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有關清朝的古裝劇中,被皇帝賞賜黃馬褂,是一件無比榮耀的事情。大貪官和珅被乾隆皇帝賞了件黃馬褂,讓他異常興奮,忙不迭向死對頭紀曉嵐炫耀。
還有許多武俠題材的小說、電視劇里,各路武林高手為了爭搶一件黃馬褂,打得頭破血流。究其原因,黃馬褂有著免死與見官大三級的特殊效果,才會成為人人覬覦的寶物。
可真實歷史中的黃馬褂,到底是不是真的可以免死呢?
馬褂,是帶有女真族傳統習俗的服裝。清代官吏的制服共分為禮服、常服、行服、雨服四種。其中行服便是日常穿著時的服裝,又被分為行袍和行褂,馬褂就是行服其中的行褂。
據《清會典》記載,為了便於騎馬挽弓,黃馬褂一般長度不超過股(屁股),袖子最多只到肘。清朝初年,黃馬褂只限於八旗士兵穿用。
康熙年間,才成為皇帝出巡以及外出行獵,身邊侍衛、大臣的專屬穿著。黃馬褂之所以特殊,就是因為其中的「黃」,有著與眾不同之處,那它到底有多黃?
明清兩代,明黃色(也就是淡黃色)僅限於皇家專用。在清代服制的色澤規定中,黃色有明黃、金黃、杏黃等多種類別,這種明黃色、金黃色、杏黃色的馬褂,均可稱之為 「黃馬褂」。
比如有明黃色馬褂、金黃色馬褂、鑲白邊黃馬褂、鑲藍黃馬褂等多種類別,但一般提到的黃馬褂,則專指「明黃色馬褂」。
但實際上,黃馬褂卻只有明黃色和金黃色之分。也就是說,在清代政治生活中,唱主角的黃馬褂只有一種,那就是「明黃色馬褂」。
《清會典事例.侍衛處.儀制》中記載:「後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衛升級新補者,歲於十二月行文內務府,支領緣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衛支領蟒袍;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在這裡要說明的是,「明黃」就是「淡黃」,是帝王專用的顏色,一般貴族或後宮嬪妃只能用「金黃色」(即「深黃色」),平民最多只能用「杏黃色」(也即「紅黃色」)。
「明黃」在這裡是最名貴的,除皇帝外,只有為皇帝服務的人,才特別允許明黃色。所以一般來說,這種馬褂是天子近侍的服裝。
天子出巡,包括去木蘭圍場行獵,身邊的御前侍衛或者內臣,都會身穿明黃色馬褂,即為黃馬褂。目的就是為了顯示皇帝出行時的氣派,凸顯出隨從身份的特殊性。
這就好比如今某些大公司,需要定製專屬工作服。日常上班和外出活動時,大家統一著裝,給人一種清爽幹練,也能彰顯自家公司氣度不凡的效果。
直到雍正朝,黃馬褂都是作為天子身邊隨從的專屬「工作服」。據史料記載,那些御前侍衛和內臣們所穿的黃馬褂,全部都是用明黃色的綢緞或者紗製成的。
黃馬褂上沒有花紋和彩繡,只能在皇帝出巡和打獵時穿。一旦這些內臣和侍衛被調往其他部門任職或者解職,就不能再穿著黃馬褂了。所以這種黃馬褂,也叫作「職任馬褂」,滿洲話叫「禿山褂子」。
黃馬褂起初只是一件普通的「工作服」,但畢竟這種衣服只能是皇帝身邊的心腹穿著使用。加上黃馬褂的顏色太過特殊,久而久之,普通百姓便認為,看到黃馬褂就如同看到天子出巡。
直到咸豐年間,大清王朝日薄西山,外有英法聯軍,內有太平軍、捻軍來回胡鬧。皇帝為了收買人心,早日平定內憂外患,就大量賞賜黃馬褂。
任何東西一旦多了就貶值,這是後話,我們再來看看,黃馬褂是否只能在皇帝出巡時才能穿著?
不少影視作品中,經常能看到皇帝賞穿黃馬褂的橋段。歷史上,同樣也有這樣的現象。賞穿黃馬褂共分為兩種,一種是跟隨皇帝在圍場騎射狩獵所獲得的獎賞,又被稱之為「行圍褂子」。
咸豐皇帝之前,清朝歷任皇帝每年在固定時間都要到河北承德的木蘭圍場狩獵。狩獵時間不低於20天,甚至有時會達到40多天。
清朝皇帝們每年這樣大動干戈,不辭辛勞地去木蘭圍場狩獵,就是想以此來昭告天下,愛新覺羅家族的後人,永不忘老祖宗留下的騎射狩獵、尚武傳統。
狩獵過程中,若是有御前侍衛、大臣,包括皇帝身邊的心腹成功射殺鹿。皇帝一般都要按照慣例,賞賜他們黃馬褂。
打獵期間,八旗子弟照例還要進行射箭比賽,滿漢官員都能參加。按照規定,滿族官員射中五箭,漢族官員射中三箭,得賞次數較多者也會被賜予黃馬褂。
當然,能參加木蘭行圍的滿漢官員,其官階比較高,大多都是朝中的重臣。
這些在打獵過程中得到的「行圍褂子」,只允許參加打獵時穿。這點就連皇帝都必須要遵守,違者一律按照覬覦皇權罪論處。
另一種,就是因戰功而獲得的黃馬褂,又被稱之為「武功褂子」。「武功褂子」,就是專門用於賞賜那些高級武將,有時也會賞賜給領兵的文官。比如李鴻章、左宗棠、僧格林沁,這些曾為大清朝立下汗馬功勞的臣子,人手一件黃馬褂。
晚清時,皇帝賞賜黃馬褂,更像是一種刻意拉攏,也比較高調。通常是先由皇帝派人高調宣旨,又大張旗鼓派人敲鑼打鼓,將黃馬褂送到獲獎者府上。獲賞者得到黃馬褂後,先感恩皇恩浩蕩一番,然後可以身穿黃馬褂,繞著北京城逛一圈。
這種「武功褂子」,可以在一切莊重的場合穿著。比如祭天或是皇帝出巡,有些自誇自賣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武功褂子在咸豐之後才開始盛行,道光朝之前幾乎很少看到。鎮壓太平天國時,黃馬褂的賞賜數量已經幾乎達到了成批發的地步。凡是立功的高級將領,幾乎都有賞賜黃馬褂。
隨著晚清日漸衰敗,政府號召力銳減,國庫空虛,八旗子弟更是不復往年之勇。曾經讓無數大臣夢寐以求的黃馬褂,幾乎淪為了「地攤貨」。
晚清著名商人胡雪岩,曾擔任江西候補道員。他通過好友左宗棠,向朝廷傳達了自己希望得到賞賜黃馬褂的願望。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胡雪岩因向陝西、山西等省救災捐獻巨款。
左宗棠借著這個機會聯合陝西巡撫、恭親王等朝廷重臣共同上奏光緒皇帝,為胡雪岩破例請賞黃馬褂,最終成功。
由此可見,到了光緒一朝,居然連商人胡雪岩都能請賞黃馬褂。這件神聖的黃馬褂,曾被視為大清帝王尊貴象徵,如今已淪為兒戲之物。
有趣的是,晚清朝廷雖然對黃馬褂的賞賜已達到泛濫的地步,但還是讓不少外國人也對黃馬褂產生了極大興趣。
1864年,與李鴻章私交不錯的英國人喬治·戈登,被慈禧太后授予「提督」稱號,並賞賜黃馬褂。戈登也是有史以來,開創清廷賜予外國人黃馬褂的先河。
甲午海戰,清廷慘敗後,李鴻章奉命前往日本議和談判,結果遭到小山豐太郎的刺殺。李鴻章被一槍擊中面部,血流不止,臉上鮮血浸染了黃馬褂。
此事被日本媒體大肆報道,還登上了歐美報刊的主流版面,讓不少西方人認識到了黃馬褂。
1896年,李鴻章奉命前往美國進行國事訪問,美國不少雜誌以李鴻章訪美為主題創作的漫畫。其中,李鴻章的形象便是一位身穿黃馬褂的老人。
1896年8月28日,李鴻章到達紐約時,街頭竟然湧進50萬人。民眾們表現出來極其高昂的熱情,一些大人還用黃絲帶作為點綴,將自家小孩的自行車打扮得漂漂亮亮。
此舉也引發李鴻章的疑惑,他忙問身邊人,為何紐約民眾會如此喜歡黃色?
原來,並不是紐約民眾了解黃馬褂的來龍去脈,只是他們認為黃馬褂能代表中國文化,「皇帝們的特使一般就會穿著這樣的黃馬褂,像頭上插著美麗的孔雀羽毛,給大街上增添了令人難忘的畫面。」
也就是說,黃馬褂已經作為晚清的恥辱,丟人都丟到國外去了。這就好比現如今美國所流行的中式快餐,基本上與中餐沒有任何聯繫。都是美國人按照自己的烹飪方法,再加上所謂的中餐噱頭,吸引顧客。
去過美國的朋友應該清楚,在紐約大街小巷的小吃店,流行一種名叫「左宗棠雞」的小吃。左宗棠是中國晚清重臣,「左宗棠雞」,應該是這位晚清重臣發明出的美味佳肴。
實際情況是,「左宗棠雞」是一種用油炸完之後,混上一些醬料的雞塊,與左宗棠並無任何關係。「左宗棠雞」和黃馬褂一樣,成為大清的落日餘暉,被西方人嘲笑的一道特殊風景。
最後再來和大家聊聊,黃馬褂是否真的具有免死,和見官大三級的特殊效果?
道光年間之前,黃馬褂的確見官大三級。主要是因為當時黃馬褂數量稀少,一些御前侍衛和大臣身穿黃馬褂,可以方便行事,更好地為皇帝處理各種事務。
咸豐年間之後,由於黃馬褂含金量大大降低,就基本沒有見官大三級的效果。
舉個例子,無論是清朝前期還是後期的黃馬褂,就很像是我們學生時代老師頒發的獎狀。
清朝前中期的黃馬褂含金量高,如同省、市、區內的競賽,得了一個好名次獲的獎,這種獎影響力頗大。而後期的黃馬褂則更像期末考試拿了好名次,班級內部頒發的獎,影響力相比較而言,就稍低一些。
黃馬褂就是如此,本質上,黃馬褂就是皇帝御賜給大臣的獎狀。隨著不同的時間段,黃馬褂含金量的高低,決定了這種物品的稀缺程度。
還有就是,在封建時代,不管你是有所謂的免死金牌,還是黃馬褂之類的,皇帝要你三更死,你就活不到五更。
皇權至上,一件黃馬褂又算得了什麼?說白了,這些都只是附予皇權之下的封建產物罷了。
在一些小說和古代影視作品中,故意人為誇大黃馬褂的作用,也是違背了史書所記載的細節,所以大家都別被影視劇給騙了!
當然,黃馬褂的稀缺程度,也的確見證了清朝的興衰。越是到末路,昔日神聖無比的物件,就越是爛大街。國將不國,朝政已無尊嚴,黃馬褂也只是一件普通的黃色褂子罷了。
說白了,黃馬褂的特性,首先在於其便於騎射的物質特徵,其次才在於其作為皇權象徵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