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1949年新中國首都的敲定,11個大城市入選,為何選擇北京?

2023-01-27   羲和奇談

原標題:對於1949年新中國首都的敲定,11個大城市入選,為何選擇北京?

首都是一個國家必不可少的重要象徵,如果想要成立一個獨立的國家,那麼就必須要擁有自己的首都。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宣布將中國的首都定在北京,其實在之前有11個城市都列入到了首都的候選名單當中。

但是當時的國家領導人結合利弊,還是決定將北京設為首都,當時的北京還叫北平,是經過改名之後才形成了現如今的政治中心。建國之前,北平、哈爾濱、上海、廣州、延安、西安、洛陽、開封、成都、重慶和南京這11個大城市都有希望成為中國的首都。

其中有一些還是國民黨的首都,不過經過一輪又一輪的篩選之後,這十一個城市當中只有北平最終留存了下來,正式成為中國的首都。那麼這十個城市有著怎樣的優勢,又有著怎樣的缺陷?

哈爾濱位於東北地區,之所以沒有選擇哈爾濱當作中國的首都,是因為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優勢不夠明顯,並且氣候常年寒冷,所以才沒有選哈爾濱當首都,再加上哈爾濱位於中國的邊境附近,和俄羅斯太過接近。

如果將哈爾濱作為首都的話,不利於中國軍事機密以及國家重要決策的保密性。廣州和上海當時都是經濟非常發達的大城市,特別是上海地區。時至今日,上海仍然是中國最繁榮的城市,如果按照國際影響力來看的話,上海和廣州也都非常符合作為一個國家首都的條件。

那麼為什麼沒有將上海和廣州定為首都,是因為這兩個城市離海洋太近,如果發生海災或者是大規模海嘯的話,那麼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很容易就會受到嚴重的破壞。正因為如此,上海和廣州雖然得到了國家經濟方面的大力支持。

但是卻一直都沒能成為國家的政治樞紐,延安和西安雖然位於內陸地區,且經濟方面也遠遠超過了同一地域的其他城市。但正是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過偏僻,雖然位於內陸地區,能夠很好地對國家的重要機密和大事進行保密。

不過卻沒有辦法方便的和國家其他區域展開及時的交流和溝通,最終結合利弊,將西安和延安兩個城市排出了首都候選名單。洛陽和開封歷史悠久,古代封建專制時期,這兩個地方就已經成為了封建王朝的都城,不過這兩個地方卻黃河水患嚴重。

而且這兩個城市歷經多年的戰亂,經濟早已破敗不堪,完全沒有辦法支撐起一個新興國家政治中心的重要職能,所以這兩個城市也相繼被排出了首都的候選名單。成都、重慶、南京這三座城市則是由於交通不便,因為這三個城市多位於我國的南方地區。

南方多山多水,而且將首都定在這三個城市,也沒有辦法真正發揮出作為一個國家政治中心的基本職能。所以建國之前才將首都定在了北平,之所以選擇北平,王稼祥提出了四個條件。

首先就是北平的經濟發達,北平是明朝、清朝兩個封建王朝的首都,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濟基礎,建國之後也可以利用該基礎來實現國家迅速發展,雖然當時的北平在經濟發展以及對外開放方面比不上上海和廣州。

不過相比較於上海和廣州來說,北平有著更為強大的發展潛能,這也是當時國家領導人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二個有利條件就是地理位置比較好,北平沒有位於中國的邊境沿海地區,也沒有過於位於中國的內陸地區。

而是在東北和關內的咽喉地帶,這裡風景優美位置極佳,同時也有利於維護國家在之後所發行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軍事機密。第三個就是擁有極佳的戰略位置,能夠及時了解海內外發生的各種情況,從而針對國家的發展前景做出合適的決策和判斷。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在人們的心中,北京已經成為了國家首都的代名詞,雖然明朝和清朝是中國的封建王朝,但是幾百年來這兩個朝代定都北京,讓北京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以及首都早已成為了人們接受的事實。

總結:以上幾點就是北京如何能夠在十一個城市當中脫穎而出,正式成為中國首都的重要原因。事實證明,當時定都北京無疑是正確的決定,在此之後國家也依靠北京的種種優勢推動自身經濟和政治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