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丁戊奇荒」到底有多嚴重?人被當成食物,漂亮女子不值千文

2022-02-16     生活幸福

原標題:清末「丁戊奇荒」到底有多嚴重?人被當成食物,漂亮女子不值千文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清末「丁戊奇荒」到底有多嚴重?人被當成食物,漂亮女子不值千文。

說到天災,生活在現代的很多人可能沒有太大的感觸。一是因為現在很多人都沒親身經歷過天災,二則是因為國家應對天災的舉措較為有效,能在短時間內將天災可能造成的損失降到足夠低的水平。但是你知道嗎?在我國古代的時候,人們在面對天災之時,往往只能處於被動承受的狀態。

尤其是在清末時期,我國曾發生了「丁戊奇荒」。當時因災情過於嚴重,所以災民們的狀況簡直是慘不忍睹。那麼,「丁戊奇荒」到底是怎麼回事?它的災情到底有多嚴重呢?如果你對這些問題較為感興趣的話,那就不妨繼續往下了解一下吧!

一、「丁戊奇荒」的發生。

光緒元年(1875年)的時候,我國北方地區曾經出現了大面積乾旱的情況。而且這一情況一直持續了很長時間,所以災情便一天變得比一天嚴重了。後因為乾旱情況嚴重到了一定程度,蝗災便發生了。本身因為旱災的出現,已經導致受災地區種植的糧食作物所剩無幾。再遇蝗災,受災地區的百姓就更加沒有糧食可收可吃了。

好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天上總算出現了下雨的跡象。本來百姓們都以為苦日子算是熬過頭了,可沒成想,這雨下起來竟然沒完沒了。於是沒過多久,北方多地便又遭逢了洪災。百姓們饑寒交迫,無家可歸,倒地後就起不來的可以說是數不勝數。

二、災情的嚴重程度。

上述災情接連發生後,百姓們為了活命只得想出各種辦法來進行自救。在他們遇到的各種困難面前,最為不好解決的可能就是吃飯問題了。要知道糧食難覓,他們想繼續活下去談何容易。可即便如此,他們照樣採用了很多讓我們現代人難以想像的方法讓自己活下去。

比如吃小石子面來維持生命,它是指先將小石子磨成粉狀,然後摻入一丟丟的麵粉並揉成麵糰這樣一種製作「食物」的方法。雖然乍一看,似乎這種方法確實也能起到填飽肚子的效果。但是越吃用這種方法製作出來的「食物」,反倒越容易讓人死亡。

又比如通過賣妻兒來換取糧食的方法,即便是在古代,也是萬萬不可隨意賣妻兒的。可到了生死關頭,很多災民可顧不上那麼多了。只要能夠換到糧食,他們就樂意將自己的妻兒給賣掉。甚至有些被賣者還很樂意自己被賣掉,因為那樣一來,起碼她們就能投身於能夠給她們提供食物的人家去了。

而提及具體的售價情況,有資料曾顯示,在此期間,一個如花似玉的美女連一千文都值不了。而相貌較為一般一些的,甚至連一百文都不值。更有甚者,稍微給點糧食就能換來一個美女或者孩子。

再如吃人。可能很多人覺得這可能說得有些太過了,但是實際上,在那種情況下,出現人吃人的情況絲毫不稀奇。尤其是那些身邊已經沒有什麼親人存在的人而言,可能在倒下還未斷氣的時候,就已經被人當成食物給吃上了。

而那些還幸運的有家人可以相依相伴的人,在遇到家人出現死亡情況時,則萬萬不敢哭出聲來。因為萬一被其他災民知道家裡死了人,可能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其他災民就會不管不顧地將他們的家人拉去當食物吃掉。為了避免這種慘事發生,他們即便死了親人,也得隱忍著不哭出聲。

三、朝廷採取的賑災舉措。

看完上述災情的嚴重程度後,可能就會有人要問了。既然當時天下歸清政府統治,那清朝廷有沒有採取些有力的賑災舉措呢?採取倒是採取了,只是因災情太過於嚴重,所以清朝廷採取的那些舉措根本達不到有效的賑災目的。

有資料顯示,當時朝廷曾開設過一些粥廠施粥,但是該舉措能夠救濟到的人跟全部受災人口數量相比,根本就不成比例。當然了,也並非清朝廷過於吝嗇,不樂意多開設些粥廠施粥,而是因為當時的它國庫空虛,自身都難保,哪裡還能去救濟受災百姓呢?

你以為這就是「丁戊奇荒」的全部內容?那你還真的是大錯特錯了!你知道嗎?在1879的時候,清朝還曾發生過大型地震,這次地震於當時的清朝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結語

也正因為當時情況如此糟糕,所以每每提及那段時間的歷史,很多第一次聽說這些情況的人都會忍不住為清廷和清朝百姓們捏上一把汗。所幸後來那段艱難時期順利被度過了,但還是希望大家都能對此情況有較為詳細的了解。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e9c75f179e807dce91269458cf0cb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