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新舞台」——近九成受訪大學生使用社交媒體分享多元生活

2024-11-04     中國青年網

視覺中國供圖

廣州理工學院數字媒體專業的學生孫若堯,是多個社交媒體平台的活躍用戶,每天會在社交媒體的瀏覽和運營上花3-4小時。

「社交媒體能讓我與朋友互動、分享生活。」對孫若堯而言,社交媒體已不僅僅是信息分享的工具,更是他和朋友們維繫情感的重要橋樑。自從他要好的朋友去國外留學後,兩人因為時差,很難同頻交流,「見面很難,但我們還是會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視頻,交流近況,當第二天看見對方的回覆時,我們的生活仿佛又有了交集」。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對大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展開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7114份。調查結果顯示,86.60%的受訪大學生會使用社交媒體分享多元生活。

社交平台成為大學生展現生活「新舞台」

前段時間,浙江海洋大學的陳素嫻第一次以個人身份參加第十八屆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校師範生教學技能競賽。即便這次比賽暴露出了許多問題,結果也並不如意,但她依舊發了一條朋友圈,並在文案中鼓勵自己:「能站在這裡並堅持下來的我真的真的真的很厲害。」

比賽結束後,陳素嫻從同學幫忙拍的視頻中截取了兩張照片,和其他照片一起發到了朋友圈。她將這稱之為「生活中的鮮活瞬間」,「並不刻意擺拍、營造人設,而是真實地從日常生活中捕捉值得保存下來的時刻」。

中青校媒調查顯示,85.73%受訪大學生使用社交媒體平台以娛樂為主,實現精神放鬆;此外,還包括查找資料,獲取知識(62.48%);拓展社交圈,與朋友保持聯絡(59.91%);記錄個人心情和分享生活(58.87%);選擇合適賽道,成為社交媒體博主(12.37%)。

孫若堯在短視頻平台上成了一個遊戲博主。「之前有一門專業課,老師讓我們自己運營帳號,剛好我喜歡打遊戲,就選擇了遊戲博主這個賽道。」孫若堯將自己和朋友們的遊戲高光時刻、搞笑瞬間剪輯成集錦,並添加熱門標籤與配樂,上傳到短視頻平台。令他感到驚喜的是,視頻發布後,作品的瀏覽量在短時間內迅速飆升,成為熱門作品。

來自南京大學的沈辰成了一名考研攻略博主。有一次,他在某生活指南類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考研經歷,一小時內就獲得了幾百個「贊」。同時,他還收到了幾十封私信,向他諮詢考研相關信息。「那一刻,我感到驚訝和自豪。」他說,「沒想到自己隨手的一個小分享這麼受歡迎。」自那以後,他開始在生活指南類社交平台上發布更多的考研攻略,粉絲量也一下子漲了不少。

就讀於福建某高校的宋瀚騁在20歲生日時花了兩小時準備了一條朋友圈。他從相冊中挑選出十幾張「年度照片」,導入圖片編輯軟體里,拼成「20」的形狀,再拆分成九宮格,最終在朋友圈發布。「雖然沒有一句文案,但是依舊獲得了100多位朋友的祝福。」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康秋潔對大學生在社交平台展現多元生活的現象表示:「從平台的角度來說,平台給了我們更多的應用,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同時,這些平台其實也在刻意強調自身的調性、立意是不一樣的,功能屬性也有一定的差異,這樣才會出現大家在社交媒體上『百花齊放』的狀態。」

大學生傾向於在不同社交平台分享不同內容

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博士生畢葉會給社交媒體分類,她在不同的社交媒體上會發布截然不同的內容。「我會把展現自己心情的內容發在微博上,稍微精緻一些的生活記錄發在別的社交媒體上,在短視頻平台我會發一些純娛樂、偏搞笑的視頻。」

來自浙江財經大學文化創新學院的蔡雯錦出於對寫作的喜愛,常常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自己的小說,甚至還會給自己喜歡的電視劇續寫番外,「當時短視頻平台非常流行,我就把續寫的故事截圖發布,沒想到收穫了幾萬個『贊』」。在生活指南類社交平台上,蔡雯錦會把自己課後整理的筆記拍照上傳,帶上備考相關的標籤,「偶爾還會有粉絲催更,甚至有人私信問我小技巧」。除此之外,蔡雯錦在微博上還「為愛發電」,為自己的偶像剪輯了不少視頻,引來網友圍觀,「大家誇我幾千粉絲的博主做出百萬大粉的即視感」。

對此,康秋潔認為,大家對於不同社交媒體平台有不同的情感連接和社交連接的現象,其實是越來越普遍了。「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年輕人,他們對於平台的這種繁榮更加敏感,也會更自覺地、更快地嵌入到不同的平台當中去,更嫻熟地運用平台,更加了解平台自身帶給他們的不同特性。」

畢葉感受到,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內容也有差異。在讀博士期間,她加了很多同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為好友。本科生會更願意將自己的生活分享在社交媒體上,比如社團生活、才藝展示等。而碩士生和博士生則更多地分享自己參與的學術會議,以及偶有的旅遊照片。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66.46%的受訪大學生傾向於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興趣愛好,66.08%分享生活日常,52.85%分享參與的活動,31.02%分享實用攻略,28.51%分享專業技能相關知識。

暨南大學的朱佳諾活躍於多個社交平台,每個平台都記錄著她生活的不同側面。微信是朱佳諾最常使用的社交平台,用來與朋友、家人交流。除此之外,生活指南類社交平台和微博也是她常用的社交媒體。生活指南類社交平台滿足了她在生活中的不少需求,她也樂於在此和別人分享攻略。朱佳諾說:「在生活指南類社交平台上,我用到了什麼好用的護膚品就會分享。」

「我的『微博小號』,只有一個好友,就是我閨蜜,像小時候彼此分享小秘密一樣,僅我們倆可見。」在「小號」上,朱佳諾可以隨意表達當下的負面情緒。「儘管過後會刪掉,但那一刻會很舒服,感覺『神清氣爽』。」這種「隱秘」小號成了她情緒的出口,也給予了她自由表達的空間。

今年,宋瀚騁開始對朋友圈的內容進行分組管理,向家人展示複習備考的情況,向朋友和同學展示旅遊、比賽和學生工作的成果。他還專門開了「小號」發泄吐槽身邊的煩心事,「這個小號只有不到30個好友」。

在這個帳號上,宋瀚騁的吐槽會得到好友的共鳴,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也會有人直接在評論區送來安慰。這片小小的「自留地」成了宋瀚騁釋放情緒和壓力的區域。同樣,宋瀚騁在這裡也會毫不吝嗇對別人的鼓勵和支持。

康秋潔坦言,建立「小號」傾訴生活,這在年輕人里比較流行。「對於他們來說,有一個小樹洞是很重要的。有一些不想和生活圈子高度重合的人去分享的內容,他們就會放在這樣的社交媒體上,使得區隔感更強一點。」

大學生期待通過使用社交媒體實現自我成長

畢葉曾在社交媒體上得到過一些正向的反饋。碩士研究生期間,她學習播音專業,當時,她對自己的播音水平沒有太多的自信。當她分享自己一段配音的視頻後,得到了網友們很多的「贊」。「那一刻,我有一些成就感,覺得得到了很多陌生人的認可。」在這之後,畢葉受到鼓舞,又做了更多同類型的分享。除此之外,畢葉還在朋友圈中分享了自己考上博士的消息,這一條消息也得到了很多好友的點贊和評論。

和畢葉一樣,蔡雯錦也在社交媒體上獲得了很多情緒價值,她說:「社交媒體讓我找到了自己的閃光點和擅長點!我會一直堅持分享,堅持做下去。」

大學生認為社交媒體對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75.08%受訪者表示可以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拓寬朋友圈;73.94%認為可以及時獲取多方面信息,開闊視野;56.93%認為可以提升自身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55.41%認為可以促進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討論;28.11%認為可以幫助他們獲取實習和就業機會。

對於朱佳諾而言,社交媒體不僅是表達自我的窗口,也是實現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徑。她希望通過各個平台提升自媒體製作和內容運營的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發展積累經驗。作為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學生,目前,她計劃成為一名校園日常博主,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和實習感悟,「我準備把之前參加比賽的經驗、面試經歷等分享給大家,並且打造一個可靠、富有經驗的學習博主人設」,與此同時,她也希望自己的分享能夠為他人帶來價值,幫助有相似經歷的人找到共鳴。

前不久,陳素嫻一年前發布的視頻下收到了這樣一條評論:「天吶,視頻里竟然提到了我。看到這個視頻,很懷念當時愛記錄、愛寫手抄的我們。你要多多記錄!」「我發布的生活記錄能夠給好朋友們帶來幸福,讓我覺得很開心,也讓我覺得記錄是有意義的。」陳素嫻說。

自此之後,陳素嫻開始不斷記錄自己的生活。去年的最後一天,陳素嫻在朋友圈發布了一條年度總結,選取了過去一年的幾十張照片,按照月份整理成電子相冊。「我一共做了8張圖,基本每張圖都要做兩三個小時」,雖然耗費時間多,但想到過去一年充實的生活就覺得付出都是值得的。

孫若堯稱社交媒體的興起對他個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過去我不擅長表達自己,但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各式各樣的人分享生活,它擴大了我的視野,讓我能夠接觸到更多有趣的內容,讓我也擁有了分享的勇氣,自己變得不再內向。」在他看來,這些平台上的陌生人分享的內容總能感染到他,激勵他更加勇敢地展現自我。

在未來,孫若堯希望能夠在社交媒體上學習到更多與工作相關的技能,「每當我看到同齡人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規劃時,自己也會動力滿滿,試圖讓自己變得像他們一樣優秀」。作為數字媒體專業的學生,孫若堯提出了一些專業的需求:「當前不少社交媒體平台介面設置比較繁瑣,希望未來可以更加簡潔,或者根據用戶需求自定義社交介面,這樣會更有體驗感。」

(應受訪者要求,宋瀚騁、畢葉、沈辰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卞心怡 王軍利 實習生 孔文軒 來源:中國青年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ad31fbe8c9c294ffde4d3aa1470e2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