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精神內耗」?沒有認知上的覺醒,打再多「雞血」也沒用

2022-08-20     外灘教育

原標題: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精神內耗」?沒有認知上的覺醒,打再多「雞血」也沒用

看點 如今,「精神內耗」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不僅是迷茫和內卷的成年人,很多孩子也因學業問題陷入精神危機。如何治癒孩子的「精神內耗」?在書籍《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看來,家長需要在成長過程中,引導孩子去對抗避難趨易和急於求成的心理天性。與此同時,家長還要幫助孩子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建立起獨立的認知體系。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周瀅瀅 編丨Amanda

前段時間,B站的「二舅」視頻引發大量關注,「精神內耗」也成了最能代表當下社會心理的流行詞之一。

不過,亟需治癒「精神內耗」的,可不僅僅是在迷茫和內卷的成年人,很多孩子也在陷入這樣一種精神危機。

「精神內耗」是什麼?它就像是開車雙腳同時踩著剎車和油門,在不斷拉扯中持續耗能,車仍停滯不前,無法到達追尋的終點。

「精神內耗」的表現,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比如,明知道沉迷手機不好,手和眼睛就是無法從上面挪開;明知道手頭還有工作沒做完,但是卻遲遲無法開始;儘管列了很好的計劃表,但是卻不執行,在悔恨中看著時間過去……

如果說,「二舅」視頻讓不少「精神內耗」的年輕人,感到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進而得到某種「治癒」;那麼, 我們又該如何治癒孩子們的「精神內耗」?

需要明晰的是,絕大多數孩子最常見的「精神內耗」,其實依然來自於學業。

不可否認,有些孩子的精神內耗,可能來源於糟糕的親子關係、校園人際關係,但是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說, 學業方面的問題,也是引起精神內耗的主要方面。

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孩子在學習時想要保持專注,卻又克制不住患得患失的心理,無法專注投入;

每次下定決心學好一樣東西,都是「三分鐘熱度」,一次次陷入對自己的失望;

每次列假期計劃時「雞血滿滿」,卻又不了了之,假期結束時悔恨不已… …

久而久之,因學業引發的 焦慮、心累、厭惡自己等負面情緒,也會在孩子內心滋生,並導致心理資源被過渡消耗。這樣一種無法控制的「內耗」,其實也給孩子的內心造成了巨大的困擾,但是他們卻不知如何改變。

最近外灘君看了 《認知覺醒》一書發現,或許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周嶺,曾經也是一個深度內耗,想法多於行動的人,後來他通過對認知規律的探索,慢慢走出了困境,並在 腦科學、認知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多有廣泛涉獵,寫有多本暢銷書。有不少教育名家也會參考他的書籍,進行教學提升和自我提高。

他在這本書里指出, 所謂焦慮、精神內耗的根源,就在於我們每個人天性中都有的避難趨易和急於求成。

  • 避難趨易 ,表現為只做簡單和舒適的事,待在舒適區內逃避真正的困難;
  • 急於求成 ,表現為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結果,缺乏長線思維,非常容易放棄

這兩點,是不是在孩子的學習上也很常見?

同樣,我們想要幫助孩子走出精神內耗,也需要在成長過程中,引導他們去對抗避難趨易和急於求成的心理。

歸根結底,還是要從認知角度出發,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步步建立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

掌握認知規律,培養學習的耐心

如何讓一個孩子在學業表現上,更有耐心、也更自律?

長久以來,我們往往會從毅力的角度去找答案。也許,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認知角度。

「一個人的認知越清晰,行動就越堅定。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換句話說,「目光長遠」的人更容易自律。想要對學業更有耐心,精神內耗更少,恰恰需要的是「認知上的覺醒」,而不是「苦行僧式的死磕」。

而以下這些認知和學習上的規律,或許可以幫助孩子獲得長久而清晰的內在動力。

規律一:複利效應

複利效應是一個重要的理財概念,顯示了價值積累的普遍規律:前期增長非常緩慢,但到達一個拐點後會飛速增長。它也被愛因斯坦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其實, 不僅僅在理財上,一個人智力、知識、經驗的積累,同樣會產生複利效應。

複利曲線

這是一種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當我們開始做一件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看不到明顯的進展,但是積累了足夠長的時間之後,可能某一天就突然爆發了。這就是複利效應在發揮作用。

它也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在學習新的領域和技能時,可能需要付出長時間的努力,才能看到成果。 這是必經的蟄伏過程。

明白這一認知規律,孩子在面對需要長期堅持的學習任務和挑戰時,或許就能多些耐心,也更有動力。

規律二:走到舒適區邊緣

在舒適區邊緣進行練習

每個人的能力都是以 「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如果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不前;冒然跨越道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

要想高效成長,必須處於舒適區的邊緣,也就是 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 「最近發展區」這也是能力培養的普遍法則。

但是現實中,很少有人能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很多孩子總是習慣在舒適區兜圈,重複做已經掌握的事情,對真正的困難視而不見。

這也是為什麼,「學霸」往往更願意在錯題本上花時間,把學習過程中的難點、盲點,集中在一起重點攻克, 始終遊走在學習的拉伸區,進步自然快;

而成績一般的孩子,更喜歡重複已經掌握的部分,對真正的困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希望能夠搪塞過去,結果盲點越積越多,最終無力應付。

不難發現, 「學霸」和普通同學之間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勤奮的程度上,還體現在努力的方向上。

周嶺指出,學霸並非天生是學霸,而是他們通過有效的學習方法,將自己置於學習的「拉伸區」。

一開始,學霸可能只比其他孩子領先一小步。而每一小步的領先,都會讓他們收穫更多的讚揚和肯定,不知不覺帶來更多的「正向反饋」,從而進入了正向循環。

規律三:波浪式上升曲線

學習進展和時間的關係,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線性關係, 而是呈現一種波浪式上升曲線。

學習曲線

幾乎任何技能的學習都是這樣,都會有所謂的平台期/瓶頸期。孩子們可能在這一階段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卻看起來毫無進步,甚至出現退步。

不過,這僅僅是一個假象, 因為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依舊在發生連接並被不停地鞏固,到了某一節點後,就會進入下一個快速上升階段。

比如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建立一個新的語言「過濾器」, 通常需要6個月才能突破平台期。

如果不知道這個規律,努力堅持了5個月,看到沒有進步就放棄了,多麼可惜。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大腦神經元連接會在放棄練習後弱化、消失,下次學習又得重新開始。

而那些時常堅持用英語「熏耳朵」的孩子,會在某一天突然發現,原來聽不懂的英語好像都能聽懂了,這就是平台期突破的典型表現。

主動學習,

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

在周嶺看來,分辨 「知識」「認知」二者的不同, 也是非常重要的認知覺醒。

簡單來說, 「當某一知識能夠幫助你做實際決策的時候,它才是你的知識,屬於你的認知體系。」

而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更需要孩子建立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擁有獨立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

同樣,今天的基礎教育,也越來越強調素養導向,希望孩子們掌握的不是書本上「死知識」,而是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能夠發生遷移的「活的知識」。 因為這樣的知識才能夠幫助孩子去判斷、選擇、行動、改變和解決實際問題。

如何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開啟主動學習模式。

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的 「學習金字塔」 理論,將人的學習分為 被動學習主動學習兩個層次——被動學習包括聽講、閱讀、視聽、演示;主動學習則是如通過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相比前者, 後者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大大提高。

具體以閱讀為例,作者搭建了一個「閱讀金字塔」,將現有的幾種閱讀情況進行了排序。

閱讀金字塔

最淺層次,是現在流行的「聽書」。聽各類APP上的讀書達人用十幾分鐘解讀一本書,這種便捷新穎、濃縮乾貨的學習方式看似輕鬆高效,實則處於被動學習的最淺層。

其次,是閱讀原書。但是如果讀完從不回顧、思考,只滿足於輸入的過程,可能幾天之後就想不起內容了。這種努力會讓人盲目追求閱讀的速度和數量,處於一種低水平的勤奮。

作家葉開就曾表示,「一個孩子如果沒有真正翻開書本,一字一句地閱讀,邊讀邊思考邊歸納,以自己的方式理順這部作品的人物關係、故事的前因後果,並做出自己的思考,就不能算是真正地讀過這本書。」

再往下一層,是自己做讀書筆記或思維導圖。不過,很多人的讀書筆記往往只是把書中的內容梳理羅列了一番,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大綱。似乎對全書的內容瞭然於胸,殊不知,這只是做了簡單的「搬運工作」而已。

雖然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主動學習,但僅僅是簡單的知識陳述,與真正的「知識輸出」還有很大的不同。

更深一層是,看完書,逼著自己進行「知識輸出」。無論試著將自己學到的東西向別人清晰地陳述,或者寫下來,都是一種非常好的主動式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必須動用已有的知識去解釋新知識。

正所謂,「教」是最好的「學」, 當孩子能夠把新學的知識解釋清楚,或者用自己的語言去分享時,就意味著將其納入了自己的知識體系,甚至有可能創造出新的知識。

因此,對於孩子來說,想要通過主動學習,建立自己知識體系,不妨嘗試以下兩種「高階學習法」:

  • 要特別注意在閱讀時產生的關聯。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一個知識點讓你想起了其他的知識、引發了關聯,一定要留意並把它記下來。知識產生關聯,說明大腦中的知識網絡正在形成或加固,不僅起到融會貫通的效果,還可能創造出新的理解和看法,這正是主動學習的關鍵。
  • 讀寫不分家讀一本好書後,更重要的在於能輸出自己的東西,比如寫一篇文章,或是對其中最觸動自己的內容進行深挖和思考,這些都比閱讀本身更費力,卻也非常值得。

讀寫不分家讀一本好書後,更重要的在於能輸出自己的東西,比如寫一篇文章,或是對其中最觸動自己的內容進行深挖和思考,這些都比閱讀本身更費力,卻也非常值得。

深度學習,

走出「假努力」的陷阱

在我們身邊,經常有這樣一些孩子:每天看上去也很努力,犧牲了很多玩耍時間,卻依然收效甚微。這種狀態不僅牽扯了很多精力,也容易讓人陷入精神內耗。

如何走出「假努力」的陷阱?深度學習至關重要。

然而,大多數孩子,包括很多成年人,其實都缺乏深度學習能力。那些有深度學習能力的人,可能也無法說清楚,這一能力到底是什麼、應該如何獲取。

周嶺嘗試總結了一些深度學習的重要特徵:

第一,有定義明確的目標

目標定義越明確,注意力就能越集中,學習效果也就越好。 如果目標太大,可以將它分解成小目標,使目標更具體、精細。

比如在孩子練琴時,家長不妨定類似這樣的目標——「今天連續三次不犯任何錯誤、要以適當的速度奏完曲子」,而不是「要練琴半小時」,後者太寬泛了,不利於進入深度學習。

除此以外, 清晰的目標,還能提高孩子的行動力。

當孩子陷入怠惰、懶散、空虛的情緒中時,往往是因為大腦處於模糊狀態。他們要麼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要麼目標太多,無法確定最想實現的目標是什麼。

因此,對目標的認知越清晰,行動就越堅定,「一切都源於想清楚」。

第二,練習時極度專注

深度學習的關鍵,還要做到「極度」專注, 精力越集中,我們的感知才能越細微。

因此,好的學習模式是,在做A的時候徹底關注A,在做B的時候徹底關注B,A和B兩件事情之間有非常清晰的界線。

今天很多孩子往往會陷在多重任務處理中,同時受到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影響,常常在做A的時候想著B,在做B的時候又想著A。這種邊界不清的習慣,會極大影響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要學就學個踏實,要玩就玩個痛快」,界限分明,一次只做一件事的習慣,對孩子的性情和能力的培養都大有好處。

第三,尋求有效的反饋

備受追捧的PBL項目式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來自真實受眾的反饋。學生的學習成果,需要以作品的形式,對外開放,以獲得來自外界的反饋。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 想方設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反饋,是深度學習、不斷精進的重要條件。而反饋的途徑,可以是多樣的,通過與他人交流、閱讀、反思,都是很好的方法。

周嶺表示,哪怕是一些很簡單的學習任務,也可以進行 「反饋訓練」。

同樣是背單詞,有的孩子「翻開書全會,合上書全廢」,雖然也很努力,但是成績提高有限,學得很機械、沒有動力。很明顯,這種單純的輸入式學習是低層次的勤奮, 真正善於學習的學生會通過自我測試,主動製造反饋。

比如,他們背單詞,不是一遍一遍地看,讓所有單詞都「看著眼熟」,而是合上書測試自己能否精確地說出含義、發音,並拼寫出來;他們練聽力,不指望每天重複聽音頻就能毫不費力地學會,而是回過頭來對照原文,不斷重聽沒聽懂的地方。

對於背記理解類的學習,自我測試就是最好的反饋,可以精準消滅盲點。而 無反饋式的「假努力」,正是很多孩子被動、落後的根源。

第四,始終在舒適區外練習

正如前文所述, 真正好的學習狀態,應該介於舒適區和困難區之間,而不是一直在舒適區里打轉。

周嶺以女兒練鋼琴的故事舉例。

曾經,她每次練琴只需要把新學的曲子彈10遍,就算完成任務了。因為沒有反饋,她會一遍一遍地彈自己熟悉的地方,難的地方就一帶而過。

現在每次練琴,則換了一個方法。孩子先彈一遍,針對其中不熟練、易出錯的地方,持續練習,後面的先不練;然後,只要能連續流暢地彈3遍不出錯就算完成;練習過程中,會及時糾正指法和按鍵錯誤。

這樣,孩子很快進入了專注狀態。雖然結束時直呼好累,卻不再有畏難情緒,效果提升也很快。

可以看出在現實生活中,如果缺少認知和方法上的提升,很多孩子都會一味地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里,而且急於看到成果,做事缺乏耐心… … 長此以往,精神內耗和焦慮,油然而生。

正如周嶺所說, 「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對於當下很多孩子來說,想要走出學習上的精神內耗,可能需要的並非是「打雞血」,也不僅僅是「咬牙堅持」,而是認知上的覺醒。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fd0f2eeb469bb49e6519da9301aee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