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著名女作家張愛玲有一個堂叔,叫張人駿,是清朝最後一位兩江總督。
張人駿,字千里,號安圃,生於1846年,直隸豐潤縣(今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大齊坨村人。張人駿出身書香家庭,從小發奮讀書,19歲考中舉人,22歲考中進士,步入仕途,當了一名京官。
在當了十幾年京官後,張人駿在光緒年間被外放到地方上,擔任廣西桂平梧州鹽道。此後,張人駿歷任廣西布政使、廣東布政使、山東布政使、漕運總督、山東巡撫、河南巡撫、廣東巡撫、山西巡撫等職。1907年,張人駿授任兩廣總督。
張人駿一共當了兩年兩江總督。期間,他乾了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兩次派遣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到南海巡視,有力地維護了祖國領海主權。
第一次是在1907年,李准率領一支艦隊巡視南海時,發現東沙島被日本商人西澤吉次占領,長達兩三年之久。日本人在島上修建了十餘里輕便鐵道,若干座機器、廠屋,還更名為西澤島,看樣子是打算長期駐守。李准巡視南海返航後,向張人駿進行了彙報。張人駿立即通過外交部門向日本領事提出抗議。經過兩年的據理力爭,日本被迫將東沙島還給中國,1909年11月19日,廣東候補知府蔡康乘坐廣海艦抵達東沙島,親手升起黃龍旗。
第二次是在1909年,李准第二次率領艦隊巡視南海。在一個多月的航行里,李准繪製了西沙群島總圖和西沙各島的分圖,並給西沙群島15個島進行命名。其中,有一個島嶼的名字被命名為「豐潤島」,「豐潤」是指兩廣總督張人駿的家鄉豐潤縣。
張人駿兩次派遣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到南海巡視,宣示主權,意義重大。此後,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承認。在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張人駿能有這樣的意識和舉動,殊為難得。為了紀念張人駿,1947年,國民政府將位於南沙群島西部一塊南北長約9公里、東西寬約6.5公里的島嶼命名為「人駿灘」。
1909年6月,張人駿奉命離任兩廣總督,轉任兩江總督。兩江總督的轄區是江蘇(包括今天的上海市)、安徽、江西3省,這裡經濟繁榮,人口密集,商業活躍,是清朝的財賦重地,素有「錢袋子」之稱。張人駿擔任兩江總督時,還兼任南洋通商大臣,肩上的擔子很重,甚至還超過了兩廣總督。
張人駿上任後,為兩江地區的民眾乾了不少實事,其中一樣是把光明送到南京的千家萬戶。
早在1854年,電燈就發明了。1880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更是製造出能持續亮1200個小時的碳化竹絲燈,使得電燈能夠進入普通家庭。可在,電燈進入中國後,沒有在民間普遍使用,倒是皇宮裡在1888年就安裝了電燈。
張人駿擔任兩江總督後,調撥20萬兩庫銀,建造了一座占地6200多平方米的江寧電燈廠。江寧電燈廠使用從上海西門子洋行購買的3台100千瓦發電機,為兩江總督署和江寧將軍署兩家單位供電之餘,還能夠滿足市民的用電需求。因此,南京部分市民以「每盞獨光電燈安裝費為大洋五元,每盞電燈每月電費為大洋一元二角」的價格,安裝上了電燈。
從此,部分南京市民告別了煤油燈,用上了光亮的電燈。
然而,不管張人駿多麼能幹,清廷的覆滅已成必然趨勢。1911年10月10日,著名的武昌起義爆發,引發了辛亥革命。短短几個月內,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廣東、浙江紛紛宣告獨立。到了11月,連江蘇也宣布獨立了,只有張人駿還掌控著南京,沒有獨立。
革命軍沒有放過南京,派兵前來攻打。張人駿眼看抵擋不住,與江寧將軍鐵良商量著逃跑。12月1日深夜,張人駿和鐵良悄然來到南京城牆上,分別坐在一個早已準備好的籮筐里,將籮筐一頭用繩索固定在城樓上,一邊慢慢往下面放,逃出了南京城,乘坐一艘日本軍艦逃往上海。
1927年,張人駿病逝於天津,享年82歲。
張人駿病逝後,民間還流傳著他坐在籮筐里逃出南京城的故事,戲稱為「籮筐總督」。多年以後,他的堂侄女張愛玲,在自傳《對照記》里提到自己小時候去見張人駿的往事時,也提到了這件事。張人駿家裡的女傭,曾經悄悄地笑著告訴張愛玲:「革命黨打到南京,二大爺(張人駿)坐只籮筐在城牆上縋下去的。」
那時候張愛玲年齡還小,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後來張愛玲看了美國新聞記者寫的《端納傳》提到一個坐著籮筐縋城逃跑的總督,才猛然察覺就是自己小時候見過的「二大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