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聽還不如墊音?網友對華晨宇的吐槽,讓我明白樂壇的確要完了

2023-07-01     論音娛

原標題:難聽還不如墊音?網友對華晨宇的吐槽,讓我明白樂壇的確要完了

大灣區音樂晚會結束以後,我看了很多踩內娛藝人的帖子,這其中是否有資本營銷我不評價,我只客觀說一句,港圈那邊的藝人,假唱的並不少。

不過本篇文章也懶得和大家討論真假唱了,畢竟大家都不是特別在乎。

我更想和大家聊的是一種現象:

聽眾真的在乎真唱假唱嗎?

大家吐槽是真的吐槽還是只是跟風還是發泄情緒!

對華晨宇的吐槽

我在一個帖子中看見了這樣一條評論:難聽還不如墊音了,實在是太……

難聽還不如墊音?這句話是怎麼說出口的,我可算是明白為什麼樂壇要完了。

怪歌手、怪資本、同時也怪聽眾,其實這是一個死循環。

無論各位基於什麼立場,粉的是誰、討厭的是誰,我們都應該明白,假唱是應該被抵制的,假唱的藝人更應該被譴責!

只是目前內娛對於假唱並沒有什麼處罰罷了。

這裡給各位講解一下,內娛為什麼不處罰假唱,因為根本沒辦法處罰。

首先大多數歌手的演唱能力其實是不過關的,目前主流歌手中,諸如張傑、張靚穎、譚維維和周深等歌手能夠保證現場不翻車,其餘大多數都存在翻車可能。

這種翻車可不是說隨意下的結論,而是基於唱功去評判。

官方的很多節目因此為了觀看體驗,只能讓藝人選擇假唱,藝人們為了掙錢,哪怕挨罵也只能假唱,而部分粉絲嘴硬吹「假唱」唱功,也讓資本心滿意足。

什麼時候大家能夠意識到明星不完美,唱功很重要,什麼時候假唱會被重罰了,或許就不會看到各種「混子」參加晚會了,這顯然不可能,畢竟這非常不利好一些「走捷徑」的人。

稍微偏題以後,我們再繼續說華晨宇,大家真的認為華晨宇這場演出難聽嗎?難道華晨宇不清楚自己的演唱能力?明知難聽還選擇演唱?

其實是大多數人對於唱功沒有一個了解,以下內容皆基於唱功去評判,非常客觀。

目前華晨宇的唱功是及格的,但是並非主流唱法。

無論是林俊傑早期學習的SLS到現在轉換為靠練聲維持更多胸聲支撐,還是諸如周深這樣依靠天賦主打輕機能,亦或者是像張傑這樣進修以後走平衡混路線……

總之,華晨宇的咽音路線其實是有著自己的不足之處的:缺乏共鳴。

這個共鳴不是說引起聽眾共鳴,而是聲音本身的問題,共鳴不充分,聽感上的直觀體驗就是聲音單薄,頭聲和胸聲的參與都沒有那麼多,到了高音基本全程咽音了。

所以華晨宇很喜歡大混響和多軌道和聲,這樣可以很好掩蓋他的缺點的同時,也讓他的聲音更好聽。

好了,到這裡或許一部分人知道我要說什麼了。

華晨宇聲音之所以讓部分大眾覺得難聽,其實是收音並沒有添加混響導致,而現場飯拍視頻的大混響,則聽感更好。

大眾覺得難聽倒也沒有太大問題,但是於我而言,只能說這個現場中規中矩吧,本身也不是華晨宇擅長的曲子。

但是,說華晨宇難聽不如墊音的,我個人覺得,華晨宇倒也沒有這麼不堪……

歌手翻車是常事,但墊音為何能被部分人認同?

理性來說,各位真得覺得華晨宇是一位唱功差勁且現場難聽的歌手嗎?

難聽是有著主觀判斷的,畢竟每個人對聲音看法不同。

但是說華晨宇唱功差勁,那就沒有必要了,一位能夠在換聲區遊刃有餘且在小字三組的c-e沒有太多吃力感的歌手,不存在唱功差勁的說法。

只能說,偏見太多,華晨宇路人緣也確實有點小崩。

筆者還是希望大家就事論事吧,說難聽沒關係,但是真的犯不著把華晨宇拿去和假唱的人對比。

而且各位應該發現,現如今墊音已經被部分人認同了。

尤其是隨著半開麥的普及,很多的歌手現場現如今也選擇半開麥,我個人的看法是,聲音除了應該添加混響以外,不應該使用其它任何的輔助工具,這都算是假唱。

簡單的道理,各位在KTV唱歌的時候,把原唱打開,然後把原唱聲音調至麥克風聲音的一半,各位覺得這樣的聲音會難聽嗎?這算是真唱嗎?

這其實就是一種試探,試探大眾底線,同時也是因為大多數歌手實力擺在那裡,工資只能選擇讓歌手採用這種方式去維持聽感。

以後或許都不用考慮假唱或者墊音了,交給Ai就行了,目前的聲音技術已經完美了,只是存在滯後感,或許過不了多久我們就能看到了。

說到底,看了很多評論之後,我都開思考如今的下沉市場聽眾是否在乎歌手假唱與否了,因為大多數沒學習音樂的朋友,很難第一時間判斷真假唱,只能根據自己的主觀意識判斷好聽與否。

對他們而言,對於唱功並沒有普遍認知。

同時,歌手的印象分本身是否也會影響網友對歌手的評價?這其實也是一個問題。

華語樂壇確實不行,新生代唱作人目前並不存在任何一位唱功、創作能力都處於頂級的存在。

我想華晨宇自己看到這條評論或許也會寒心吧……

同時更多歌手或許也會開始思考,自己該不該真唱,畢竟,哪有藝人能夠保證自己永遠現場不翻車啊。

這樣的評論,這樣的樂壇,完了也罷。

喜歡文章的朋友可以點贊並分享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8b753dd8c53df722e16cc4c208720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