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的海戰,曾有專家這麼形容,就是喇叭(火炮)排成一排,哪方的喇叭大、數量多,哪方總音量大,哪方贏的機率就越大。當然這個說法還排除了裝甲、戰術等因素。但明確指出了戰艦的一個關鍵指標:火炮口徑與火炮數量。在飛彈還沒有出現的年代,世界上各個國家都儘可能地將戰艦的火炮口徑最大化、數量最多化。而一戰中,最「奇葩」的戰列艦,要數英國的「阿金庫爾」號戰列艦,該艦創下了人類歷史上,主炮塔數量最多的戰列艦的歷史記錄!
而這艘戰列艦,其原名並不是「阿金庫爾」號,而是「里約熱內盧」號。這背後的背景則是在20世紀初,南美洲各國展開的一場海軍競賽。當時參加南美洲海軍競賽的主力國家有三個,分別是巴西、阿根廷和智利。三國在領土和經濟上各有爭端,正巧當時是「戰列艦」時代。因此當時經濟正旺的巴西,從英國訂購了這艘戰列艦,並計劃命名成「里約熱內盧」號。
巴西當時斥巨資從英國購買戰列艦,英國自然不敢怠慢,因此拋棄了當時傳統的前二後二布局,為巴西定製了這艘擁有7座炮塔、14門305毫米火炮的強大戰列艦。生產廠家則為英國老牌造船廠:阿姆斯特朗廠建造,在1911年開工,於1913年下水。但下水過後,巴西由於國內農業遭受重創,無法再支付後續尾款(定金一時爽,尾款火葬場),而被迫在國際市場上拍賣還未建成的戰列艦,最終被土耳其收購,計劃將其命名為「蘇丹鄂圖曼一世」號。
在1914年8月,該船正式完工並具備戰鬥力,可是隨即一戰爆發,出於對土耳其陣營選擇的擔憂,英國最終扣押了該船並改名為「阿金庫爾」號,後來土耳其正式倒向德國,英國海軍便將其正式編入艦隊,在海上執行封鎖任務。
從設計上來看,採用的是當時英國海軍建造戰列艦的「模板船體」,只不過在中軸上增加了兩門火炮,並且在尾部又新增了一門火炮,類似最上級重巡那樣的布置。在標準情況下,也可以發揮出正常戰列艦的作戰性能,但是一旦船舷對敵,則敵方將會面臨7座炮塔、14門305毫米火炮的毀滅性打擊。很多人質疑「阿金庫爾」號無法完成正常的齊射,認為14門火炮開火的瞬間,會導致船體魚骨斷裂,但後來的日德蘭海戰中證實,這種擔憂是毫無必要的。
但「阿金庫爾」號並非完全沒有弱點,為了適應7座火炮而拉長船體,導致船體平均裝甲變得非常薄弱,船舷主裝甲帶厚度僅在220毫米左右,而甲板水平裝甲厚度僅在60毫米左右,完全無法承受從遠處高空打過來的大口徑炮彈,但是這一切卻被紙面上14門305毫米火炮的強大火力所掩蓋了。同時該艦在實戰中也從未被擊傷過,因此這項弱點也就變得可有可無了。
在1915年,「阿金庫爾」號參加了日德蘭海戰,位列英國海軍主力艦隊的最尾端,卻因為戰局的原因,誤打誤撞的成為了第一艘與德艦交火的英國戰列艦。在日德蘭海戰中,該艦多次向德艦進行齊射,直至戰鬥結束,該艦一共發射了140餘發主炮炮彈,但卻沒有任何記錄顯示該艦擊沉、擊傷任何一艘德艦,但幸運的是該艦在最激烈的日德蘭海戰中,也未曾被擊中過,幸運程度不亞於「島風」號。
在一戰末期,「阿金庫爾」號隨同其它英國戰艦,接受了德國公海艦隊的投降。而「阿金庫爾」號的命運也很快迎來終結。一戰中,實戰經驗促使戰列艦技術日新月異,許多戰前建造並認為設計優秀的戰列艦被證實不合時宜,「阿金庫爾」號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在1919年該艦被閒置並列為出售狀態,在1922年由於《華盛頓海軍公約》的簽署,該艦被徹底拆解,人類歷史上炮塔最多的戰列艦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