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分久必合規律:800年一個周期,中國邊界的「凹」與「凸」為何中朝以鴨綠江為界:看朝鮮是如何把邊界推到鴨綠江的?

2023-08-17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中國歷史分久必合規律:800年一個周期,中國邊界的「凹」與「凸」為何中朝以鴨綠江為界:看朝鮮是如何把邊界推到鴨綠江的?

中華民族之得以繼續生存,非僅賴粗線條的神經之忍耐力,實在他們所以能生存以迄今日,卻有賴於吸收蒙古民族之成效。此乃一種系統發育的生理移植所發生之作用,你可以觀察每一次新血統的輸入,必繼之以文化上奇葩之開放。觀乎中國人民一般的體力情況,很容易發覺他們並未能全然逃免衰老的文化生命之定數,因而發生一種特徵,遇有較為新興而好戰之民族向之進攻,輒無法自圖挽救。中華民族的生命,好像是在迂緩而安靜的向前蠕動著,這是一種沉著堅定的生活范型,不是冒險進取的生活范型;其精神與道德習慣亦相稱而具和平與消極之特徵。這就是歷史上常間歇的被北方民族所征服的根源。政治上,這個民族曾經數度被此等侵略者所滅亡。問題至此轉至「怎樣在此政治上被壓迫的環境下,保持其原來之民族」。不是她如何擋攔侵略之軍事煞星,有如圖爾戰爭(battle of Tours)中基督教國聯合抗拒回教軍之所為,而是她如何在侵略魔手下維護其生存,而且,事實上反吸收了侵略民族的新血胤,轉以自榮,而能不喪失其民族特性並保持固有文化之存續。是以中華民族的生命,好似用一種特殊的范型鼓鑄出來的,故其祖先的奮鬥力的喪失,不致即陷於種族本質與抵抗力之喪失。此種種族本質的抵抗力存在之關鍵,即為中華民族繼續生存之關鍵。

新血統之混入,很可以說明中國人民今日所具種族自存力之程度如何。歷史上,新血統的混入,往往巧遇於相間有定率的周期,大約每間隔八百年,為一個轉變的周期,好像是中華民族革新所需的規定時期,而促起此種定期的大改革的,乃為內部道德機構之腐化,而非外來之侵略。《中國科學美術雜誌》曾載有D.J.S.Lee的一篇論文(註:李四光博士此論文於1931年發表於該雜誌),標題為「中國戰禍之周期循環」。內容系將中國歷代之戰亂,做一統計的研究,證明此等一治一亂的循環期,其前後距離大致有一種準確的定率,而非出於偶然。驟思之,如非人事演變中所可能的現象,而李博士則條分縷析,鑿鑿有據,不可不加以注意。

照李博士說來,中國歷史簡直很容易每八百年分成一段落,為一個周期。每一個周期的開始,當為一祚命短促而軍威強盛的皇系,結束連綿不息的內戰而統一中國,此後繼之以四五百年之治平時代,過此時期,則朝代又將一易,而起伏不斷之內戰又起,馬上使京都自北南遷。然後形成南北對峙之局,險惡之形勢日甚一日,最後跌入異族統治的深淵而結束此一周期。歷此乃周而復始,重演過去循環,中國復重新統一而光複本族之統治權,此時期必開放文化上新的光彩。

每一個循環,其史跡之演進,在它的時間上與前後的因果上,表現出一種不可理解的機械式合同性,故上一循環與下一循環,其形貌如出一轍。像李博士所說:每一循環的相當時期,大約適當文化發揚期之初期,總有一次偉大工程之興築,然每度必遭不幸之毀滅。第一周期中,有秦始皇雄偉的萬里長城,以及華麗的阿房宮,曾幾何時,阿房宮便毀於火,延燒縣賡三月之久;第二周期,則隋代有運河之開鑿,隋煬帝也建築過瑰偉的離宮,窮奢而極侈;第三周期,則有長城之改築,此改築之形式,即遺留至今之面目。當明代永樂皇帝之際,曾開鑿幾條新的運河,並興建水閘,著名的《永樂大典》,亦為這個時期的一大功業。

此等循環期包括:(一)從秦代到六朝韃靼民族之入侵(紀元前221年-紀元588年),凡八百三十餘年;(二)從隋朝至蒙古族入侵(589-1367),凡七百八十年;(三)自即目前之周期,自明初以迄今日,這一個周期還未屆結束的期限,但由過去六百年之史跡觀之,其演進仍恪遵前期之軌跡,明清兩代之五百年太平,好像已完成了它的任務,一八五〇年之太平軍革命,掀起了第一陣內戰的大波,吾人現正處於荒亂與戰禍交迸的上升階段上,此交迸之進展,務求所以相稱於歷代遺傳之公式,一九二七年之遷都南京,便可見之。

它幾乎是在預先警告我們,未來這尚未兌現的兩百年,南北將分裂,華北將被異族所征服。

在這裡轉載這些圖表,一方面是因為它們原本就有趣,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們極其簡要,兩千餘年的中國政治史,只要兩頁,就能涵括。曲線代表中國本土發生戰爭的次數。

李博士又說,先於圖表第一周期之周代,其史跡演進亦復相同。周代為中國文化第一次大放光芒的時期,周室始祖踐祚於紀元前一一二二年,凡歷九百年而滅亡。第一個半期四百五十年,那時中國內部比較平靖而強盛,及至紀元前七七〇年,已受西北異民族之壓迫,京都不得不東遷洛邑。從那時起,戰爭不息,列國諸侯之併吞攘奪,糾紛日甚,中央政府漸失其統御封建君主之權力。自紀元前七二二年至四八一年,為孔子編年史《春秋》一書之斷代紀年,此時期因謂之春秋時代。自四〇二年至二二一年則謂之戰國時代,彼時楚國逐漸膨大,占有疆土幾包括中國南部開化居民區之全部。此周期至秦民族崛起,始皇帝併吞諸侯而統一中國,乃告結束。秦民族乃混合有未開化民族之血胤及外國風俗習慣之新興民族。

此一事實,引起了人種學上的、經濟上的或風土上的解釋。而人口過剩,似乎是主要原因,然在其自然法則下,大概可以維持四五百年之承平。世界任何國家,能保持和平及其文化連綿四五百年之久者,歷史上殆缺乏先例。中國何以能獨處例外,殆無理由可以解答。但試將中國文學史做一觀察,似可發現另一顯明之解釋。每當南北分裂,擾攘紛紜之際,道德機構之崩壞,常反映於詩歌及其他文學作品,本章第一節所舉之幾首小詩,可見一斑,第一周期北方民族入侵時期,稱為六朝,自東晉以迄隋室統一中國,此一時期中,華北完全被制於蠻族的戰勝者統轄之下;第二周期的北族入侵,始自南宋而迄蒙古民族建立之元朝,這一時期的社會風尚之女子氣,以及文學風格之卑下,適相當於六朝時之生活,六朝以其浮華綺靡之駢體文著稱,而宋元之際,則發育一種優柔色情之詞曲。此等詩文,其風格所以卑下,並非失於字面之貧乏,而失於字面之過於繁褥;凡鋪文陳辭,其字義之輕重深淺,分別務求精細工巧,不復涵蘊淳樸之田野風味,卻為扭扭捏捏、穠艷細膩之閨閣氣。中國人在此等時期中,常顯出對某種文字聲韻上的新嗜好,一方面產生精細的文學藝術批評,並崇尚風雅的貴族生活習慣。

因為那些時期中,吾們常見繪畫與書法之發達,貴族階級起而傳襲藝術之系統,中國文學批評至六朝時始第一次抬頭,而中國第一個大書法家王羲之,出身於貴族家庭;亦適當於這個時期,政治的萎弱和恥辱,往往與藝術之纖巧並存,而此時期之南朝各君主,在政治上無力自保其皇位之安全,卻能寫得一手好詩。帝皇詩人如梁武帝、南唐李後主、南朝陳後主,皆為短祚之君皇,亦是情詩的聖手;南宋徽宗則為出色的畫家。

不過種族對抗的細菌,卻也在這種時候下種,因為北朝之雄主,祇在朝廷的權力上把握住勝利者的地位,其下層基體仍為漢族。雄武的北魏統治階級屬於鮮卑族,不但接受漢族文化,且公開相互通婚;南宋時代之金(滿族)情形亦復相同;其機體內容,大部仍為漢人。如此史跡之演化,實為一種醱酵作用之進行。此等時代又為文化上接受異族影響的時代,第一周期末之佛教及印度雕刻之傳入,第二周期末之蒙古戲曲及音樂之傳入,均為歷史上不可忽視之例證。至於人種混合的最清楚的實效,可發現於今日北方人語言與體格上之特性。他們那含有粗澀的變音的言語,高巍的體格,有趣而質樸的性情,都為其特徵。異族血胤的混合與文化之交織,即為中華民族所以長存之一大原因。

為何中國的版圖輪廓線上「凹多凸少」?

在看地圖的時候,我的目光經常停留在中國與外國的國界線上。我發現一個現象:由國界線所畫出的中國版圖的輪廓「凹多凸少」,即,國界線經常向國內部分凹陷。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最大的「凹」出現在中蒙邊界上。中國原來的陸地版圖像一片圓樹葉,自從外蒙古被蘇聯策劃「獨立」出去後,陸地版圖的形狀就從樹葉狀變成了「公雞」狀,公雞的背部,即外蒙古所在地,成了中國版圖上最大的「凹」。

印度所謂的偽「麥克馬洪線」,我國政府不予承認

另一處地圖上看不出來的大「凹」,由「麥克馬洪線」形成,在西藏東南部,那裡有一塊面積相當於浙江省一樣大的土地,卻由印度實際控制。

還有一處中「凹」,出現在中緬邊界上。上世紀40年代著名作家艾蕪曾寫過一本散文集《南行記》,書中所描寫的克欽山中的人,那時大都是中國人,但是為了中緬之間的情誼,這個地區已於上世紀50年代劃歸緬甸。

以上是面積較大的「凹」,如果是小「凹」,那就太多了。在中國,大比例尺的地圖屬於國家機密,公眾看不到,但在小比例尺的地圖上,這些小「凹」根本不能顯示出來,國人也就很少知道。

鴨綠江口也要失去嗎?

僅以江河為國界的幾處小「凹」為例。按照國際慣例,當兩國以大江相隔時,應以主航道為國界線。如果江中有島嶼和沙洲,就可以從這些島嶼和沙洲的歸屬看出一個國家的性格。

我們都是讀孔融讓梨的故事長大的,孔融意識深入骨髓。位於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交匯處的黑瞎子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有了它,就能維持兩條大江的航行權,否則就失去了航行權。這個島原本屬於中國,中國人在上面曾經建有3個村莊,但在1929年時被蘇聯紅軍侵占。2004年,中俄之間協商劃定了邊界。2008年,該島的一半歸還中國,但這不能帶給我們絲毫安慰。

鴨綠江口地圖

上世紀60年代,千赤島(也稱於赤島)在中朝劃界時被分給了朝鮮,使該段鴨綠江成為朝鮮的內河。而後黃金坪島、綢緞島、薪島的喪失,使中國永遠失去了鴨綠江的出海口,不得不建設丹東新港。同時失去了獲得河口段大片新生土地和島嶼的機會,失去了大片的海洋國土。

鴨綠江是中國和朝鮮兩國的界河,按照常理,江中的島嶼本該兩國各有其半,但鴨綠江下游的島嶼絕大部分都屬於朝鮮,尤其是位於鴨綠江入海處的兩個大島——綢緞島和薪島,竟然全屬於朝鮮。這些年來,這兩個島嶼不斷向中國方向擴展,現在幾乎和丹東連在一起,似乎成了朝鮮在中國的飛地。據說兩國簽署條約時,商定鴨綠江水道為兩國共有,但現實是,鴨綠江的入海口已經離開中國,兩岸都是朝鮮領土。這種狀態如不及時改變,將帶來極其深遠的影響。

說到江口,我想起了圖們江。在面對圖們江口的問題上,中國人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圖們江口,中國人與大海近在咫尺,觸手可及,但是俄國與朝鮮卻「手拉手」,將中國人擋在大海之外。如果是面對強國的武力,我們因為抗爭失敗而丟失領土,這可以理解。但是面對小國的欺人之舉,我們竟然同意或者默許,這很難理解。黑龍江和綏芬河的出海口因沙俄的蠻橫和狡詐而丟掉,圖們江出海口的丟掉,難道也是因為朝鮮的蠻橫和武力嗎?圖們江口讓我們同時面對一個強國和一個弱國,這時怎樣處理邊界,確實可以展示我們這個民族的性格。

當國界遇到湖泊

當國界遇到湖泊時,又是怎樣劃分的呢?一般而言,依據常識,應該按照中間線平分。(詳見《歷史國土的遠去——中俄邊界往事》)

位於中俄邊界的興凱湖,為什麼3/4的面積為俄羅斯所有?位於中朝邊界的長白山天池,也有53%屬於他國。其實,按照中、朝兩國國界線的走勢,長白山天池完全應該在中國境內,但是國界線走到天池,似乎是故意往中國方向凹了進來,而將天池挖出來,饋贈他國。

貝爾湖、興凱湖、長白山天池位置圖

貝爾湖位於呼倫貝爾草原的西南部,與呼倫湖由烏爾遜河相連,兩湖被看作是呼倫貝爾草原的象徵。可令人遺憾的是,貝爾湖並不完全屬於這片美麗的大草原。在600 余平方公里的面積中,我國只占40 平方公里,不足十分之一,其餘絕大部分為蒙古國所有。將視線轉向東南方向,還有兩個湖和貝爾湖一樣,由我國和他國「共享」,它們是黑龍江省東南部的興凱湖和吉林省東南部的長白山天池。興凱湖和長白山天池歷史上全部為我國所有,而如今在我國的國界線內,興凱湖只剩下不足原來湖面1/3 的面積,長白山天池也劃歸朝鮮一半。如果興凱湖現在仍全部屬於我國,那麼它當之無愧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若長白山天池沒有被劃出去,它吸引大家目光的將不僅僅是它的美麗。

從地圖上看中國的邊界時,有一個地方總以為看錯了,但是找來大比例尺的地圖確認,發現沒有錯。這就是中蒙邊界的貝爾湖,湖面的90%都在蒙古國境內。這怎麼可能?我猜想最初劃定邊界時可能並不如此,一定是兩國平分,後來因為氣候乾旱而使湖面縮小,中國部分的湖面大概因為水淺而越來越小。但是看了一些研究論文後發現,近百年來,貝爾湖的湖面變化不大,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即蒙古國占據大半,中國占有小半,是當時兩國劃定國界時就確定的。

我們可以想像以上湖泊劃界時的談判場面:占大者若依其勢力,何等霸道;取小者若是禮讓,何其慷慨。興凱湖讓我們領略俄國的霸道,貝爾湖和天池則讓我們體會到中國的慷慨。

鴨綠江發自長白山,向南注入黃海。有他和圖們江一起構成了中朝兩國的邊界。鴨綠江和圖們江西北岸屬於中國東北,東南岸現在屬於朝鮮。但是,600多年前,高麗和朝鮮王朝的勢力沒有把江東地區完全裝進袋子裡。兩國邊界離這還有幾百里。

女真舊地——鴨綠江東岸

鴨綠江-圖們江流域是遼代,女真民族居住的地方,遼人稱為鴨綠江女真或長白山女真,設有鴨綠江女真大王府,統治兩岸女真民族。遼國和高麗的邊界是今天朝鮮平安北道的一線、朝鮮北方的重要城市新義州,當時被稱為保州,是遼國的城池。

上圖_保州(遼代保州(今朝鮮新義州))

金代、金太宗把保州送給了高麗,金國境界是從保州到定州(今朝鮮定平)的一線,高麗在這裡建設「千里長城」劃分邊界。鴨綠江東,千里長城北側的廣闊區域,部署著金國的猛安參謀克。

1936年,朝鮮平安北道發掘出刻有「「黃蠢謀克之印」」的官印,背面署有年號「大定九年九月少府監造」。

到了元代,在蒙古強大的軍事壓力下,高麗邊境南轉移到慈悲嶺(今朝鮮黃海北海道峯嶺) -鐵嶺(今朝鮮咸鏡南道和江原道的境界)的一線。鴨綠江東岸朝鮮半島北部的廣大地區是原帝國的遼陽行省,該地也是「為女真而住」。政府在這裡設有東寧府(原在朝鮮平壤,後遷至鴨綠江流域渾江一帶)、雙城總管府(今朝鮮咸鏡南道金野郡)、合蘭府(今朝鮮咸鏡南道永興縣)等機構。朝鮮王國的太祖李成桂出生於雙城總管府(今朝鮮咸鏡南道咸興南)。他父親李子春是大元的千戶長,蒙古的名字叫烏魯斯不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高麗的「北進」

席捲歐亞大陸的蒙古軍隊把高麗打的稱臣納貢,屈辱和親,成為元帝國的「征東行省」。但是到了元末,紅旗軍的起義使元朝天翻地復,大元國勢頹廢。高麗國開始北進大業,侵蝕了大元的大片土地。

1356年,高麗國王王顓乘中原震動期間,分兩路北進。東路,東北面兵馬率領柳仁雨,攻擊雙城。元萬戶李子春暗地裡投降高麗,與柳仁雨裡應外合,奪取雙城總管府,追隨高麗。

西路軍西北面的兵馬帶領印璫掃蕩鴨綠江東岸元朝據點後,得到寸進尺,過鴨綠江,進入遼東地區,打破了婆娑府(今遼寧丹東九連城)等三個戰地。元朝政府已經被農民軍搞得焦頭爛額,,但對高麗國的無法無天行為不能保持沉默。元廷對高麗的軍事行動進行了嚴正的抗議談判,發言說為討伐高麗派出了80萬士兵。高麗王嚇了一跳,把印痕拿出來頂罪。可憐的印子就這樣掉了頭,當了替罪羊。

之後,高麗停止了東渡攻遼的行動。但是,對鴨綠江東岸的元朝領土加劇了蠶食。1357年,高麗派萬戶金進驅逐了士林、碧團的女真人,成為「抄南界人戶以實之」,1368年成立了泥城萬戶府(今朝鮮平安北道昌城)。1356年,征服高麗禿魯江女真,設立禿魯江萬戶府,之後改名為江界萬戶府(今朝鮮江界)。高麗以江界、泥城為殖民地據點,在鴨綠江東岸,壓制女真人,繼續擴張殖民地。

1369年,高麗派大將李成桂率騎手5000人,步兵1萬人,從「東北渝黃草嶺,行六百餘里」攻占元朝東寧府,元軍戰敗投降,從此「東至皇城,北至東寧府,西至於海,南至鴨綠」。高麗政權基本控制了鴨綠江-圖燜江:東南南的區域。

明設鐵嶺衛與李成桂的「威化島回軍」

朱元璋攻占了大部分,驅逐元帝後,明軍一邊唱歌一邊猛進,進入東北邊境,繼承了元朝對東北的統治。朱元璋一邊安撫當地的女真少數民族,一邊派遣軍隊駐紮衛所,在東北建立新的統治秩序。

1387年,朱元璋在東北大部分穩固的情況下,接受元朝政府鴨綠江東岸的土地,計劃在朝鮮半島北部的元開元路設置鐵嶺衛。通報高麗。

「鐵嶺以北,東,西地,舊屬開元。其土著軍民女真、韃靼、高麗等,遼東舊之。鐵嶺南,舊屬高麗,人民需聽從本國的管束。疆界的確立,各有所守,不可侵略。U」。

朱元璋的意思很清楚。鐵嶺(現在的朝鮮江原道和咸鏡南道的邊界)的北側,原來是元朝的土地,現在大明來了。這個應該由我大明管理。你們高麗國本來就在鐵嶺的南邊,在那裡好好呆著,我們各自保護,井水不犯河水。

這是讓高麗把嘴裡的鴨子吐出來,自然不幹。高麗王抵賴說「自來系是本國之地」。之後,在得知明廷派軍隊渡江後,宣布與明朝絕交,命令「著大元冠服」,「興八道兵」準備與明軍決戰。

帶兵征明的右統軍打李成桂,頭腦冷靜,中國那麼大,朝鮮那么小,在哪裡能打的過?征明之路,雨季,淫雨驟降,道路泥濘,物流困難。李成桂幾次指示撤退,征明四大不可「以小逆大,一不可;夏月發兵,二不可;舉國遠征,倭趁其虛,三不可;時方暑雨,弓弩膠解,大軍疾疫,四不可。」

。但是李成桂的主張被駁回了。得到5萬重兵的李成桂決定發動「兵諫」。李成桂從鴨綠江威化島,轉過矛頭,反攻國內,攻占高麗首都開京(今朝鮮開城),監禁權臣崔瑩,廢棄禑王,一人掌權。史稱「威化島回軍」。

鐵嶺衛的內遷與「恭順」的李氏朝鮮

高麗雖然撤退了,朱元璋還是決定讓鐵嶺衛撤退到鴨綠江西,今天趙本山老家的位置。

一是因為朱元璋認為「遠邦小夷,固不可比」「為自生而釁端」。

二是北元的壓力。蒙古剩下的勢力後退到漠北後,對中原虎視眈眈。明朝廷為了避免二線作戰,只能放高麗一邊。

關於李成桂,他在威化島回到師事後,一步一步地沖洗掉了異己勢力。1392年,李成桂終於廢除了高麗國王,建立了新的李氏王朝。李成桂即位後,馬上向明朝表示恭順命令,說要事大明如像事父,要求朱元璋給他的新王朝設定新名字。朱元璋說:「東夷之號唯朝鮮之稱最美,且其來遠矣,宜更其國號曰朝鮮, 至此,「朝鮮」成為半島上國家的名稱,被稱為「李氏朝鮮」。

李氏朝鮮表面上恭於明朝,一口一個爹,但在領土問題上毫不讓步,拒絕退出北部舊遼陽行省地區,而且想不斷製造事端,越過鴨綠江。1393年6月,北韓派遣「保護邊千戶,吸引女真五百餘人,潛渡鴨綠江,欲寇遼東。」。遼東糧食供應困難,加上蒙古的威脅,朱元璋不能大規模討伐朝鮮。只能建設堡壘,加強警戒。

明成祖朱棣靖難奪冠後,加強對東北的控制,安撫鴨綠江東的女真部落,試圖恢復元代朝鮮半島北部的疆土。朝鮮了解到情況後,派遣使者藝文管學習,金瞻,與明朝交涉。

金瞻非常精明,他用蒙和哄的兩種手法對付朱棣。另《遼史》、《金史》上記載的缺漏,說:「考遼金地理志,則虛自明矣。」說鴨綠江東那些地盤「有史以來就是朝鮮的」。。另一方面,在大明皇帝面前裝孫子,給朱棣戴高帽。最後讓朱棣想到「朝鮮之地,亦朕度內,朕何爭焉?」。從此,明朝完全放棄了對半島北部的領土要求,中朝之間幾乎確立了鴨綠江-圖門江界。

為了鞏固半島北部地區的統治,李氏朝鮮政府採用了兩個並行方案,徹底融入了朝鮮。

一是設置堡壘,利用堅城要塞,安撫和鎮壓當地原著女真人。

14-15世紀,朝鮮在東北邊境設立東北六鎮,在西北邊境設立西北四郡。女真土著被清剿、投降或流亡遼東。到了說明中後期,鴨綠江,圖門江,東部幾乎沒有女真人的據點。

二是採取移民手段,使主要居民成為朝鮮族。

李成桂死後,即位的朝鮮世宗大王李芳遠開始從朝鮮南部下三道。忠清、慶尚、全羅道居民大規模遷往北部。1433年11月的移民,就拉了2200戶到東北的寧北鎮和西北的慶源府,讓他們「輕徭薄賦,且耕且戍,以厚其生」。大規模的「徙民」運動歷經世宗、世祖、成宗、燕山君、中宗五代國君60多年的歷程,徹底地讓半島北部朝鮮化了。

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註: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各地理公眾號等,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歡迎大家標註來源轉載、文末點擊分享、收藏、點贊、在看就是我們更新的動力!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db0acb8afcaca9d999b8ac3a5ce94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