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仍在繼續,不斷攀升的確診、疑似病例,也是牽動著我們每一個職場人的心。很多城市、企業為了抗疫推出在家辦公、延長假期等人性化舉措。然而,很多中小企業卻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突發的疫情,不僅對人民群眾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諸多中小企業也因此命懸一線:企業無法復工,收入來源喪失,而員工工資、房租等各種成本還要照樣支付。中小企業本身現金流就比較吃緊,受此影響,其生存壓力可想而知!疫情下活下來,成為每家企業當下唯一的目標,也是最關鍵的需要做的事情。於是,給員工減薪,減少工資成本,好像成了解決問題最快的辦法。今天,筆者就為大家在這盤點一下那些已經開始減薪、減少工資、裁員的企業。
1-3月全員適當減薪,延遲發放績效
技術部八成待崗,一個月只發1540元。
隨手記全員降薪30%,1月1日起執行,執行至6月30日。
裁員,賠償0.5個月工資。
降薪,員工自願解除勞動關係,公司按時按標準發放1月工資和2月截止離職之日工資。
要求員工提前返工,員工到公司被通知開始裁員。
欠薪四個月,開工第一天,開啟暴力裁員。
1月份工資延遲到3月份再發。借這次疫情通知80%的員工2月份不用來上班,且2月份的工資,只發北京最低工資的70%。
多位網友實名爆料,大搜車二網事業部裁員比例70%,已拿N+1賠償。
松鼠AI在線教育:工資打35折
北京升哲科技:裁員三分之一
Matrixport:裁員比例不詳
車易拍:裁員比例不詳
新潮傳媒:對外宣稱只是高管降薪百分之二十,裁員500人,實際上呢?
核桃編程:裁員比例不詳
瓜子二手車:一線銷售保留最低工資
上海亞龍導醫:停薪留職,變相裁員
花生好車:降薪20-40%
輕住:裁員比例不詳
宜行宜停:待崗六個月,每個月只發生活費
事實上,筆者統計到的只是九牛一毛。疫情持續性影響,隨著企業陸續復工或繼續停工,我們無法想像,這些企業還能堅持多久。
//
畢竟企業每個月除了有固定支出的員工薪資成本,還面臨著社保、公積金、稅收、貸款利息成本;另外還有若無法按期交貨需要承擔的違約責任。
與此同時,企業現金流還有可能隨時斷裂,帳戶沒有收入。
疫情下活下來,成為每家企業當下唯一的目標,也是最關鍵的需要做的事情。
在這樣的背景下,2月7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2020)8號文,即《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穩定勞動關係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意見》。
這份意見使當下風向標發生了變化,國家定了一個原則:在防控到位的情況下,全力支持復工復產,穩定和諧的勞動關係。
可以預見的是,若企業停工或倒閉,勞動者必然會面臨待崗、失業、收入減少等風險,導致社會關係不穩定,矛盾激化。
在(2020)8號文的背景下,企業不管是停工、復工還是半復工,可能都會面臨著減薪與減員。這對於企業而言,雖然很敏感,卻是個現實且不得不面對的話題。
筆者之前有提到,19年就已經是行業洗牌期了,2020對於企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著。當然,這場疫情加速了企業的優勝劣汰,也不乏一些借疫情來達到裁員目地的企業、在這種環境下,沒有誰是優勝者,我們職場人難,企業也很艱難,每行每業。在這種背景下"每個行業都很難,以退為進斷臂求生吧,2020年能活下來就可以了"
那對於個人來說,就不得不面臨一個不安:我會不會成為裁員潮里的那一個?這裡就體現了一個東西的重要性:就是個人競爭力。隨時隨地要有憂患意識。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才能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未雨綢繆才會臨危不亂,化險為夷。如此情形下,如果你被裁了,開始學習吧,只有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對抗危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