松有了新的規劃。去年11月,他又「轉型」做百貨,雖然賺的錢不多,但比前段生意好了不少。

馬上要過年了,他又買了炸米泡機,準備走村穿鄉,再賺一筆「過年錢」。

史賢朋:「吃低保過不出日子,還得靠雙手」

房間乾淨整潔,桌椅擺放整齊,牆上的大紅喜字透出喜氣。史賢朋的家,典型的勤儉農家。

今年56歲的史賢朋,是黃金村三組村民。前些年因病致貧,如今靠勤勞脫貧。

  史賢朋會木活,人稱「史木匠」。早些年,靠一手木工手藝,在北京打拚,率先起了樓房,一大家子過上幸福生活。

  「你看,家裡的柜子、桌子、椅子,都是我一手做的,到現在還好好的。」談到自己曾經的風光,史賢朋兩眼放光。

然而,命運跟他開了一個玩笑。2009年,他被查出患有慢性肺氣腫,走路都累,不能幹重活,只得告別木工活,回到老家。2015年,史賢朋又生了一場大病,花光了所有積蓄,加上兩個兒子讀書,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駐村工作隊幫他爭取了產業獎補、低保等政策,讓他渡過了難關。但感恩的同時,他也想到,吃低保是過不出日子來的,必須靠自己的雙手,找自己的門路。他的想法,得到全家人的支持。

身體稍有好轉,史賢朋將鄉親不種的零散土地流轉過來,讓老伴到集鎮打工掙活錢,自己起早貪黑,獨自打理20多畝地,種植水稻、小麥、萵苣等,還貸款5萬元,添置了機械設備。去年,他種地純收入2萬多元。

史賢朋的兩個兒子成家後,都帶著兒媳在武漢等地打工,謀出路。全家人一起努力,史賢朋如期還清了貸款和借款,順利脫貧。如今,他的腰杆也直了,生活越來越有底氣。

日子有奔頭,生活有盼頭

黃金村的他們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