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推會 | 現實主義題材劇未來該如何發展?

2022-04-22     第一製片人

原標題:春推會 | 現實主義題材劇未來該如何發展?

2022年4月22日刊總第2721期

4月20日,「與光為伍:國劇創作發展多元化的創新探索」春推會論壇在北京舉辦。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首制協創作規劃指導委員會主任李京盛;北京廣播電視局電視劇管理處副處長許立國;愛奇藝副總裁、影視文學研發中心總經理張恆;《人民的名義》、《人世間》導演、總製片人李路;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業協會副會長侯鴻亮;北京長信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靖宇等人參加了該論壇。

論壇上,大家就如何在現有基礎上更好地提高現實主義題材劇內容「深度」與「寬度」,以及擴大受眾規模,進行了深度探討。

創作本身沒有標準,

現實題材創作需要「溫度」與「銳度」

近幾年,現實主義題材成為主流創作方向,從去年出圈的《覺醒年代》到今年大熱的《人世間》,現實主義逐漸擁抱年輕市場,成為市場的中流砥柱。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對《人世間》高度讚賞,他認為現實主義題材並不新鮮,這部劇最大的特點在於它完整呈現了中國50年間社會的發展變化,裡面有兩個中國,一個是政治的中國,一個是民間的中國,是現實題材創作的集大成者。

李京盛就《人世間》的成功,提出了現實題材創作的「三束光」和「三條平衡線」。第一束光就是親情和家的溫暖;第二束光,作品寫出了普通人底色的善良和樸素,沒有形成善惡對立;第三束光,作品中始終保持老百姓為美好生活努力奮鬥的不放棄的勇氣。同時他表示,現實主義題材創作本身沒有標準,「溫度」和「銳度」是現實題材創作當中需要的兩股力量,可如何將溫暖的力量和銳度的力量很好的結合起來?編劇和導演可以把握三條平衡線,第一,不迴避現實生活當中的粗糲和人生磨難,第二,不質疑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不能因為個人受到許多生活困頓就對社會、人心產生一種咬牙切齒的懷疑,甚至是詛咒。第三,無論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不放棄為生活拼搏奮鬥和努力。

現實主義題材劇的大熱也帶動了影視行業對該類劇的創作熱情,張恆與郭靖宇認為,藝術創新的價值是永恆的,創作者應當做到不重複別人,不重複自己,避免內卷,才有可能獲得觀眾的青睞。對於題材扎堆,侯鴻亮還提議協會或者是管理部門,應該給製作公司一些指導。內容的核心是應該創新,畢竟再好的菜吃多了也會覺得不好吃。《人民的名義》《人世間》導演、總製片人李路表示自己從業三十年來,看過很多很好的現實主義題材劇,如今現實主義題材的寬泛度要比以前更廣,寫人、寫事、寫當下、寫時代精神等等,他認為市場不應過度強調某一題材劇,類型本身沒有好壞,無論從IP轉化的,文化作品改編的、原創的、動漫的,都有可能成為優秀題材的發源地。能否創作出優秀的作品,還要看創作者、創作公司與創作團隊,有沒有不被閹割的創作精神。

尊敬編劇、給年輕人空間,

行業才有更長久的發展

近幾年許多大熱的劇都出自於IP改編,無論是《人民的》還是年初的《開端》《人世間》均為小說改編而來,如何將IP很好地轉化成大眾喜愛的影視作品,對創作者也是一大考驗。

愛奇藝副總裁、影視文學研發中心總經理張恆表示,過去的十年,影視作品有一半以上來自於文學作品的改編,有些盲目,可能過多的強化了IP的作用,而在2020年以後,IP達到了理性的平衡。導演、總製片人李路也認可張恆的觀點,他認為如今影視作品一半是改編,另外一半都是原創。「作家不會直奔主題的破題,只要描摹筆下的人物和不一樣的故事,所以功利性小一些。小說改編成劇本就涉及到取捨問題,要把很多優美的文字描述的這種東西去掉,然後把它視覺化,這是完全兩個藝術門類的工作。一個是文學性的是小眾的,是品位的,一個是開路的,完全開放的。」

在侯鴻亮看來,無論IP轉化還是原創內容開發,劇本都至關重要。一個好的劇本可以帶來無限可能,甚至一個好的創意會成就一個項目。同時他也強調編劇的重要性,呼籲行業應重視編劇的重要性。「因為編劇不像導演是一個人帶著千軍萬馬在克服各種困難。編劇永遠要和自己來鬥爭,他自己過著最艱難的歲月,最困苦的歲月是你想像不到的。大家越尊敬編劇,行業才會有更長久的發展。」對於題材,侯鴻亮表示《開端》提供了一個可能性,它把一個可能的惡性事件換了一個方式寫了一篇小說,它更像一個現實題材的生活劇,並不是說要報復社會,一下子帶來很多可操作性。

郭靖宇也為編劇和青年創作者發聲,他表示:「尊敬編劇、給年輕人空間,行業才有更長久的發展。」同時呼籲行業應該給年輕人機會執掌更重要的作品,也給他們普遍從事的那些作品一些更大的空間,比如分帳劇,因為平台總體的分帳劇預算,決定今年有幾部分帳劇還能站得住,有多少家倒下,這個是在行業緊張的時候需要考慮的。

論壇最後,嘉賓們分別思考了長劇行業的未來。張恆表示長視頻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趨勢。前幾年是量變,我們的產量產能都特別高,高速發展,但是量變是一個積累,積累了資本和人才、技術、經驗,接下來就是一個求質變的階段。侯鴻亮、李路從不可替代性與精品化發展,佐證了長劇的重要地位。郭靖宇從內容出發,將2022視作好戲頻出的「大年」。

而尤小剛和敦淇也通過視訊分別從製作與創作角度,為行業發聲,他們認為在行業平穩發展的當下,機構領導、平台負責人與一線創作者們應不忘初心,站在不同的立場,用實際行動為行業助力,這樣長劇才能有更輝煌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63e0e7cec12d8aceca7aa9ea0a9006b.html