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高質量天才,為何寧願晚節不保也要做奸臣的「走狗」?

2021-08-20     朕說

原標題:明朝高質量天才,為何寧願晚節不保也要做奸臣的「走狗」?

1558年

(明嘉靖三十七年)

未來的抗倭名將戚繼光

在倭寇手上吃了大虧

上萬明軍打一千倭寇

死傷居然接近三千

這是明朝歷史上最慘的勝利

不過

此時的他三十歲

還沒成長為武將的完全體

他缺的,是一次

奇遇

老師傅真的沒有騙他

學了秘籍後

戚繼光如虎添翼

大殺四方

多年後

夕陽西下

倭寇被打得落荒而逃

完全體的名將戚繼光

沉默地望著遠方

想起的

是曾經指導過他的那個背影

同樣是1558年

這個老師傅不顧外人的非議

和文人的鄙視

接下狗官硬遞過來的offer

扛起了抗擊倭寇的大旗

在隱居了十六年後

毅然決然地出山了

一般來說,厲害的人

要麼是開局一把斧

裝備全靠自己擼

要麼是開局金手指

從智力上領先別人一大截

唐順之則屬於第二種

開了掛不可怕

可怕的是

開掛的比沒開的還要努力

天資聰穎就算了

唐順之還老整野性學習

一學就是一通宵

讀書常徹夕,母任宜人憐其稚弱,輒吹燈令寢,先生櫝其燈,俟母寢熟,始發以為常。
——《中丞荊川唐先生傳》

就這樣,唐順之小小年紀

就已經學會頂嘴讀遍經書

持之以恆的野性學習

讓他在高考(科舉)時

一路火花帶閃電

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會試第一

楊一清,他的老鄉

想賣他好處直接內定他為狀元

一夜裡先後五次派人去找他談

面對一夜五次郎的簡訊轟炸

唐順之理都不理

甚至覺得有點

當然

拒絕的後果

就是狀元榜眼探花都沒他的份

最後不出所料

拿了個二甲第一

另外,當官後

張璁(cōnɡ),禮部尚書

十分看重他

想藉機把他調到禮部做事

當成自己的親信培養

結果——

唐順之真的是呆子嗎?

當然不是

按他的聰明

如果想搞點小動作

比喝白開水還要簡單

可他為什麼不搞呢?

而且

他和張璁(cōnɡ)的事兒還沒完

後面唐順之被調去修史書

張璁剛好是主管

兩人互相看不順眼

就差找塊地掐上一架

唐順之覺得沒意思

於是——

沒想到

張璁聽信謠言

以為唐順之是特意跟他唱反調

批都不給他批

而是直接開了辭退信

璁怒,即刻擬旨,
以吏部主事罷歸,永不錄用。
——《荊川唐公傳》

張璁的話

對別人可能還好使

皇帝可不管用

畢竟張璁死後

嘉靖不僅立馬把唐順之拉回來

還讓他留在太子身邊當官

嘉靖常年不上朝

沒法接受朝拜

唐順之出於大局考慮

建議讓太子代勞

接受朝拜

嘉靖聽完當即表示

一番起起落落後

唐順之看破世事

開始了長達十六年的隱居生活

隱居的時候

他堅持一貫的野性學習法

不斷學習新知識

量變引起質變

最終他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全能王者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順之於學無所不窺。
自天文、樂律、地理、兵法、弧矢、
勾股、壬奇、禽乙,莫不究極原委。
——《明史·唐順之傳》

想跟他BB的

不好意思,他文理通吃

急了想跟他動手的

他槍法、拳法、箭法

任君選一種死法

不管玩文的,還是玩武的

他都打遍天下無敵手

嘉靖三十餘年

倭寇那邊老在沿海搞事情

打著打著發現明軍都是戰五渣

氣焰就變得越來越囂張

他們很嘚瑟

卻沒人治得了他們

眼看倭寇越來越凶

就要繃不住了

大貪官嚴嵩的狗腿子趙文華

之前和唐順之同批高考的,有點交集

連忙多次去請唐順之出山

想依賴他的智慧去對付倭寇

此一起官,頗紛物議,出非其時,托非其人!若能了得一兩事,急急歸山,心跡庶可少白於天下!不然,將平日所守而盡喪之矣。

你問唐順之猶豫嗎?

肯定的

雖說他心中仍存為國奉獻的使命感

但答應邀請

等於變相站了狗官的隊

對他名聲而言,百害而無一利

聲名與使命

何從抉擇?

最後

唐順之還是不顧眾人的非議

選擇復出當官

因為......抗倭前線需要他

首先

核查抗倭士兵人數的過程中

他發現某個鎮

少招了三萬兵入伍

面對地方官員的失職

他用自信而狂傲的口氣

這樣問道——

巡視的過程中

他發現常年駐守的士兵將領

都是慫包

一度怕到不敢下海戰鬥

倭寇打到家裡

該縮就縮,該給就給

眾所周知

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

所以唐順之直接——

是以賊惟不來,來則登岸,殘破地方......又罪及兵備海道而止!——《唐順之集》

抗擊倭寇方面

他提出要先發制人

把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倭寇

扼殺在海外

於是帶兵衝鋒打到人家老窩去

打得倭寇聞風喪膽抱頭鼠竄

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師邀之海外。
斬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
——《明史》

不管是還是

陽的還是玩陰的

都給倭寇們安排得明明白白

還沒等倭寇都被打退

他卻在抗倭中途不幸病死

先走一步

他是病死在海上的

因為他希望自己

要麼死在戰場

要麼死於盡忠

要麼便死在海上

而且在臨死前

他挂念的,全是抗倭軍隊的事

雖然他倒下了

但中國自古不缺愛國的人

戚繼光,那個曾經被他指導過的青年

從他手裡

接過了抗倭的旗幟

不過朕覺得

像唐順之這種磊落的人

如果你問他

為什麼要冒著被滿大街非議

以及被文人聯合唾罵的危險

去趟這一趟渾水

悠閒隱居,保一個晚節清白

又能流芳後世,不香嗎?

他可能

會這樣回答你——

參考文獻

[1] 張廷玉. 明史.[M]. 中華書局, 1974.

[2] 李金坤.唐順之「本色論」及其崇陶情結髮微[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20,26(03):29-36.

[3] 邵金金.論唐順之的人格精神與晚歲出山抗倭[J].陝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5(02):58-6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84558158_624188-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