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火烤不融」上外媒頭條,鍾薛高獲法新社力挺

2022-07-07     戲說金融

原標題:「雪糕火烤不融」上外媒頭條,鍾薛高獲法新社力挺

有這麼一種雪糕,它平平無奇地躺在冰櫃里,但當你拿去結帳的時候,它會用價格狠狠地刺你一下。有才的網友們給這種雪糕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雪糕刺客」。

毫無疑問,鍾薛高便是「雪糕刺客」中的領軍人物,甚至可以說是當仁不讓的鼻祖——儘管這家公司僅僅成立才4年多。

既然是刺客,總得掀起一番風浪,才能證明其身份。

鍾薛高同樣如此。

自產品上市以來,這款雪糕話題從不缺少,將其定義為「網紅產品」再合適不過。

正所謂紅則是非多,這不,現在頭條和熱搜全包了。

先簡單屢屢鍾薛高最近風波的脈絡:

7月2日下午,有一網友在網上發布了一段視頻,顯示鐘薛高旗下一款海鹽口味的雪糕在31℃的室溫下放置近1小時後,仍然沒有完全融化。

7月2日晚上,鍾薛高回應稱是因為這款產品配方中主要成分為牛奶,稀奶油等,產品本身固形物含量達到40%左右,固形物高,水少,完全融化後自然就為粘稠狀,不會完全散開變成一灘水狀。同時表示產品僅使用極少量的食品乳化增稠劑,均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標準添加,可放心食用。

7月5日,一段網友用打火機點燃鍾薛高雪糕卻燒不化的視頻再度引發關注,另外還有測評博主發布的視頻顯示,用1500℃噴火槍加熱鍾薛高旗下的「海鹽椰椰」口味雪糕,雪糕表面飄出一縷白煙,灼燒處呈黑糊狀,但沒有一滴水滴落;持續灼燒雪糕35秒後,第一滴融化的雪糕滴落在桌子上,但未融化部分狀態相對穩定。

7月5日,上海市監局表示已經關注此事。

7月6日,鍾薛高發布了一則聲明,表示生產合規,添加的卡拉膠也符合規定。

7月6日,人民日報對這一事件發表評論,表示概念和噱頭營銷不應為企業第一要素,只有得到市場認可才能形成真正競爭力。

7月6日,鍾薛高創始人發聲,譴責行業競爭使用下三濫手段。

很顯然,這場大戲尚未迎來大結局,吃瓜群眾可以繼續準備凳子花生米。

相比起前段時間的幾大熱搜,鍾薛高這事按說並不算什麼,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竟然上了外媒網站的頭條,而且這家媒體還是在國際有一定影響力的法新社。

有意思的是,法新社在這份報道中,除了闡述高溫不化這一現象和鍾薛高的回應之外,還有一部分是力挺鍾薛高的,這在外媒關於中國企業的報道中很罕見。

法新社引用了鍾薛高回應中的一段話:「我們認為,通過烘烤或加熱冰淇淋來判斷冰淇淋的質量是不科學的」,並特意標註說在這段話下面有168000個贊,但是沒有提及任何網友的評論。(看了很多法新社的其他報道,一般會同時寫出網友對中企聲明的回應)

另外,法新社還特意肯定了鍾薛高的說法,認為在冰淇淋中添加穩定劑(也就是鍾薛高所說的卡拉膠),有助於保持雪糕的結構穩定,已經被廣泛使用,並特意強調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已經批准這種做法的事實。

關於鍾薛高的製作和配料問題,筆者非業內人士,不專業也不好評價。

所以我們僅僅聊聊其「成名」的主要原因——「雪糕刺客」和價格問題。

有三點個人看法:

第一:消費者自主權。

任何有判斷能力和獨立意識的消費者都有其自由選擇任何產品的權利,簡單說就是,錢在自己手裡,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其他人管不著。這是一個人對自己私有財富的支配權,是最基本的權利。

那麼,如果鍾薛高的產品是合法的,沒有強買強賣而且明碼標價的話,消費者花多少錢買,買多少都是個人行為,沒必要上綱上線,或許人家就願意為某種心理需求滿足感額外付費呢?

需要提醒的是,消費者自主權有一些情況是需要警惕甚至排除的,比如偽明碼標價(具體案例和說明可以參照市監總局7月1日發布的文件);比如誘導沒有判斷能力的小孩或智力缺陷人群等等。

第二:商品的價格與價值。

說實話,很多網紅產品之所以越來越被大眾所反感,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它的價格遠遠高於同類產品但是其產品本身卻很難達到消費者的預期。

當然,出現這種「物丑價貴」的現象,大多是由於其宣傳成本反客為主,蓋過了生產成本。比如一支雪糕本身生產成本只是5毛線,但宣傳成本達到了1塊錢,那麼怎麼都得賣2塊錢了。在現實中,若是有「網紅」兩個字加持的話,賣到5塊10塊都很常見,這就是概念炒作的附加值。

但是,這種附加值是虛的,因為沒有在解決消費者基本需求中發揮任何作用,網紅雪糕並不一定比普通雪糕更好吃,更解渴,更具降溫效果。

於是乎,虛高的價格就變成了為滿足某種心理需求(必須虛榮心,自我心理暗示等等)買單了。說實話,如果你的錢賺得不是很容易的話,為這種心理需求買單會顯得格格不入。

而且,你想像一下,一個月薪三千的人,省吃儉用兩三年去買一個名牌包包,你認為有多少人覺得這不是A貨呢?你認為月薪三千的你吃著五六十塊一根的雪糕,別人就會高看一眼?

不管怎麼說,任何價格遠遠超越價值的產品,賣了鐵定是不划算的,肯定是吃虧的。

第三,社會消費觀和營銷觀的引導。

我們經常說要引導正確的消費觀,因為它是價值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正確的消費觀具體是怎樣的,沒有確定的說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有多大頭戴多大帽」總是沒錯的,打腫臉充胖子最終害的還是自己。

想像一下,一個社會散發著攀比和虛榮的消費心理,不買對的只買貴的,那是多麼可怕的現象——最終產生的只有商品價格泡沫、資源浪費和劣幣驅逐良幣。畢竟實現不了財富自由的人占絕大多數,那麼那些買不起的人會自卑、會投機取巧甚至會膽大妄為。

所以,消費觀的引導應該向實而不應該向虛。

對於企業來說,同樣如此。

一個網紅產品可以引來大量的客戶,可以獲得大量的利潤空間的話,還有誰會靜下心來踏實做產品。

質量好不好無所謂,會炒作就行!

創不創新無所謂,會創造概念就行!

能不能滿足客戶需求無所謂,有網紅煽動粉絲就行!

那麼,最終這個市場上剩下的也就只有炒作、概念和網紅了。

所以,企業的營銷觀念也需要引導,別本末倒置,別天天想著營銷炒作,打鐵還需自身硬。一件垃圾,就算你吹得再天花亂墜,它始終還只是一件垃圾。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a0068c311ba8d2b0c8f29b4ed4ad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